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园林植物 \ 园林与隐逸思想

园林与隐逸思想

发布于:2006-11-02 13:07:02 来自:园林景观/园林植物 [复制转发]
中国封建社会长达数千年,在政治黑暗、战乱不断等多重压力下,士大夫厌恶纷抚繁杂、勾心斗角的官场生涯和束缚身心自由的名教礼法,厌烦战争,逃避人间灾难和痛苦,摆脱各种法网的羁绊,纷纷以风雅自居,玄谈玩世,躲到清静的山林中去。隐逸思想由来已久。孔子虽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但也有隐遁思想,曾云:“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个“藏”字就包含了很深远的意思,即:“道不行,乘桴于海”,就是要隐遁到遥远的地方。道家出世思想更浓,老庄哲学成为士大夫的最高境界,庄子憧憬太古“至德之世”,向往极为明白:“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左思诗云:“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陶潜在《归田园居》中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佛学的“空无”说,出家人飘然栖身于尘世之外的品性,与士大夫的旨趣十分相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隐逸已发展相当成熟,士大夫都把寂静的山林和朴素的田野当作理想的栖隐之地,厌倦喧嚣纷扰的城市生活。寄情山水成为士大夫的思想基础和社会风尚。

士大夫隐逸思想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完善人格。他们总是寄情于丘壑山水之间,创造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天地,从而摆脱荣辱之场的争斗。建造园林便成为满足这一需要的主要手段和表现形式。
  • lululee1024
    lululee1024 沙发
    但是,士大夫的隐逸思想与现世享受又是有矛盾的。特别是到了明清时代,士大夫既厌恶现世,又不愿割断世情,舍弃人间幸福,去做一个山野间的隐士,隐逸思想已与前人大相径庭。古人以栖止深山老林、村野田园为佳,魏晋开始“朝隐”,明清时代主张“市隐”、“吏隐”的多了起来。认为只要保持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超脱,“内无所营,外无所冀”,无往而不可隐,居市可隐,做官也可隐,“市朝无拘管,何处不渔蓑?”而且认为隐于市朝者尤其难得,故称“大隐”。苏州园林空前兴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一批被贬、退职的官吏以隐逸的心态建造一座座园林,他们或忘却功名,过着田园般的生活,(如拙政园“归田园居”、留园“活泼泼地”);或隐居求志(如沧浪亭之取名、拙政园“小沧浪”、网师园“濯缨水阁”等);或追求“林下清风无尘俗”的清雅文化生活(如耦园、艺圃等)。总之,一批批名流雅士,通过造园把自己内心的精神绿洲物化,摆脱“红尘”、“名利”的奴役,获得精神享受的满足感。
    2006-11-02 13:07:02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园林植物

返回版块

19.37 万条内容 · 29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别墅文化:苏州园林与四合院卷土重来

苏州园林以经典的造园艺术成为中国园林的典范。  国内别墅的发展从模仿国外晋级到了独立创新,现在,到处流行着回归中国本土居住形式的思潮,许多别墅开发商和建筑师都开始真正的认识到中国传统的居住形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苏州园林和四合院,一南一北,都是代表东方文明的建筑艺术典范。  最中国的私家园林——苏州园林  提到苏州园林,大概颇有一些人对它的了解来自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叶圣陶写《苏州园林》是在1979年,当时的情况是他被邀请为风光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由于圣翁自小生长在苏州,于是在序文中深情道出苏州园林的魅力。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