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林则徐,我们都知道他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禁烟英雄,但是你可曾知道林则徐也是一位水利专家呢?下班的时候,水利英才网的老王给我们分享了一个他从老一辈那里听来的故事......
道光十二年(1832)二月,林则徐调任江苏巡抚。在任职的最后一年,他主持了上海西南多条河道的开挖疏浚。清光绪年间唐锡瑞所撰《二十六保志》,即《漕河泾志》,在卷一《水利》中谈到了林则徐在水利建设的作用。
道光十六年,上海知县黄冕奉林则徐命令开挖蒲汇
塘、肇嘉浜、李漎泾和新泾等河道。工程完工后,漕河泾人沈泰等向有关部门上奏了一书,提议保留拦潮大坝。林则徐在这封奏书上作了批示,提到自己在上海县疏浚蒲汇塘等四条河流时“亲临阅视”,有关部门“逐段验量,均已一律深通”,工程合格已经完工,华亭、娄县、青浦、上海四县百姓“踊跃从事,经理得宜,深堪嘉尚”。
他认为工程到此本该结束,但据沈泰等人说,通常在河道竣工后,将塘口拦潮大坝开挖,结果是“浑水内灌,致积泥沙”,没到一二年河道淤积如平陆。因此他们认为这次大坝还没有挖掉,所以请官方批准不再挖掉大坝。林则徐在批件中说自己作了调查,龙华港“通达浦口”,与黄浦江相连,因此潮汐灌入内河,很容易淤积。虽然这些河道规定五年一浚,但道光八年之后由于灾荒,没有再开挖,而且开河经费浩大,很难很快筹集。这次河道好不容易开挖了,如果任由潮汐往来,不久仍然会淤塞的,那么这次大规模的开挖就可惜掉了。所以他认为沈泰等人请留塘口大坝是“因地制宜,有利无害之计”。蒲汇塘等四条河流相互贯通,可以通往吴淞江,由吴淞江同样也能进入黄浦江后入海。这样,西来的河水不致壅遏,而且由于抬高了水位还能有助于吴淞江泄水入黄浦。保留大坝的缺点是船只不能经蒲汇塘直接进入龙华港,但“稍有绕越,亦不甚远”。他说权利害轻重,应该同意沈泰等人的请求,“将龙华港大坝常留不放,以截浑潮”。如果对岸的百姓有意见,地方官员应该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使他们不要有什么想法。他让苏松太道下文件给上海县“立案遵办,务垂永久,以重水利,而顺舆情”。
从这件批文来看,林则徐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对上海西南地区的河流水势十分熟悉,他亲力亲为,细致了解水情,拨巨款开挖河道,对河道流经范围内的百姓生活十分关心。这个在林则徐的批示中说的“塘口拦潮大坝”,后又说的“龙华港拦潮大坝”,位置在哪里?由于蒲汇塘南与漕河泾呈丁字垂直相连,而两河连接处向东不远,就是龙华港,所以林则徐批示中的称呼就有点模糊,估计这个拦潮大坝就在两河垂直相交处,坝呈南北向,横跨在漕河泾上。因为至道光二十三年,“蒲汇塘大坝遭潮冲击俱毁”,如果坝呈东西向,冲毁的可能性就不是很大。
《二十六保志》说这个大坝在十五图,所以巡道吴健彰提出要让二十六保十五图的“董保赔筑”,其原因为十五图是这个大坝的所在地。以该志所绘的地图对照,大坝应在漕河泾东镇和西镇的交界处。
这次,坝还没有重筑,有不少人就上书反对,因为从漕河泾不能通向蒲汇塘了,对交通十分不便,而且肇家浜以南、蒲汇塘以东、日赤港以西地区,“水难泄泻,一片汪洋”。他们说保留拦潮大坝只对远在漕河泾镇西的七宝镇人有利,如果现在再筑大坝,“有益于西河,贻害于东”,对即坝西地区是有益的,但蒲汇塘以东地区就要倒霉了,“河道一方不通,即一方受病”。
不过还真如前人所说的,没有了拦潮大坝,浑水进入蒲汇塘,泥沙沉积,不久河道变浅。咸丰八年,重浚蒲汇塘,并且在龙华港小闸桥筑坝,“永禁开挖,以御浊潮”。如此说来,林则徐当年的做法虽说不是完全成功,但还是有一定的道理。保留拦潮大坝有利有害,但不筑大坝害处可能更大......
“你们看,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源远流长,早在古代的时候就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水利专家和宏伟的水利工程,比如李冰父子的都江堰、苏轼的江堤等等很多很多。我们应该立足于过去的辉煌,在现有的基础上将水利文化发扬光大。特别是我们作为水利招聘工作人员,更应该努力学习行业知识,力争专业化,努力为推动中国水利行业发展,贡献微博之力......”老王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