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有趣的园林历史

有趣的园林历史

发布于:2012-03-08 17:40:08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我们通常认为中国园林的自然式传统来源于对自然的模仿,而西方的几何式园林形式——至少18世纪前的园林形式——来源于人的意识,来源于人工对自然的改造。实际上这有一个误区,这种误区来自于中西方文化对自然的认识不同。其实,无论东方、西方,园林都来自于对自然的模仿,只是各自模仿的自然原型有所不同。
  园林是人们理想中的天堂,从园林的起源上来说,早期的园林实际上就是在人世间建造人们所追求的“天堂”。这种地上的天堂并非完全由花园的建造者凭空杜撰,而是源自对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的最美好的景色的模仿和抽象。怎样的景色是理想的呢?

  中国疆域广阔,有崇山峻岭、奇峰险洞、大江平湖,自然风光秀美,古代中国人心目中最美好的景色是这些秀美的山川湖泽,他们把风景称为“山水”,体现了古代中国的自然观。中国园林的起源就是从模仿这样的自然景色开始的,这使得中国园林沿着自然式的形式发展了几千年。可以说,中国的园林发展是从对原始自然的写实到写意的模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始的自然景观是模仿的原型。

  西方的园林文化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埃及,那里的自然环境远不如中国,雨水稀少,没有大片森林,更无秀美山川。不断泛滥的尼罗河带来肥沃的冲积平原是富庶的象征,只有在这片土地上经过耕种的农田和果园才是美好的。因此,古埃及的园林是从对农业景观的模仿开始的。古埃及最早的园林——树木园、葡萄园和蔬菜园都是实用性花园,展现的是经过耕种的农业景观,是几何式的自然。西方园林就是以几何式的形式开始发展的。

  如果我们按自然状况的不同,将自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第一自然为原始状况的大自然(wild nature)、第二自然为农业生产状况下的自然(cultivated nature),那么就很容易理解中西方园林在形式上的不同:中国园林源于对第一自然的模仿,而西方园林源于对第二自然的模仿,两者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两条不同的道路。不过,两者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来自对自然的模仿,或是纯自然,或是人类生产生活改造了的自然。因此,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的特征——地域特征,在园林起源的时期就是园林形式来源的最重要的因素。

  人类从采集、狩猎进入土地耕作,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这时花园也随之产生了。最初的园林,无论中西方,都是以实用性为主。只不过在中国,园林很早就从以实用性为主的囿、圃或沼转换为以观赏性为主的园林。在这一转换的过程中,古代中国人选取了地域景观中天然形成的一部分作为园林的原型。当然,由于中国人对于山水风景的欣赏,也会在这样的风景环境中修建寺庙、道观、游览路和休息设施,这些人工构筑物连同自然山水一起,成为日后中国园林景观模仿的对象,使中国园林形成了以自然山水为骨架的风格。从历史上一直到今天,农业景观从来没有对中国园林的面貌产生过实质性的影响,只有在个别的园林中,为了表明文人的清高之志或是出于帝王的猎奇,在园林中有过小面积模仿农业景观的局部,但只是个别的案例。

  而西方的历史园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实用性和观赏性兼而有之的。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由于艺术的高度发展,园林的观赏性似乎强于实用性。但进入中世纪,实用性在花园中又占了主要地位。即使到了19世纪,许多花园仍然保留了相当程度的实用性传统。西方的园林,不仅是观赏和游憩的场所,很多情况下也是进行生产和园艺实验的场所。可以说,西方园林发展的原型是农业景观,并且由于西方园林漫长的实用性的传统,其历史园林一直与农业景观关系密切。

  历史上的园林都是与财富紧密相关的,花园总是分布在富裕的地区或区域的政治中心。实际上,在农业社会中,财富是与土地、农业联系在一起的,花园本身也是一种物质财富。只有在农业发达的地区,才可能有大规模的花园建造活动。这些区域的地域特征除了纯自然环境外,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在农业景观上。由于生产力低下,为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率,整齐划一的耕地、一定的人工灌溉和道路系统,都必须最大限度地遵循自然的条件,所以农业景观也是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

  农业景观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每个地区的人们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己的风俗习惯选择了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农业景观。而各个国家国土面积的大部分是农业用地,因此,经过漫长的积累,这种农业景观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地区之间乡村景观的不同,继而进一步造就了各个国家之间国土景观的不同。

  为了更好地理解西方园林的历史和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有必要对中国和西方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和由此产生的乡村景观的差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中国在人口与耕地比例紧张的巨大压力下,农业生产走的是土地连种制的道路,通过精耕细作和增施有机肥料的办法来维护土壤的肥力,耕种上消除了休耕,农田可以连种,甚至一年两种。农区的畜牧业是以圈养为主,而牧区则多分布在农业生产不发达的边远地区。因此在中国的特定作物区,乡村景观表现为整齐而色彩统一的农田景观。

  欧洲的农业生产方式与中国有很大不同。18世纪以前,欧洲典型的农业是通过二圃制或三圃制进行的休耕、轮作并兼有放牧的体系。即把土地分为2个区或3个区,分别种植不同的作物,其中一个区为休耕地,2年或3年轮换循环一次,以此来保护地力和土壤水分,并把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起来。正是这种农业生产方式造就了欧洲典型的乡村景观:不同的作物地、牧草地和休耕地块状地分布在土地上,面积不同,色彩各异,构成一张每年变化、却井井有条的块面状网络。在不同色彩构成的块状结构中,分布着村庄和道路。今天,农业生产的结构早已发生了变化,但休耕、轮作制仍是西欧大部分国家农业生产的基本体系。看到这样的农业生产带来的乡村景观,我们就非常容易理解欧洲的园林了。

  从本质上说,欧洲园林中的要素——花坛、水渠、喷泉、整齐的树林甚至风景园中的草地树丛等,都来自农业景观。花坛是不同作物种植区的抽象,水渠和喷泉直接来自于农业灌溉的形式,整齐的树林是果园的再现,自然的草地则来自于牧场风光。农业景观和由此带来的乡村景观的特征一直是西方人欣赏的对象和西方园林模仿的原型。这里面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对农业认识的差异,西方文化是把农业、园艺作为一种文化来欣赏的。无论英语、法语还是德语,“culture”这个词不仅有“耕种”的意思,还兼有“文化”的含义,这恐怕不仅仅是一种巧合。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isable817
    isable817 沙发
    :call:{:1_105:}
    2013-02-27 13:26:27

    回复 举报
    赞同0
  • xuren01
    xuren01 板凳
    不错!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的融合、保护;把内心的美展示表现出来!
    2012-03-19 09:26:19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17 万条内容 · 26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园林景观色彩设计初探

1 园林景观色彩设计的特殊性  不同于建筑、服装、工业产品等的色彩设计,植物是园林景观中的主要造景元素,所以在大部分园林景观中尤其是城市公园、绿地中都是以绿色为基调色的,而建筑、小品、铺装、水体等景观元素的色彩是作为点缀色而出现的。但在一些以硬质铺装为主的广场和主要的休息活动场地如建筑、小品、铺装、水体等所承载的色彩在园林景观色彩构成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而植物色彩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但不管是以绿色为主,还是以其它颜色为主,园林景观色彩设计都要遵循色彩学的基本原理,运用色彩的对比和调和规律,以创造和谐、优美的色彩为目标。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