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大气治理 \ 王路光:面对PM2.5,我们需要更加理性

王路光:面对PM2.5,我们需要更加理性

发布于:2012-04-09 14:44:09 来自:环保工程/大气治理 [复制转发]



人物简介:
[王路光 [/url],男,汉族,1954年2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历任保定市环境监测站技术室副主任、保定市环保局副局长、河北省环保局污染控制处处长、河北省环保局计划财务处处长、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任河北省环境保护厅总工程师。



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多地持续发生的雾霾天气,引发了人们对空气质量问题的高度关注,由此,PM2.5这一专业术语被普通大众所熟知。时至今日,人们对PM2.5关注的热度仍然不减,媒体争相报道,网民讨论热烈。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是好事,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难免产生认识的误区。为此中国环保行业网邀请到了河北省环境保护厅总工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路光,请他从技术层面为广大网友解读关于PM2.5的热点问题。

PM2.5危害关键字:源、浓度差、可吸入、吸附力强、吸附物难排出

中国环保行业网:大家都在议论PM2.5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有些人更是谈PM2.5色变,PM2.5真的这么可怕吗?
王路光:需要澄清的是,PM2.5的危害不能简单化,不是所有的PM2.5都可怕,而是它发源的源可怕。一个区域和另一个区域的PM2.5的危害也不一样,关键来自于它的源是不是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的源。最普遍的源是燃煤,燃煤具备了对人体健康侵害的这种源。
PM2.5颗粒有人为排放和自然排放两大来源,其中人为排放为主要来源。人类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气体污染物,在空气中转变成PM2.5。直接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在空气中转化成PM2.5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
PM2.5能给人体带来严重危害,主要是因为:
第一,可吸入。2012年2月29日,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PM2.5进行了定义: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大家都知道,PM10也称可吸入颗粒物,研究发现,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也即PM2.5),能够直接进入肺泡并被巨噬细胞吞噬。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
第二,吸附力强。PM2.5不仅是细颗粒物,它还是一个有孔隙的微粒。当微粒的孔隙非常细微的时候,它就有一种吸附力,可以吸附其他物质。大家比较熟悉的活性碳,就是一种带有孔隙的微粒,它能够吸附我们生活中的有害物质,保障大家的健康。PM2.5的吸附力很强,如果它吸附了持久性存在的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或重金属(如汞),一旦被吸入将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极大。PM2.5能够吸附外界的物质,一方面是因为它有吸附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在PM2.5颗粒内部与外部存在一个被吸附物的浓度差。以汞吸附为例,当PM2.5生成后,如果其所处环境的汞浓度高于PM2.5内部汞浓度,PM2.5开始吸收外部的汞。当被吸附物质在PM2.5颗粒内部与外部浓度相同时,吸附过程中止。
第三,吸附物难排出。PM2.5进入人体后,在浓度差的作用下,开始释放其所吸附物质,如有机污染物或重金属。如果有机污染物是脂溶性的,在人体内既不容易被化解掉,也不容易被排出,就会在人体器官积累起来,最后影响器官的正常功能。


关注PM2.5: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国环保行业网:PM2.5能对人体造成这么大的危害,为什么不早一点重视呢?
王路光:PM2.5颗粒在大气中一直存在,直到去年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经济发达地区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显著增长,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PM2.5和O3污染加重,灰霾现象频繁发生,能见度降低;二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气、喝的水都要符合我们高质量生活的需要,符合健康的需要。
从我们国家的控制来讲,1982年国家就发布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文件。最初监测总悬浮颗粒物(TPS),之后增加监测PM10,现在又增加监测PM2.5,这是一个过程,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技术层面来讲,对PM2.5的认识和研究还是很早的,之前没有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文件,并不是说我们不重视、不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我们要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解决每个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美国从1970 年之后共制定了4 版大气颗粒物质量标准,指标数值愈发严格,颗粒物粒径逐渐降低到PM2.5。标准更新背后的推动力量是科技界和美国环保局。经过四十余年的治理,美国大气PM2.5 才基本达标。


PM2.5监测布点: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实事求是

中国环保行业网:大家对公布PM2.5监测数据的呼声很高,有的专家甚至建议PM2.5监测点在今年全面展开,而不是等到2016年。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王路光: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和臭氧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2016年向社会发布监测结果。这样的工作安排,与PM2.5的源是密切相关的。
就全国范围来看,PM2.5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不同地域之间浓度差别很大,目前主要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污染表征明显,而产业结构较轻、经济规模较小的城市的情况相对没那么严重。
火电厂、工业炉窑以及机动车尾气是PM2.5的三大来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产生PM2.5的源要较其他地区更为突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是人口密集的地区,机动车尾气是一个重点源。2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通过把PM2.5纳入的《空气质量标准》的同时,也强调突出抓好机动车污染防治,提高车用燃油品质与机动车排放标准。
监测点的展开,从总体安排上,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区别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同时,国家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和当地环境保护的需要,在上述规定的时间要求之前实施新标准。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
中国环保行业网记者:广州、深圳、南京等地已经按照新标准公布PM2.5数据,但其监测点分布引起公众质疑。监测点如何设置才能真实反映真实数据呢?
王路光:对于国家和地方空气质量监测网点位设置的位置和数量,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果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设置严格遵循了国家规范,监测设备及方法符合要求,那么其监测数据是可信的。


PM2.5监测设备: 保持技术同步,提高制造能力,强化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环保行业网:部分城市准备向国外采购PM2.5监测仪器,国内的PM2.5监测设备厂商面临哪些技术挑战?
王路光:环境保护技术领域,从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起,全世界便达成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共识,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技术方面对发展中国家持促进和支持的态度。我国的环境保护从一开始就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保持同步。
PM2.5监测技术、装置,在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新课题。虽然我们在环境保护技术领域保持同步,但是PM2.5监测设备的制造能力、成套整装能力还有差距。
我们认识客观事物都有一个过程,就是不仅要认识事物的静态属性,还要认识事物的动态属性。这就需要有个过程。国内PM2.5监测设备缺乏运营实践,还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但是,我们要在发展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不能因噎废食,始终依赖进口。要支持国产PM2.5监测设备的研发、生产、运营,逐步提高国产化率,强化PM2.5监测设备的自主知识产权,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PM2.5治理:遵循自然规律,严控污染源头

中国环保行业网:监测只是一种手段,应该如何降低PM2.5含量,提高空气质量呢?
王路光:降低PM2.5含量有两种途径:自然调节和人为治理。
PM2.5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因为它不易沉降。自然界有一个最基本的处理过程,就是降水。每一次降水,都会对大气进行一次清洗。过去PM2.5释放量小,降水多,当PM2.5释放还没有达到一定浓度时,就来一次降水,所以能够得到及时清洗。现在经济规模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PM2.5释放量大,补充得快,所以除了依靠自然界的力量,我们必须要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
防控PM2.5的根本措施是断源,从源头进行治理。比如改善能源结构、改造生产工艺、改进净化装置等,从源头上控制细颗粒物的产生,防止与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物质共生。让污染源远离城市,利用大气通量稀释它,通过降水清洗它。(完)
  • wsjzcg
    wsjzcg 沙发
    谢谢,学习了。
    2012-04-11 21:52:11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大气治理

返回版块

5.19 万条内容 · 25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等离子废气

什么是等离子废气呀 谢谢大家帮忙呀 是不是等离子废气是现在最先进的处理废气呀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