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钢结构工程 \ 急,求助
钢框架柱与梁刚接节点不满足抗震规范8.2.8条,怎么办?特别是钢柱腹板与梁相接处,PKPM中的结算和生成能用不能?

全部回答(4 )

  • jiangongliuxiin
    非常感谢你的回帖,不过我还有个疑问,盖板的厚度加梁翼缘厚度小于柱翼缘厚,那我柱翼缘厚12,梁翼缘厚10,那盖板只有2厚吗?另外梁和H型钢腹板一边接的话,若不满足抗规8.28条,那又该如何?PKPM中生成的梁柱相接节点准确不准确?谢谢
    2011-08-10 22:32:10 来自 PC 评论 举报
  • goby1988
    以下是从他人整理而来,个人觉得讲得很不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Mu < 1.2Mp何意?如何解决?
    ⑴规范要求: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震规范》)第 8.2.8条的规定:钢结构构件连接应按地震组合内力进行弹性设计,并应进行极限承载力计算;
    梁与柱连接弹性设计时,梁上下翼缘的端截面应满足连接的弹性设计要求,梁腹板应计入剪力和弯矩。梁与柱连接的极限受弯、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要求:
    Mu ≥ 1.2Mp---(8.2.8-1)
    式中:Mu-梁上下翼缘全熔透坡口焊缝的极限受弯承载力,其计算公式为:
    Mu =Af(h-tf)fy
         MP-梁(梁贯通时为柱)的全塑性受弯承载力,其计算公式为:
    Mp =Wpfy
    Wp-构件截面塑性抵抗矩
    ⑵工程实例:某工程为5层钢框架结构,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加速度为0.2g,场地土类别为三类,设计地震为第一组,梁、柱均采用焊接工字钢,钢号均为Q345,首层平面图如图1所示:(图略)
    通过STS软件计算可知,图1中所示GL27与柱GZ6的节点连接设计不满足《抗震规范》第8.2.8条的规定。由于有些设计人贝对公式(8.2.8-1)缺乏正确的理解,在处理此问题时盲目加大钢梁截面,调整结果如表1所示:(表略)
    从表1可以看出,增大梁的截面尺寸后,仍不能满足要求,构件的极限承载能力提高的非常地有限,仅提高了0.72%,但用钢量每延米却增大了 64%,这显然不合理。通过对《抗震规范》中Mu和1.2Mp的计算公式的分析,我们得知:
    ①Mu主要与梁翼缘板面积和梁高有关,与梁腹板厚无关;
    ②Mp的大小主要受构件截面塑性抵抗矩Mp的控制,而Wp的大小则与截面的尺寸有关。
    ③增大梁翼缘板尺寸和梁高虽然可以增大Mu的值,但Wp的值也会相应增大,这也是为
    什么如表1所示增大梁截面尺寸但计算结果却没有明显改善的主要原因。
    ⑶解决方案: 根据强连接弱构件的设计特点,采取如下技术措施:
    ①在梁上下翼缘处加楔形板(如图2所示,图略)。通过在梁端上下翼缘处加楔形板,增大全熔透坡口焊缝的长度,从而增加了焊缝的极限抗弯承载力。
    以本工程为例,设楔形板挑出长度为0.08m,根据公式(1):
    Mu=0.08×(0.15+0.016)×(0.25-0.008)×4.7×105=151.05kn-m>1.2Mp=145.73kn-m
    满足规范要求
    ②梁上下翼缘加楔形盖板(如图3所示,图略)
    通过在梁端上下翼缘处加楔形盖板,增大全熔透坡口焊缝的高度,从而增加了焊缝的极限抗弯承载力。
    以本工程为例,设楔形盖板板厚为 0 008m,根据公式(1):
    Mu=(0.008+0.006)×0.15×(0.25-0.008)×4.7×105=238.85kn-m>1.2Mp=145.73kn-m
    满足规范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在梁端上下翼缘处加楔形盖板后,梁翼缘厚与楔形盖板厚之和应小于柱翼缘的厚度,否则就有可能使梁翼缘的抗弯承载力大于柱翼缘的抗弯承载力,从而将柱翼缘拉坏。
    ③狗骨法(如图4所示,图略)
    通过设置狗骨式节点连接方式,削弱梁瑞的全塑性受弯承载力以达到满足规范的要求。(狗骨者,构件两端翼缘加宽)
    ⑷上述三种连接方法的适用条件。
    上述三种设计方法主要用于梁柱刚性连接,对于梁柱铰接连接的节点,由于其连接方式不属于“强连接弱构件”,因此不需要进行地震组合作用下的极限抗弯承载力验算。
    2011-08-09 08:33:09 来自 PC 评论 举报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钢结构工程

返回版块

46.41 万条内容 · 107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