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商易宝社区 \ 招标投标 \ 王裕民:33年水利情

王裕民:33年水利情

发布于:2006-07-13 17:10:13 来自:商易宝社区/招标投标 [复制转发]
在新疆兵团,人们习惯把看护水的人叫“龙王爷”,因为他掌握着水的大小,似乎与“龙王爷”一般神奇,能呼风唤雨。

新疆兵团农五师八十七团水管所有一个职工叫王裕民,就与水打了一辈子交道,人们也称他“龙王爷”。他说,我不是“龙王爷”,只能说是“龙王爷”的子孙。这句话也不假。因为王裕民的父亲王合生也是管水的人,可以说是子承父业。家里不能有两个“龙王爷”,所以王裕民说自己是“龙王爷”的子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新疆的农业基本上是绿洲农业,有水才有绿洲,有了绿洲才有农业。水对新疆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新疆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天山雪水灌溉,劈山引水。而有的是引河流的水来浇灌。而新疆的河流,大多属于季节河,夏天天气热,雪山融化,就有了水,时大时小,而到了冬季,河水冰冻了,大部分河流就干枯了。

把河流的水能安全引到农区去灌溉,农业单位就需要修建一条条引水渠道,为了保证水的畅通无阻,就需要有人看守渠道,进行维护,调节水量,于是各单位都相应地成立了水管所。

今年54岁的王裕民,是八十七团水管所职工,自从1968年参加工作,先后当过放羊娃,也种过地,1973年,调入水管所工作,当了一名接水员,一干就是33年。

在这33年里,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水完全溶入到一起,似乎每天也没有离开过水。

当时,他分配到温泉县哈日布呼镇新布河负责接水。接水,说起也比较简单,就是把水从渠道里接到农区来,引入到地头,交给职工浇地就可以了。其实,接水员也不是这么好当的。新布河水系是温泉县哈日布呼镇与八十七团共用的水系,渠道不正规不说,全是土渠,曲里拐弯,当时连一个闸门也没有。

王裕民负责接水的渠道长约8公里,在这条渠道上有32个出水口。这32个出水口,一开一堵,全是用泥土或者用石头、沙袋,更多时,用木桩和草捆。当时用水也比较紧张,几乎这32个水口,天天都要放水,这一放一堵,就让人费劲不少。

一个人每天要在8公里长的渠道上来回跑,就是累死也不行。为了减轻王裕民的劳动强度,单位就为他配了一匹马。王裕民是一个对工作特别负责的人,当时到处都在搞文化大革命运动,生产几乎没有人管了,但他还是按时把水接到地头。

在浇水时期,他天天都在渠道上,每天不知要跑多少次,最后跑得连马也累得叭下。没有马,他就自己走,如风一样奔波在渠道上。领导看见他这么辛苦,对工作也这么负责,就干脆为他配了两匹马。有一年干旱,地里的庄稼由于缺水,都快干枯了,为了把水能引下来,他就像一个疯子一样,玩命地忙碌在渠道上,开这个口子,堵那个口子。在最关键时,连两匹马也累得跑不动了,团领导见此,就把自己的小车让给了他。那时,是他这辈子第一次坐上小车。在那段日子里,给团长开小车的司机都说,你是全团最忙的一个了,时间长了,我也受不了,连车也不行了。司机说得没有错,在渠道上跑,全是石头路,不要说人了,就是车轮胎也受不了。

新布河是兵团与地方共用的一条水系,两家用水都的一定的比例。由于王裕民认真负责,也得罪了不少地方上的农民。当时地方农民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晚上不愿意浇水,只是在白天浇。而浇水时,把水放得多多的,放到地里横流也不管了。天早了不浇,天晚了不浇,天热了不浇,下雨了也不浇,有时就把水白白浪费了。更多时还不讲理,也不按比例取水,而王裕民看见水浪费,就觉得心疼,想着兵团人都爱情水,珍惜水,你们却在浪费水,于是看见水浪费了,就把别人的水口子堵了起来。

“水浪费了也不能让你堵”这是当时农民的一个心理。于是就找到王裕民要“修理”他。王裕民长得五大三粗,有一身的力气,再说,他也是一个犟脾气的人,也不害怕别人找茬。为了给王裕民一点苦头吃,一些农民就找来一个会武术的人来收拾他。他听说后,却从没有退却。后来,会武术的人一直也没有来。虽然会武术的人没有收拾他,一个不会武术的人却把他打倒了。一次,一个农民本来不该轮到他浇水,但他却偏要水,没有定额,他只好偷水浇。王裕民发现后,就上前去堵了他的水口子,想不到这人悄悄地从后面上来,用一块大石头,砸在他的头上,当时就他砸晕在渠道边。好在他命大,也不知昏迷了好久,才醒了过去。当时王裕民单位的领导知道后,把王裕民被打一事,立即向团里和师里进行了汇报,师里一名副师长亲自出面,到博州政府进行交涉。后来,也没有查下去,王裕民自己不知道是谁打他的,那人是从后面被袭击的,也没有看见打他的人,自己被打晕后,人也跑了。没有证据,只好作罢。

后来,单位领导就指导王裕民调到哈拉吐鲁克河水系上来工作。

哈拉吐鲁克河是八十七团主要用水的河系,为了引用水,八十七团在哈拉吐鲁克沟修建了引水渠道。从河里往渠道引水之处,人们习惯性地称“龙口”。为了保证农业用水,同时也保证龙口的安全,每年都在派人去看守。哈拉吐鲁克河龙口与八十七团团部有22公里之遥,那个地方比清冷,许多人都不愿意去哪里工作。

1992年,王裕民服从领导的安排,就与妻子肖春梅一道去了。这一去就是13年。

这个环境,一般人实在难以想象。夫妻俩人,在一个没有电、没有电视、就连收音机效果也不好的环境里生活工作了13年,这是多么艰难不容易的。

一个“龙口”就是两个人的世界。这里没有人来,也没有人往,只有哗啦啦的河水声。人呆在哪儿特别寂寞。有的人说,一个人呆在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只要半年就会发疯,一年后就会成为傻子。

龙口虽然离哈拉吐鲁克风景区较近,只有几公里的地方。但13年里,王裕民只去过一次,而这一次,也是陪着领导到河源头查看水情。

看护好龙口,保证水的畅通,这是王裕民的信念。这个岗位对他说特别重要,每天要向山下用对讲机通话12次,通报水情。哈拉吐鲁克是一条季节性的河流,水量极不稳定,时大进小,如果山洪暴发,随时就会冲毁水渠,夏天也是山洪暴发多发期,如果不能极时调整泄洪,危险随时都会发生。一旦龙口被水冲毁,全团几万亩庄稼就会受旱,造成的损失就大了。

一到春夏季节,王裕民几乎天天都在龙口上守候着。到了冬天也是如此,虽然农区不要水了,但是排水渠道容易结冰,必须要破冰,如果不破冰,不但会影响第二年的春灌,也容易冻坏渠道。如果泄洪闸处破冰不及时,形成堵塞,河水就会抬高,越过防洪大坝,就会把渠道和龙口一并冲毁。

13年,在王裕民和妻子的精心看护下,龙口从没有发生过险情,虽然也多次发生山洪的巨冰堵塞,都被他及时化解,保证了团场的安全用水。

王裕民在工作上乐于奉献,在生活上也特别清苦。山里离团部远,没有办法购新鲜蔬菜,春夏之际两人只能挖野菜吃。一到大雪封山,两人也下来,下面的人也上不去,没有菜吃,也变成是正常的事了。

山路遥远,交通不便,其他的不用担心,就是害怕有病。记得一次,王裕民的妻子病了,发高烧不退。也没有车往山下送。他通过对讲机与单位取得了联系,后来是水管所领导用摩托车把妻子托下山的,送进了医院。

13年来,王裕民与妻子一道,清苦地看护着龙口,忍受着一般人难忍受寂寞,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王裕民有一个女儿了叫王晶晶,从小就放在爷爷家,13年里,王晶晶很少也父母见面。王裕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妻子生病,他急冲冲地用自行车把妻子送下山来,送到医院后,还没有为妻子办好住院手续,就要赶回龙口去。路过学校时,正赶上学校放学,他在路口停了一下,看了一下女儿从学校大门走出来,强忍着,没有上去说一句话,就匆匆地一个上山了去。

13年,王裕民以水为生,以渠道相伴,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八十七团的水利事业。2006年,八十七团党委考虑到他岁数大了,对他工作进行了调整,把他从山上调了下来,当了一名配水员。

从看护龙口到配水员,虽然工作变了,但责任心却没有就,为了保证水的合理调配,他仍然每天奔在渠道上。

人民不会忘记,党不会忘记,在他33年的水利生涯是,多次被师、团评为先进个人,2005年,王裕民被农五师评为“十佳农牧工”。


1152781805413.jpg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招标投标

返回版块

125.93 万条内容 · 27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

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第343期刊发了水利部部长汪恕诚与记者的答问文章,谈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汪恕诚指出,我国的水资源短缺的特点、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的需要,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节水型社会之路。全文内容如下: 6月23日,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中央党校作了《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日前,记者就中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实现途径,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等问题,采访了汪恕诚。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