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发布于:2006-09-27 14:07:27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全部回复(9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mars1099
    mars1099 沙发
    好 东 西 !
    2009-07-29 16:45:29

    回复 举报
    赞同0
  • wmjessica1986
    wmjessica1986 板凳
    很好,做得很仔细,看得出楼主下了很多的工夫哦,我正好在做这类的方案,下来学习一下了,看来以后得努力了.再来就是感谢楼主了提供这些资料,很有参考的价值,谢谢你上传的图纸。加油!
    2009-07-28 00:43:28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7 万条内容 · 43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山地建筑的有机生长

以往的一般作法是先将坡地简单的处理成若干级台地,再在台地上进行建设。这将严重破坏原有山体形态和自然特征,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另辟蹊径,绝不能沿袭它们的老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上是三个问题,它们构成了对山地建筑的主要挑战。首先就是如何最大可能的保护原有山体形态和地段自然特征;其次是如何满足外向景观的要求;第三是如何满足城市景观的要求。只有这三个问题都得到了圆满解决,我们才有可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同时也为城市增添一道别致的风景。一、环境作为广义的建筑而被重新认识美国建筑师赖特认为:“只要基地的自然条件有特征,建筑就应象从基地自然生长出来那样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他所创造的草原风格就是对这一观念的最好诠释。草原风格住宅具有低缓的天际轮廓、厚重的烟囱、深远的挑檐、低伏的平台和矮墙,这一切都正好与美国中西部草原宁静的地平线相协调。赖特从中发展出了他的有机建筑的理论,强调通过对空间与材质的把握来使建筑与环境融合,使建筑成为人与自然的一场平等对话。在中国与赖特类似的表述包含在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之中,其基本涵义在于肯定自然与精神的统一,从而导致出一种接近自然、欣赏自然与崇尚自然的美学态度。体现在古人的营造活动中,就是对自然的充分利用和适应,在建筑的位置选择、定向、布局、路径组织、群体外廓等方面,都反映出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从美学层次上看,有机建筑与“天人合一”有着共通之处,都把对环境的协调置于建筑审美的首位。在古人的营造活动中,除了帝国所追求的宏大叙事风格之外,很少出现对环境的大规模改造。但借助于现代技术优势,人们建立起对自然的话语霸权,把与自然的平等对话演变成单方面的强词夺理,更进一步把对环境的改造和破坏发展成了一场大规模运动,创造出许多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当生活之中不再有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的时候,人类的家园也就成为单调的、泠冰冰的居住机器,尽管这种居住的机器一度曾是现代主义的母题。 因此,在华新都市花园规划设计之初,我们的初衷并不想再造一座居住的机器,我们的想法是要为人们建造一个人情浓郁的家园。当人们在此居住时,他们并不会感到陌生,显得唐突和不知所措;而是会产生出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也许早已铭记在心中,曾是多少年来的梦寐所求。问题在于,我们对人类家园的理解又如何通过对产品的设计表达出来。二、山地建筑的有机生长我们是在对中国古代名山建筑进行深入分析之后逐步形成华新都市花园规划设计中的不同思路的。在所分析的那些名山建筑中,由于其所处的地段自然特征与我们大致类似,当年人们所面临的许多难题也可能和我们今天一样,他们在规划设计之中对于这些难题的妥善处理,产生出许多成功的典范。借鉴他们的经验,无疑会拓展我们的眼界。在古代名山建筑的一些实例中,建筑密度与建筑体量非常之大,在这样的条件下保证环境的品质以及建筑整体形象的营造,满足景观与观景的要求,显然需要将环境作为广义的建筑从本质上加以把握。如江苏省镇江的金山,其建筑密度可能达到60%左右,从而以寺包山古今闻名。但远望金山,并不象预想的那般恶俗,原有的山体形态仍然得到良好的维护。由于其各式建筑井然有序,等级关系明确,形成清晰的层次。由低及高通过层层递进,升上山顶,最后的慈寿塔犹如乐曲结尾时的高潮,将视线引向云霄,形成当时在长江航行的标志形建筑。金山山体矮小,范围不大,诸多建筑群及单体建筑彼此相距很近,甚至并置在一起。在如此密切的群体关系中,如果没有很强的关于建筑与山水环境、建筑与建筑相互关系的整体观念,欲获得良好的整体形态是难以想象的。在更多名山建筑的实例中,都可以看出古代建筑师们对于山体形态的有意识保护。它们对于华新都市花园的意义在于,山地建筑欲营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需要强调对于原有环境的融合及地方历史文脉的继承,因此在规划设计一开始就要求尽可能多的保留原有自然山体,少作开挖,少作台地,有效减少对于山体的破坏。原有环境之中起伏跃宕、蜿延曲折的地貌特征得以保留,为下一阶段小区内部环境的营造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强调对原有山体的保留可以有意识建立起建筑与环境在肌理质地上的联系,通过对建筑表面的处理来保持与周边环境的一致,这也是古人们常用的手法之一。借鉴他们的经验,华新都市花园对建筑底部的贴面处理采用了当地出产的砂岩,它与地块里裸露出来的整块天然砂岩浑然一体,使建筑犹如从山体之中有机生长出来一样,充满生命力,是“活”着的建筑。少作开挖和少作台地,建筑的依山就势自然形成底层架空的形式,让人联想到山地传统建筑之中的吊脚楼,体现出对地方建筑文脉的良好继承。始料不及的是,当底层架空之后,在单体入口处又出现了一个二至三层挑空的豪华大堂,以建筑的语言表达出华新都市花园的气派。由于它是基于地形特征而自然形成,毫无一丝矫情,所以更凸显出它难得的格调和品味。三、山地建筑对外向景观的充分利用山地建筑在外向景观方面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也是古代人们需要在名山大川进行营造活动的重要理由。华新都市花园所在的地区,自古即为观赏巴渝夜景的最佳处所,早在乾隆年间就被列入巴渝十二胜景之中,曾以“字水宵灯”而远近闻名。如何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使尽可能多的住户能有一个良好的外向景观,就成为整体规划中的重大主题。根据对现场地形及周边环境的分析,只需加高建筑单体高度即可有效避开外部的遮挡。同时,对建筑单体采取一梯三户的塔式布局,缩小体量,避免小区内板墙形式的出现导致对视线的封闭。在整体规划中通过建筑单体错落有致的摆列来形成众多视觉走廊,取得了贯通内外空间的良好效果。渝中半岛的壮丽景色能够通过视觉走廊在建筑之间互相渗透,满足住户的外向景观要求。在古代名山建筑的实例中,人们总是要在山顶最高处设置各类亭台楼阁,作为把酒临风、凭栏远眺的场所,将山地建筑的外向景观优势发挥到极致。按照这一传统,在华新都市花园建筑单体的顶部也设置了观景平台,更在山顶高层建筑的顶部建有观景茶座。观景茶座的高度已达420米,不仅能够一览渝中区璀璨灯火的夜夜辉煌,还可远眺南山峰峦起伏的气象万千。可以预料,当它建成之后,除了恢复当年“字水宵灯”的胜景之外,还将成为继枇杷山红星亭、峨岭两江亭及南山一棵树之后又一观赏山城夜景的极佳去处。四、构造城市的天际轮廓同平地建筑不大一样的是,山地建筑往往构成城市的天际线,需要从三维角度充分考虑自身的视觉形象,才能满足城市景观特有的审美要求。平地建筑只有一个平面的形象,通过对立面的处理就很容易形成。而山地建筑则要复杂得多,低处的建筑并不能完全遮挡住高处的建筑,后面的建筑会从低处建筑顶上显露出来,形成视觉上的紧密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各建筑单体本身的立面,屋面、彼此之间的关系及与山体形态的呼应,只有这一切都得到精心的处理,才能形成良好的整体形象。在华新都市花园整体规划中,由于单体之间在体量、高度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显然需要考虑到它们之间的关联,明确它们的等级地位,才能作到层次清晰,疏密有序。为此将体量最大、楼层最高的建筑摆放在最高的地点,借助于地势的显要,产生出对其它建筑的支配性效果,并决定了整个小区乃至周边地区的天际轮廓,其居高临下的气势将保证华新都市花园在整个五里店地区相对于周边建筑的心理优势地位。为维持建筑整体形象与山体形态在自然走势上的一致,各建筑单体统一沿几条等高线安排,显示出美学上的次序和层次。在立面处理上,以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作为基调,但对上层及其顶部进行了重新设计,结合到跃层的布置,形成了许多退台,丰富了变化。建筑顶部则由不同标高的斜坡屋面及露台组成,反映出与山体自然轮廓的呼应。同时,还使处于不同标高之上的建筑通过相同坡顶形式达到视觉的统一,使众多单体能够有机组合起来构成整体形象,满足了城市景观对山地建筑的特有要求。设计是一个先寻找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好的作品首先来自于对所面临问题的深入认识。而在华新都市花园的规划设计当中,正是由于对山地建筑精神实质的透彻理解以及美学层次之上的高屋建瓴,才能使之在规划设计初期就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为最终将它建成山地住宅小区的精典之作创造了条件。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