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一代明君身世之谜:李世民是鲜卑人吗?

一代明君身世之谜:李世民是鲜卑人吗?

发布于:2011-08-28 04:55:28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李世民,他是鲜卑人吗?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个皇帝,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他在位期间出现了历史上称道的“贞观之治”,被称为“千古一帝”。史书对李世民的记载,寥寥300字,功过论断,兼而有之。《唐书》记载了一个关于李世民命名的有趣故事:李渊二子即将诞生之时,李渊路遇一书生为其看相,书生惊呼:“李渊贵人也,其子也贵,有济世安民之大任。”李渊惧,欲杀此人,书生却不见了。归家,二子诞,故起名“世民”,取济世安民之意。唐太宗李世民的确胜任了“济世安民”的重任,堪称一代明君贤主。然而他的身世之谜却永远被湮没在简略的正史记载之中。有考古学家根据《步辇图》留下来唐太宗李世民的最早画像推测,一代英明的君主李世民,是鲜卑人的后裔。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人们的议论,李世民是鲜卑人么?

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关于他身世的疑点很多。李世民一家祖籍在今河北省赵县,而李渊生于关陇,自称祖居关陇,是西凉王李皓的后代,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其中,在历史上还有这一段插曲,本来西魏以前以山东地区的李姓一门为望族,这一地区有五大望族姓氏--王、卢、崔、李、郑,其中李姓又是鲜卑族中的一大姓氏。而自西魏宇文泰以关中为根据地建国,由此就硬性规定了关陇李姓为望族。有人据此认为李氏一门是破落贵族,还有人说李氏是鲜卑族大野部的姓氏。

唐朝时候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界线划分不严格,唐朝之前,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现象广泛存在,如在隋炀帝时,突厥人就曾强制改穿汉装,北魏孝文帝推行民族之间友好往来的政策,同一个等级的人可以被允许通婚。所以造成了有皇室是少数民族的情况,大臣中也有许多是少数民族。李世民是鲜卑族的后裔,这也是有可能的。然而这里边有几个疑点:一是李渊一门在此之前到底如何,无法从历史上考究得知;二是李渊自称为西凉王李皓后代,到底是事实如此还是自抬身价?

相关阅读:

《西游记》新解:李世民派唐僧取经是诈降术?

唐朝皇帝痴迷丹药:至少5人因此丧命

延伸阅读:

宫廷杀人手段:皇宫为何变成屠宰场?

揭秘:清帝登基前的“皇位继承程序”

古人教你当高官:中国仕途攻略秘笈

“画皮”的前世今生:唐朝就有故事原型

宦官的特权:太监为何多三妻四妾?

更多文化内容请点击>>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根据可考证的历史资料证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属于非汉族,所以李世民和隋炀帝之间还有着姨表关系。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鲜卑族人。而李渊一方的血统还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进行论证。历史上有以下几种说法:赐姓大野部、河南破落李姓、老子李耳的后代等。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说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响比较深的汉族人。现在一般的习惯说法是,唐太宗李世民是各民族的混血儿,民族大融合的产物。然而在进一步的研究却步履维艰,主要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乃一代明君,可以称为帝王的模楷,后世人们想尽可能模糊其民族的概念。因此许多学者对考证唐太宗李世民身世问题并不积极。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认为李世民为鲜卑族后裔的观点主要有以下论据:



武则天“曾侍先帝”

第一,立武则天为后印证了唐朝的胡俗。唐朝人对肥硕丰腴的女子情有独钟。像杨贵妃的传说、《唐代仕女图》的记载,都证明了唐人有这方面的审美倾向。这与唐的民族融合大有关系,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趋向。在胡人的风俗中有父死子娶母为妻的习俗,也有一家的男人共用一妻的故事。在昭君出塞的故事里,王昭君在死了丈夫后就嫁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而在唐朝帝王史中,也有一些类似的关系尴尬的角色。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之间的关系近乎乱伦。唐太宗李世民在武氏则天正值其雏女妙龄之际,召其入宫为才人。他死之后,武则天入感业寺做了尼姑。唐高宗即位后,“复召武氏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几年后,竟做了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期间,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及程务挺等人曾力谏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曾侍先帝,众所共知”,但是唐高宗李治根本没有在意。历史上杨贵妃也是一例。杨贵妃本是唐玄宗之子寿王的妻子,却被身为公公的唐玄宗讨来做了妃子。这些为李唐王朝大臣们所不齿的关系是不是李氏家族身体里流淌的胡人的血液在作怪呢?然而有的学者认为唐朝的这种风俗与胡人血统毫无关系。他们认为人性古今都是相同的。并且,在武氏14岁入宫后唐太宗李世民都已经是50多岁的老人了,而且行将就木,唐高宗李治自身也应该明白娶母本身就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但他可能因为意志薄弱受了武则天的摆布,也可能是受了美色的诱惑,最终知其不道德而为之,这不能牵强的和胡人的血统联系起来。历朝历代中,乱伦都是一种反道德的行为,决不会为社会所尊奉,决不是唐朝社会赞同这种道德观念,而是这跟个人的道德和意志有关系,是一种个人缺失了德行的表现。还有的学者综合了这两种对立的观点:认为李氏一家是深受胡人习俗影响的汉人后裔,由于在魏晋时期长期与胡人混住,从各方面都沾染了大量的胡人风俗;而且从唐朝女子的穿着以及蹴鞠、骑马打猎的生活来看,当时女性享受了以后历代女子不曾享受的解放;所以对于开放、繁荣、各民族已有了相当程度融合的大唐朝而言,这种乱伦关系不应该算大问题。

相关阅读:

《西游记》新解:李世民派唐僧取经是诈降术?

唐朝皇帝痴迷丹药:至少5人因此丧命

延伸阅读:

宫廷杀人手段:皇宫为何变成屠宰场?

揭秘:清帝登基前的“皇位继承程序”

古人教你当高官:中国仕途攻略秘笈

“画皮”的前世今生:唐朝就有故事原型

宦官的特权:太监为何多三妻四妾?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1 万条内容 · 15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太平天国运动末期东捻军悲壮的战斗

1866年10月(同治五年九月),赖文光在开封附近决定将捻军分为东西两支:张宗禹、张禹爵、邱远才率一部进军鄂陕甘,联络回众,为西捻军;赖文光、任化邦、李允率一部留中原坚持斗争,为东捻军。两支捻军互为犄角,遥相应援。   当月下旬,东捻军拟进入运河以东较为富庶的地区,扩兵筹粮,然两次渡河均未成功。赖文光、任化邦遂放弃此议,于12月初进河南,下旬抵湖北,试图派主力入川,并与西捻军取得联系。1867年1月,李鸿章调集10万清军云集鄂豫,兵分“堵击之师”和“兜击之师”,企图消灭东捻军于鄂东地区。东捻军在天门县罗家集、德安府(今安陆)杨家河两败清军,但在安陆府尹隆河(今永隆河)一役损失甚重,伤亡万余,被俘万余,元气大伤,东捻军入川计划受挫,入陕会合西捻军又为清军所阻,赖、任率部由鄂及豫,辗转入鲁,6月初至曹县,12日到达戴庙、沈口。翌日晨,击败山东清军总兵王心安部,杀死东阿县令周毓南、民团团总刘鸿宾,突破运河防线,进入河东地区,尔后直插山东纵深,18日逼近济南,19日抵章丘,再经邹平、青州,趋莱州、登州。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