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园林植物 \ 理解园林文化(转帖)

理解园林文化(转帖)

发布于:2006-11-02 12:27:02 来自:园林景观/园林植物 [复制转发]
文化”,大而言之是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事物。但在多数人的心目中,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东西。我小的时候,人们说上学是学文化,学问好就是文化高。后来进一步认识文化,好像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意识形态领域,因为“文化大革命”就是从这些领域开始的。而如今把衣食住行,烟洒茶饭,乃至完全不登大雅之堂的事情都归于文化,反倒令人有些迷茫。有好事者于是把文化又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但何为“雅”、何为“俗”,却不容易界定。具体到园林文化,它到底包括什么内容,怎样理解,归雅归俗,也都有值得探讨的空间。

最近常有人提起,园林的本质可以说是自然之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那么,也可以说园林文化的基本线索,就应该是如何使自然人化和使人自然化。

园林自初创之日起,就是人类意识中理想王国的形象模式,也是各文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念的艺术模式。中国的园林艺术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在世界上独成体系又影响深远的东方园林的代表。它的发展虽有盛衰曲折,但其主流一直是在为“天人合一”这个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探索并创造最理想化的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皇家园林在广阔山水之间的楼台殿阁,还是文人园林潇洒的疏窗竹影,亦或是文学作品中描写得如真似幻的大观园,究其根本莫不如此。它是中国人把自然人化和把人自然化的艺术方式,也就是中国园林最基本的文化内涵。真正优秀的中国园林如颐和园、寄畅园、网师园等,都会让它们的观赏者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种博大思想的浸润。

过去,我们曾经长期忽视,甚至践踏园林固有的文化内容,弄得园林到底是什么都不知所云,但后来又出现了简单地往园林上贴文化标签或附会历史掌故的畸形文化现象。殊不知,中国园林里固然附有大量的匾联题刻,也有典故传说,但是其文化的真谛却在于造景。

中国园林造景,概言之就是通过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组合,把观赏者引入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之后或可在要紧处以联匾题刻等手段,不失时机地点破机锋,引起人们对景观更强烈的共鸣。《红楼梦》里贾宝玉为大观园题写对联,以及后来结海棠诗社,中秋夜林黛玉和史湘云凹晶馆联句等情节,都把园中因景生情,因情生文的过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同时也把园林景观向更高层次的“人化”过程生动地展现出来。

所以我觉得这里有个“本”和“末”的问题,天下的园林都首先通过由人创造的景观来表现其文化。那些依附于景观的文字、典故,若有助于景观特定文化的表现,则是有价值的;倘若把人引离了景观自身,则有蛇足之嫌。造园与说园都要有,但造园是本,说园是末,万不可倒置。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lululee1024
    lululee1024 沙发
    当然,园林艺术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是比现实更集中、更概括、更理想化的,它会省略很多细枝末节。重要的是园林要更典型地反映一定的生活理念。它可能是社会的共同理想,也可能是对现实生活的某种必要的修正和补充,而对于今天来说,它首先要为人们建立更文明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起一种倡导和示范的作用。

    我觉得,缺乏生活内容和对生活的创造,是中国现代园林艺术趋于空洞化的重要根源。令人不解的是,园林艺术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本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和优点,太注重人工和形式,而生活内容不充分,本是西方园林的不足。如今,人家的园林越来越生活化了,而我们反倒不顾真实的生活,却把创作的精力消耗在空洞的形式和豪华奢侈的攀比上,趋附着虚荣和浮躁的社会潮流而难有大的作为。甚至我们刻意表现的形式,有时也与生活的自身逻辑或正确方向背道而驰。比如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北方地区,水景过多、过滥,就不很相宜。诚然,水是园林的要素,但要看如何表现,才符合生活的理念。这方面,古代阿拉伯式的花园堪称楷模,他们把水表现得那样神圣和洁净,使人绝不能容忍对水的任何污染和浪费。而我们的水景就缺乏这种思想性。

    我认为,应该强调发扬中国园林创造景观,特别是创造生活的优良传统,才是提高现代园林艺术水平的根本途径,也是“文化建园”的实质内涵。

    按照广义的“文化”概念,人们建造园林本身就是创造文化,“文化建园”应该理解为创造什么样的园林的问题。换句话说,一个园林造出来了,文化层次是高是低基本上就决定了,并不以人们对它的解释为转移。最近读了一篇文章,文中说道:“一种深刻的文化能力同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相结合,造就了世界一流的国家。……当有能力而没有需求的时候,或有需求而没有能力的时候,都不可能发展。”这里所谓“文化能力”,其实就是人的创造能力,“社会需求”则指的是人的生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按照这个思路,造就一流园林的必要条件,应该是创造园林的文化能力和社会对园林文化的普遍需求相结合。我的实践感受是,我们目前对园林文化的普遍需求还正在建立之中,但还处在较浅的层次和较少生活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创造园林的文化能力,近百年来曾严重萎缩,应该承认,至今也尚未达到历史上曾经达到的高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想有所长进、有所作为,就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经验,提高创造园林文化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园林文化日益普遍、日益深刻的需求。
    2006-11-02 12:28:02

    回复 举报
    赞同0
  • lululee1024
    lululee1024 板凳
    近几年有议论,中国式园林出身于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里已经失去了根基。的确,中国古典园林的某些形式,已不适合今天的要求,某些观念带有封建色彩和消极性。然而,换一个角度看,园林作为艺术,它的存亡并不取决于它初创时期所依托的社会形态或生产方式是否过时或消失,经过文化革命的中国人,更应该明白,人类文明的进步首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破旧立新。

    我曾将滕宾的词出示给一位很熟悉发达国家的友人,并问词中的情调和现代社会能否相容。得到的回答很使我意外。他说,现代社会若再进步一些,可能更加相容。仔细一想,这才是真知灼见。

    现代社会较之古代,无疑有了巨大的进步,但若从道德情操、文化修养,乃至对生活的理解等方面看,现代人未必比古人高明。我们永远需要从先贤的遗产中,获取智慧和精神。不是有些新知识和新观念,曾是在五行和风水的学说中找到支点的吗?

    现代人(主要是指比较发达地区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匮乏的困扰,但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资源,并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破坏和污染自然环境等等。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些问题已开始正视和反思,并在探索今后与自然更和谐、更健康,也更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概括起来其实很简单:一是要保护环境,二是要节约资源,三是要建立和遵守公共规则,同时在此基础上,提高艺术和文化的品位。这也是现代园林艺术所要表现的生活。

    在我看来,如欧洲那些令人羡慕的绿围翠绕之中的大小城市和秩序井然、花团锦簇的人居环境,与其说是景观园林建设的成就,不如说是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体现,而且也是历史文明的延续。如加拿大渥太华市政厅外没有大广场,但有一个儿童活动场,为带孩子的来访者服务。又如中国云南的丽江古城,其家家户户门前小桥流水的美秀形象,是和那里人民的生活浑然一体的。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文化传统而保护环境,而恪守乡规民约,使城中流水保持了千年清澈并赢得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荣誉。事实上,丽江人的生活理念、规则意识,都已包括了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很多要素,现代人不必问它是否“现代”,而是要让这种理念和精神,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涵盖更大的范围。
    2006-11-02 12:28:02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园林植物

返回版块

19.36 万条内容 · 28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园林管理与园林美学:武小慧

园林的日常维护与园林美 植物的形态、颜色等特征是构成园林美的基础之一,植物在园林中的配置是有韵律感的,管理工作中为了使园林的美得以常新,仍需时时注意保持植物配置的合理、调节,使其美感得到更好的体现。 当然,园林中植物的总体配置,是建园时大致安排好的,尤其是一些高大树木,多年生名贵花卉及花坛的位置等都有设计安排。但草本植物、单年生花卉需经常更替更换,日常维护工作中就要注意高大乔木与低矮植物的协调、配合,花卉颜色的搭配,季侯的特点,尤其是冬天,园林中怎样通过植物配置来减少萧索冷落之感,这些都是园林管理工作的课题。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