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园林植物 \ 我对园林的爱......

我对园林的爱......

发布于:2006-10-02 16:40:02 来自:园林景观/园林植物 [复制转发]
园林,我的爱。从开始蹒跚学步开始,心中的种子开始发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希望我们生活在诗一般,画一般的生活。
当我们刚刚踏进一座名园的时候,面对着千奇万丽的景色,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好景!好景!这种发自内心的赞美,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的审美判断。在这个基础上,再能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而达到神入其中,情景交融。这时才会真正沉浸在园林艺术的陶治之中。
  所以,园林欣赏需要艺术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那么这种审美观和艺术鉴赏能力,是怎样培养起来呢?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说过:“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我们要欣赏古典园林艺术,同样就必须是一个对古典园林艺术具有修养的人。这样年来,许多报刊和广播、电视节目里,办了诗文赏析、名画欣赏、美术摄影展览、旅游知识讲座等专栏和专题节目,对于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无疑会有很大帮助。
  当然,只读些诗画是不够的,更要注意扩大知识面,懂点美学,懂点历史,甚至也要懂点花卉栽培、建筑知识等等。文化艺术是相通的,知识愈博愈深,生活内容也会愈加丰富,并且也才能提高自已的审美能力。
  同时,还要注意审美经验和积累。这样当万般美景扑到自己眼前的时候,自然会有健康的感情抒发出来,获得赏园的乐趣,成为造园家的“知音”。
我们在游园中,是通过对园林景物外部轮廓的画面欣赏而引起真切的感受。这里不妨用古代诗人的例子,来说明怎样观察景物才算得法。盛唐诗人王维在观察今陕西省境内终南山时,从高、远、平、近、俯、仰几个角度和方位观察山景,终于捕捉到变化多端的景观效果。他在《终南山》里写道:“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苏轼的《题西林寺壁》更是大家所熟悉的,诗人只用短短句,把庐山雄伟奇秀景色写得目神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任何一种景物都离不开具体的空间和时间,不同的观赏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上述例子就可说明这一点。
  游园毕竟不是登庐山。庐山是自然景色之美,园林则是造园艺术的创作,是自然的再现。游观园林景色,要抓住园林艺术特征,不如借鉴于画家眼睛,诗人的心灵,来加深观景感受。下面,就说一说观赏八法:
  纵目远眺法。--这种方式主要适应远借和大型风景园林的艺术观赏。它可以扩大视野,常常能够获得迷离玄妙的景观效果。扬州平山堂高居蜀岗顶峰,以借用江南诸山为造景特点,游览时宜于堂前凭栏远眺,寻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意趣。
  登高俯瞰法。--园林空间偌大,布满了假山水池,楼台亭阁,登高俯瞰可以“以大观小”,一揽满园景色,获得一个整体的园景形象。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大都山水之法,如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山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庐山的第一奇观是瀑布,李白登山俯瞰才获得"喷壑数十里,隐若白虹飞"的奇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意境,各有千秋。
  每所园子里都有几个视线开敞的观赏点,供游人登临俯瞰和眺望。楼台和山岭常是被利用的地方。
  环视一揽法。--这是一种能满足静观为主的观赏方法,是横向的回环流目,好象电影的摇镜头,随着视线的横向移动,景象一个接一个地徐徐展现在面前,获得大范围的景物画而欣赏不迭。
  如何选择这类观赏点,主要取决于游人各自的欣赏水平和观景要求。由于古典园林是散点透视法造景,会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地方,特别是进行中的环顾流盼。会获得更多的画面美。
  翘首仰观法。--此法适宜对高远景物的观赏,会获得雄伟的景象效果。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句,可以想象得出诗人李白在翘首仰望的神态。
  俯首近取法。--登高是从大处着眼,纵横全貌,层层叠叠景物一览无余,而要品赏景物的细微末节,只会俯首近取才行。
人们观赏景物大都是从整体开始,而后逐渐转入局部、细部、最终又回过头来让视线在大范围内结束。大处观景得其势,细部品赏得其意趣。
  移步换景法。--此法抓住了园林是游观艺术这个特征。因此它是主要的游览形式之一。
  古典园林是在四度空间里布置,具有变化无穷的观赏方位,不同的透视处理,会出现不同的景观效果。每当观赏方位改变一次,就会引起景物外部轮廓线的变化,产生新的外部形象。移步换景主要是指是对园林景物的连续性欣赏,以动观方式按照景观序列一景又一景地观赏。由于观赏者观赏方位、角度、距离的不断改变,景象迭出不穷,相对地说,原来静止状态的景物变活了,出现了运动和速度,产生了节奏和韵律,让观赏者长时间地陶醉在绚丽景色之中。
  这种观赏方法,可以说是古代山水散文大师们发现的。大师们采用移步换景的创作方法,寓目写景,把一路所见一一纳入山水“长卷”。最早使用这种方法的在文学史上该是东汉的马弟伯,他写了《封禅仪记》。柳宗元继续发展这种方法,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只短短的《小石潭记》,已把永州山水特色写得淋漓尽致。
  欣赏和创作应该是一致的。造园家师承古人用连续性布局手法把自然山水再现在园林里。对于观赏者,只有用移步换景法游园赏景,才能得其妙趣。
  神入其中法。--游园的最大享受是情景交融。园林是个广大的艺术空间,优美的景色,深邃的意境,无心人是不能体验和领受得到的,要将感情贯注其中,并且运用联想和想象把物与我联系起来,“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随着景物的不断变换,感情的波澜跌宕起伏,而成为画中游。
  即景抒情法。--园中景物的鲜明形象,会给人以浓郁的主观感受,激起感情抒发的强烈愿望。景生情,情咏景,相互作用,不断深化,逐渐向高级阶段发展。范仲淹观赏了岳阳楼后,“触景兴怀”,作了充分的感情抒发,表达他那“先天下之忧面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胸怀。游园赏景就是要陶治这种高尚情操,建设美的社会,创造美的人生。
观赏八法是讲游园人园景的画面欣赏开始,由景物外部形象,直到诱发内心共鸣而获得美的陶治,这种观赏效果,这其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很是重要。
  经验告诉我们,景观的美来自生活和艺术中的情趣,而直观与联想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游园也是这样,园林景物有诱发联想的功能,由此让人们观赏景物和抒发情怀紧密联系起来,达到情景交融。
  园林艺术是景象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造园家把自然美具有的一些特征,经过艺术概括和提炼,再现在园林里,便游人一进园林便置身在瑰丽景色之中,并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和观赏眼力,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看到的景物与自己所熟误识的某个事物联系起来,从而透过景物外部形象,发现其内涵,受到感染,受到陶治。
  联想,一是遵循造园家的造景意图,由景物形象直接诱发的联想,在美学上有人称为“预期联想”。比如,看到南京瞻园假山的灵秀,联想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起更加热爱祖国的感情。园林中有许多匾额楹联都是些即景抒情的文字,更能对这种联想起到启迪作用。
  另一种联想是按照游人各自特有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经过景象诱发而产生的所谓“自由联想”。象有人看到园中的小桥流水,想到自家门前的那道小河;有人看到鲜花、幽亭,勾起青年时的一段回忆;从旧社会过来的人看到园林的豪华建筑,往往容易忆起那些难忘却的悲欢的往事。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联想和想象,都须要观赏者用心玩味。若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连景物的外部形象都没有看清楚,怎能涌出联翩的想象呢?此外,游园时的心境状况也会影响观赏效果,产生不同的景物感受。而对同一景物,当观赏者心境与景物的意境不相一致的时候,则会产生感情上的强烈对比;若能把思想情感与所见景物的意境吻合起来,那就会收到弦外之音的乐趣。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游园赏景就要讲究神入其中,给景物涂上一层浓郁的感情色彩。

全部回复(1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dgy-f
    dgy-f 沙发
    学习,收藏。
    2006-10-18 21:17:18

    回复 举报
    赞同0
  • flylying
    flylying 板凳
    LULU斑竹的阅读面真广。。
    好象在晓东曾经看过赏园的部分,可惜当时没有存下来。
    现在又有机会看一次了~~
    真好~~
    这次可得好好收藏~~
    2006-10-13 18:53:13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园林植物

返回版块

19.38 万条内容 · 29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请教这是一些什么植物6

请教这是一些什么植物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