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6-08-04 19:17:04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这个流派、那个风,这个大师,那个式的,没完没了地乖张喧闹。建筑这东西落到实处的好就一个词——舒服。足以涵盖其空间内涵的精髓。无他。
原本就是沁染在中国文脉中成长的人,任凭你如何出位,你也无法逃脱骨子里的中国,就像孙大胜腾云驾雾翻天覆地也还是在如来的手掌中一样。中国建筑师只要你放开了尊重生活去设计,即便你引用了他国的建筑形式,你还是中国的。看看我们的大街旁那些“很外国”、“很异域”的家伙,连同那些完全抄袭的在内,没谁逃脱很中国的烙印。放轻松,摒弃作态的虚浮,设计出属于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好建筑是顺理成章的简单事。怕只怕把“中国式”也供成了一种停滞效仿的做作,扭捏了得。那样,即便是有文化自信的初衷,也还是会落得同摹仿异域建筑文化表面形式一路上的“五十步笑百步”傻乎乎自以为是的那啥。
建筑是生命体。用各种风格、流派来分类,仅仅是为了便于认知它演变发展的来龙去脉,一种小小的方式方法。如果我们把小伎俩当做原则去定义建筑,无异于将建筑的生命凌迟,把它分落的碎片放在了历史的街边示众。这样被定义出的建筑,被我们用对形式的敬意和诚挚一个一个、一批一批整成烈士了。一堆丧失生命的庞然大物,除了垃圾,还能是别的么?
从这个层面的意义上看,忽略形式方能获得真正具有原创动力的创新。
生活,舒服为上。建筑,舒服为本。生理的、心理的,物质的、精神的,私密的、公众的,个人的、社会的,历史的、现世的……各个纬度需求的平衡和谐之舒服,是现实建筑的核心。构筑于和谐的建筑就是在建筑珠峰上的好建筑。好建筑,在市场上同样是好商品。
那些象牙之塔中言论——好作品不一定要是好产品(或好商品),不适合套在建筑上。建筑的本体是公众化的,好建筑必需是作品与产品高度统一的。
从艺术的社会内涵看,建筑是高于诸如时装、绘画等艺术方式的。把建筑当时装看,只是那古老寓言中摸着一只象耳朵的瞎子。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