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水处理 \ 新农村建设污水处理模式选择方案(转)

新农村建设污水处理模式选择方案(转)

发布于:2012-03-14 22:00:14 来自:环保工程/水处理 [复制转发]
农村污水处理问题亟待解决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改善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城市相比,由于底子薄、基础差,当前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人居环境差,环境安全隐患与问题突出。据报道,目前全国农村每年有超过2500万吨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河流、水塘污染,影响村民居住环境,严重威胁农民的身体健康。建设部《村庄人居环境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9个省43个县74个村庄的入村入户调查显示,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生产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农村污水除处理率低这一显著特点外,间歇排放排量少且分散,这是农村污水的又一典型特征,此外,氮磷浓度高及含有大量的营养盐、细菌、病毒等特点,给农村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了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建设部《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并将此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检验标准,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因此,重视与加强农村地区的污水排放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工作,避免因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而对农村地区的水体、土地等自然环境产生污染影响,确保农村水源安全和农民身体健康,既是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庄整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中所要解决的最急需、最迫切、最突出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处理模式
我国地域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域间农村差别较大,加之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居住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污水处理方式不能过于单一,而应根据农村具体现状、特点、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地采用多元化的污水处理模式。
首先是分散处理模式,即将农户污水按照分区进行收集,以稍大的村庄或邻近村庄的联合为宜,每个区域污水单独处理。污水分片收集后,采用中小型污水处理设备或自然处理等形式处理村庄污水。该处理模式具有布局灵活、施工简单、管理方便、出水水质有保障等特点。适用于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污水处理。通常在我国中西部村庄布局较为分散的地区采用。其次是集中处理模式,即所有农户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建设一处处理设施处理村庄全部污水。污水处理采用自然处理、常规生物处理等工艺形式。该处理模式具有占地面积小、抗冲击能力强、运行安全可靠、出水水质好等特点。适用于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村镇企业或旅游业发达、处于水源保护区内的单村或联村污水处理。通常适合于在我国东部和华北地区,村庄分布密集、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村采用。第三是接入市政管网统一处理模式,即村庄内所有农户污水经污水管道集中收集后,统一接入邻近市政污水管网,利用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村庄污水。该处理模式具有投资省、施工周期短、见效快、统一管理方便等特点。适用于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近(一般5公里以内),符合高程接入要求的村庄污水处理。适合于靠近城市或城镇、经济基础较好,具备实现农村污水处理由“分散治污”向“集中治污、集中控制”转变条件的农村地区采用。同时可以查看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更多技术文档。
污水处理技术应经济适用
农村污水处理工艺选择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满足当前达标处理与今后再生利用需要。针对农村地区的地形地势、道路交通条件以及居民住宅建设布局等具体不同情况,探索因地制宜的农村污水收集处理方式,既解决当前村庄污水达标处理排放问题,又充分考虑今后污水处理回用的需要,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是确定农村地区污水处理方式首先应考虑的因素。二是处理技术经济适用。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财力状况薄弱、农民实际承受能力较低这一普遍情况,处理工艺的选择不能盲目攀比,而一味选择时下时髦先进、处理效果好、自动化控制水平很高的处理工艺,而着重应该考虑选用既成熟可靠,又适合农村特点和农村实际的污水处理经济适用技术。三应运行操作简便,日常维护管理简单。针对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的现状,污水处理技术选择应特别注重选用简便易行、运行稳定、维护管理方便,利用当地技术和管理力量能够满足正常运行需要的处理工艺。
基于上述考虑,除前述适宜于村庄分布密集、经济基础较好农村地区,可采用常规二级生物处理工艺外,根据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污水处理与水环境保护要求,农村污水处理还可以采用人工湿地、稳定塘、土壤渗滤等几种适合农村实际的污水处理工艺技术。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利用人工水生态系统内多级生物的稀释降解作用来去除或削减水中污染物的方法。欧美国家广泛采用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村镇地区及小型社区的污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国内也有利用该技术处理小城镇污水、污染河道水、村镇污水及面源污水的成功实例。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具有一系列的显著优点,适合不同的处理规模,基建费用低廉,处理构筑物由各种天然生态系统或经简单修建而成,没有复杂的机械设备,易于运行维护与管理。人工湿地的主要材料如碎石、砂砾、煤渣、土壤等均可就近获得,处理系统依地势而建,污水可自流进入,无需额外动力,运行费用只有常规工艺的10%~50%。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占地面积较大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全部回复(8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飞扬水伯爵
    不要迷信人工湿地:对于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要根据当地的气候与环境、地势等综合因素来选择工艺,人工湿地适合南方地区,北方的冬季有成功案例吗?无非就是摆设罢了。高寒或高原地区:湿地合适吗:这些地区的植被覆盖目前都是难题,湿地植物?可想而知,任何工艺都是有条件的,所以,农村治理的难点不是工艺选择问题,成熟的AAO工艺完全可以,关键是资金和运营维护管理,想省投资又要省运行费用,全是雾里看花。
    2013-08-15 11:39:15

    回复 举报
    赞同1
  • jsfnks
    jsfnks 板凳
    :lol:lol感谢楼主的分享
    2014-01-25 17:02:25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处理

返回版块

42.01 万条内容 · 139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及规划(转载)

一、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解决城市污水的净化问题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一些城市利用郊区的坑塘洼地、废河道、沼泽地等稍加整修或围堤筑坝,建成稳定塘,对城市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据调查,这个时期在全国已建成各种类型的稳定塘有38座,日处理城市污水约173万m3。其中生活污水量占一半,其余包括石油、化工、造纸、印染等多种工业废水。此阶段开始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展与国外的技术交流,逐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技术和设计,为以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8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有较快发展。国家适时调整政策,规定在城市政府担保还贷条件下,准许使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和设备供应商的优惠贷款,由此推动了一大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兴建。我国第一座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天津市纪庄子污水处理厂于1982年破土动工,1984年4月28日竣工投产运行,处理规模为26万m3/d。在此成功经验的带动下,北京、上海、广东、广西、陕西、山西、河北、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市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分别建设了不同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几十座。“八五”期间,随着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深化以及各流域水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经历了一个发展高潮时期。到1995年,我国城市排水系统排水管道长度约为110062km,按服务面积计算,城市排水管网普及率为64.8%。与1990年相比,城市排水管道增加54373km,平均每年增长10874km;城市污水处理厂169座(其中二级生化处理厂116座),年处理污水17.49亿m3,处理率8.69%。与1990年相比,城市污水处理厂增加89座(其中有北京高碑店、天津东郊、石家庄桥西、广州大坦沙、无锡芦村、济南等大中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平均每年建污水处理厂17座。“九五”期间,我国正式启动对“三河”(淮河、海河和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流域和“环渤海”地区的水污染治理,国家给予相应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1996~1999年竣工投入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有22个,投资59.58亿元,日处理规模371.7万m3;在建项目109个,计划投资161.83亿元,日处理规模832.0万m3。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已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427座,其中二级处理厂282座,二级处理率约为15%。2000年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总投资约为150亿元。但目前绝大多数小城镇尚未建污水处理设施。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