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6-09-04 03:07:04
来自:施工技术/建筑施工
[复制转发]
先说地方政府。计划经济时代,土地只不过是一种闲置资产,甚至连资产都谈不上。那时土地转移的方式叫“无偿划拨”,说白了就是,只要是国营单位,谁爱要谁要。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是由政府主导和推动的,十年之间基本耗尽了政府的全部财政积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政府基本上靠发行国债维持运转,财政赤字居高不下,而国企的贫血症已开始危及国有银行的安全。国企对职工最原始的承诺,如住房、医疗、养老、保险和教育,就像初恋的誓言,已无法兑现,最后以改革的名义推向了社会。在这种大背景下,福利制度的改革使住房成了商品,建筑业变成了房地产业,土地的商业价值凸显出来,本来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的地方政府如梦初醒,原来手里还有一座金山。土地作为稀缺资源,并且独家垄断,价格只上不下,年年看涨。房地产给地方政府带来的好处不仅仅如此。
从大处着眼,它拉动当地GDP,增加财政收入,改变城市面貌,提高城市形象,安排就业岗位,这都是任何一个官员梦寐以求的政绩。从小处来讲,土地价格的差异化和定价机制的随意性给官员腐败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假如腐败也讲投入产出的话,房地产业永远是回报最高的产业之一。基于这两点,各大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对房地产的支持是不遗余力的。有了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这个行业吸引了众多的社会资金,想不火都不行了。
再看看房地产商,这场“阴谋”的操盘手。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润,尽可能的追逐最高利润,为此可以不惜一切手段,这一点在房地产商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中国民营企业都来自草根,但房地产业却比其它行业带着更多洗涤不去的江湖气。
早期一些房地产商和黑社会基本上是两块牌子,一个班子。在许多城市里,法院的拆迁令要靠房地产商用黑道的方式来执行。十几年过去了,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房地产商追逐高利润的本性暂时还不会改变。他们会想尽办法让房价保持高位,赚取最大利润。至于泡沫破灭、楼市高台跳水(前有日本,后有香港)什么时候降临,跟他们已没有关系了。
光靠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还不足以操控房地产的价格。没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高房价就像纸船下水,撑不了多久。因为,大多数房地产商什么都缺,惟独不缺资金。如果不算私募、抵押、骗贷、信托、假按揭、黑钱和外资,房地产商的资金来源至少还有两个正常通道,一是自己用土地向银行抵押贷款,二是买房者从银行按揭的资金也流向了房地产商的账户。充足的资金使房地产业保持了高速度发展,也使空置房和房价一样长年双双保持在高位,房子多年卖不出去,却不见开发商破产,这一点绝对是中国特色,用经济学原理无法解释。买房按揭的比例由银行决定,但房子的价格却由房地产商决定,自然房价越高,从银行贷出来的资金越多。高价房对房地产商来说没有任何风险,最终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卖给买房者,要么抵给银行。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使房地产商再高的价格也能扛住,扛住了高价格也就扛住了高利润,最后通过按揭转嫁到买房者头上。“泡沫”之后,房地产商拿走丰厚的利润,银行得到稳定的收益,曲终人散,尘埃落定,所有的问题只有一个人来扛,那就是买房者。
一场戏光有主角不行,还得有配角。有三个配角不能不提:第一是媒体(主要是报纸,电视正忙着卖保健品和假药)——如果你知道报纸的广告收入主要来源于房地产业,就不会奇怪房地产为什么总是媒体的热点,房地产老总成了媒体的明星了;第二是各类专家——专家的特点是喜欢一手挽着政府一手挽着市场,房地产能让专家两全其美;第三是研究机构——属政府的要靠政府拨款,属市场的要向企业要钱。当学术遭遇权力和金钱的时候,结果是不言而喻的。问题很明了,有关房地产的舆论导向基本上在房地产商的掌控之中。
我们知道房价为什么居高不下了:地方政府要经济高增长,房地产商要高利润,银行要没有风险的贷款业务,房地产则能满足三方的要求。媒体、专家和研究机构也各得其所(当然,我们也能听到有良知的学者的声音,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敬意)。这场“阴谋”惟一受害者,就是普通老百姓。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