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 吴良镛

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 吴良镛

发布于:2006-06-08 02:59:08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人居环境科学的人文思考

科学与艺术,科学与人文……这是热门课题。很多高见,促使我思考,也颇多困惑。过去的时代存在人文看不起科学,科学看不起人文的现象和过程,今天面对现实,重新呼吁人文精神,已是迫切的、庄严的任务。恕我孤陋,这样一个大题目,只能就专业有关的方面,作—些探索。

全部回复(5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yi-chengbo616
    yi-chengbo616 沙发
    4 迎接新世纪中国建筑与城市科学艺术的伟大复兴
    4.1 中国城市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在上个世纪末,英国城市学家霍尔(P.Hall)在《城市文明》(Cities in Civilization)19一书中,选择西方2500年文明史中的21个城市,细评其发展源流、文化与城市建设特点,他指出,在城市发展史中有十分难得的“城市黄金时代”现象,这特别的窗口同时照亮了世界内外,如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14世纪的佛罗伦萨,16世纪的伦敦,18—19世纪的维也纳,以及19世纪末的巴黎等等,清晰可见。它们的成就归结为:艺术性地生长、技术进步、文化与技术相结合,以及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古代雅典、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19世纪的维也纳的发展源于艺术与智慧的创造力,曼彻斯特发展源于工业革命,以至洛杉矶发展源于电影工业。
    事实上,今天的中国城市无论沿海还是内地都处在大规模的建设高潮之中,可以说已经进入城市的黄金时代。尽管问题重重,就象罗马创造性地解决公寓住房与输水管道,19世纪伦敦解决了巡警与污水系统,纽约创造了高层建筑一样,21世纪科学技术的突破就能以崭新的姿态向前发展。并且,如果乐观一点说,前述中国城市发展棘手问题的解决,基于自身条件的运用与创造,中国可以有若干城市同时塑造它们的黄金时代。
    4.2 张謇与“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启示
    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文化积淀深厚,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独特的人文资源,可以创造性的加以利用,并且大有潜力。以张謇经营南通为例,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能在中国政治混乱、经济衰败、民不聊生的落后条件下,以20多年的时间,在中国江北一隅发展工业、农业、交通、水利、兴办教育,促进城市文化,发展近代城市建设,“养活了几百万人”,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与开放的近代整体的社会改良思想的结合,建设了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堪与西方经历了百年工业革命历史的近代城市规划“先驱”相媲美20。
    在21世纪,面对史无前例的浩大的城市化洪流,我们理应根据地区实际的问题、条件和基础,不断创造性探求城市化道路的地区模式,其成果也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史上的光辉一页。去年12月世界银行在华盛顿召开的城市化会议中,联合国秘书长特别顾问即肯定中国上海、深圳的成功21。研究中国城市发展,同样是科学繁荣之路,面对这样大的建设,自觉开展中国城市发展的科学与技术问题研究,有可能形成城市科学研究的“中国学派”,走向世界城市科学发展的高峰。
    4.3 迎接新世纪中国建筑科学艺术的伟大复兴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论文艺复兴时曾指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习•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的人物……不在好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我们可用以对今天中国科学、人文复兴的呼唤。只要把中国建筑发展放到世界建筑史的背景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在我们科学人文,包括建筑学前辈学人身上,有类似巨人的品质,启发我们前进。
    当前,中国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但社会上又似乎存在一种不平衡现象:一方面,我们对城市化建设高潮的学术准备不足,人们都在遭受建筑学术未能大发展、建设水平不高、不能适应时代需要之苦;另一方面,社会却对建筑学缺少应有的关心和重视,甚至不把建筑当作科学和艺术,无知无畏,为所欲为,肆意破坏生态和人文环境,对此建设领导和管理部门屡禁不止,疲于应付。这种现象对我们建设宜人的居住环境极为有害,与新世纪前沿建筑学术思想背道而驰。这个问题如果不很好解决,就难以发展符合中国道路的新的建筑学术,后人也将因为我们学术上的保守、停滞不前和决策的失误等等,而背上重新整治的包袱,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完成建筑学伟大的历史任务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学习前贤爱祖国、爱人民、为人民谋福利自强不息的精神。爱国和为人民是最基本的。世界全球化,无论怎样,立志为吾土吾民服务,乃是中国建筑师最根本的职责。因此,我们要呼吁发展全社会的建筑学,发展人居环境科学,“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谋不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以勉励自己。
    正如普利高津所说:“现在是一个向进化和发明开放的宇宙”,“一个非常有希望的迹象是科学现在能够把与其他文化传统相联系的观察能力集合起来,因此能够促使世界经历了不同进化路径的各部分互相尊重和了解”。我们相信世界的统一性,同样也相信城市的统一性,对于未来的城市希望是一种双重的复兴:科学的复兴与人文的复兴,因此要把科学家及所有人文学者联合起来,进而实现人类的统一性。22

    小结
    世界是整体的,发展的,我们伟大的祖国科学日新,人文日新。《老子》云:“安其居,乐其业”,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既是社会理想,也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人居环境科学应该作为全社会的科学,各方面都参与它的发展与创造,以此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这就不仅需要积极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寄期望于人文精神的弘扬。


    1 Wells,H.G. A Short History of the World.Popular ed.1928
    2 Space-time and architecture;Mechanization takes command.
    3 Paolo Soleri.二战后的美国world best,world biggest,world largest
    4 Gencks,Charles.The Architecture of the Jumping Universe.Academy Editions,1995.
    5 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倪文彦 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6 Sert,J.L Can OurCitySurvive?
    7 only。neearth,1972年斯德哥尔摩全球环境大会报告书,是一本划时代的文献
    8 Lewis Mumford.The Culture of Cities.
    9 阿马林•马赫塔尔姆博.见:吴良镛.城市美的认知.城市环境美学.台北:定景企业有限公司
    10 80年初亚洲建协在菲律宾举办第一次大会,由于当时中国还未入会,找代表中国建筑学会以观察员的身份列席会议,惊奇地注视到“亚洲的文化特性”的议题。大会指出,由于西方投资的涌入,西方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随之而来,以至出现城市的特色危机。当时很多建筑师甚至就此发表了一些情绪高昂而且精辟的看法,认为亚洲建筑师要保护自己的权益,因此大会最后通过国际咨询服务《伦理规范》(Code of Ethics),指出“在所川专业活动中认真对待各种文化特点及价值观是头等重要的,有关标准的制订应以一个具体国家为基础”;这是因为“适宜于发达工业国家的标准不一定适合发展中国家,或是会因此而引起难以保证的支出”。1980年代末这一“伦理规范”被国际建协所接受,成为全世界遵循的准则。尽管如此,问题开末解决。例如亚洲建协第七次大会还指出,“尊重传统的呼吁是没有强制力的,因此亚洲的建筑和城市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引进的特征”,失去文化特色的“平庸城市”到处可见;大会还进一步呼唤保护、发掘、发展自身的文化特色,积极呼吁“我们要建设有灵魂的城市”。见:吴良镛.关于建筑学未来的几点思考(下).建筑学报,1997(3):30
    11 Edgar Morin.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陈一壮泽).北京:北京大学山版社,1999.180
    12亚历山大•索尼兹.广义建筑学:一种现实主义的建筑──为吴良镛教授《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一书序
    13
    14 赖纳•特茨拉夫.全球化—第三世界—前景忧虑与赶超希望之间的文化
    15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利十迁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山版衬,1998
    16 据美国百人会在1995年做过的一次凋查,“美国人在不少方面对中国持有否定态度,但美国人对中国的文化却有强烈的肯定和崇敬的态度与浓厚的兴趣。”见:Shirley Young.Culture as an engine for Shanghai’s development(杨雪兰.文化是上海发展的原动力.中华学人与二十一世纪上海发展国际研讨会).中国上海.2002年7月25日
    17王国维.观堂别集.国学丛刊•序.
    18 吴良镛.城市美的认知.城市环境美学.台北:定景企业有限公司;吴良镛.学术文化随笔.北京:青年出版社,2001
    19 Hall,P.Cities in Civilization.NewYork:Fromm International,2001
    20 吴良镛.张謇与中国近代第一城.未刊稿
    21
    22 参考:韩建民.新人文主义思想主脉.科学时报.2003.03.21
    2006-06-08 03:01:08

    回复 举报
    赞同0
  • yi-chengbo616
    yi-chengbo616 板凳
    3.3 发扬文化内涵,推进规划设计创作。
    前已述及,“千城一面”一方面受外来文化影响,另一方面缺少对本国文化的深入研究、思想和意匠经营,如果说一般性建筑可以作常规的设计,而对于一些关键位置的文化建筑各有其特定的内容和条件,进行创意,不能有固定的先验的、一成不变的模式来套用,“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气”,“在什么山唱什么歌”,这样才能丰富多彩。例如,在孔子故里曲阜,在明代历史城市的孔庙南中轴线800米处,建造以研究孔子学术思想的研究院,既不能因袭古老的形式,也总不能让它穿西装吧。兹举几项本人所主持的几项工程的例子说明。
    北京菊儿胡同的“有机更新”
    北京城的胡同与四合院是构成这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单位,从元大都起构成的城市肌理,自然不适应今天生活,但改善的途径不应当是大拆大改,而是有机更新,即保存完好的,修缮半好半坏的,拆除最坏的加以重建。经过作者十多年的探索,找出重建的办法,即用二、三层的单元楼来围绕原有树木作为庭院,形成“类四合院”,当然还有一系列如住房合作社制度等,实践证明这种改建范式是成功的,至今参观者不绝。
    孔子研究院
    前已提及,这是一组特殊的文化建筑,是带有一定纪念性的建筑,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孔学研究所、国际会议中心、管理部门等。主体建筑是借用来自战国铜壶上的建筑原型(prototype),受其启发设计现代建筑造型;前庭参用以古代学宫中的“辟雍”(圆形水池围绕方形台基)模式而形成的广场;博物馆内立有取自《论语•侍坐章》,孔子与四位学生论学为题材的群雕;建筑群北有堆山,东北有水池,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建筑物前有小沂河,有亭名观川亭,喻孔子“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孔子研究院已建成2/3,己投入使用,成为当地一标志性建筑。
    中央美院新校园
    中央美院是北京具有70年历史的艺术院校,但因原地无法发展,1990年代中期决定迁至北京城东北望京小区的公园东侧,接近主要干道,占地40公顷,在地段东北有一条80m宽的直通公园的绿地将地段一分为二为美院本部与美院附中。其中中央美院计,包括行政办公部分、教学部分(图书馆、专业教室、绘画系、雕塑系等,雕塑陈列馆)、宿舍、食堂等生活部分以及运动场地、后勤服务部分、另有青年教室公寓处于西北角。美院附中,包括行政、教室、报告厅、图书馆、健身房以及学术宿舍、食堂等。总建筑面积计80000m2。
    设计的难题:(1)新院址所在原为一废窑坑,最深处30m,均为建筑垃圾的新填充地。仅有东部沿街一狭长台地比较适宜进行建筑。如何节省地基的费用是必须考虑的。(2)美院建筑有特殊的功能,如油画教室要有天然的采光,雕塑教室要有高低不同的创作空间,这些都需要建筑朝正北方向,而80m宽斜切的绿地给总体布局带来困难。
    闻一多论诗的格律是“带着脚镣跳舞”,设计者越过艰难的设计条件,认清必然,发挥创造,就能取得创作的自由,取得独特的成果,结论是必须在整体布局上下功夫,具体途径是(1)力求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相互结合,建筑群相联成片,面向公园洼地(原规划公园中留有水面,惜未能实现),使面向街道的建筑群、面向公园的建筑群、以及面向80m宽的绿地的建筑群都有良好的外部景观。(2)建筑群基本的院落形成(参照中国四合院与西方修道院convent等不同形式)有开有合,联成一体,形成有连续性的良好的室外空间。(3)建筑高低错落,统一中有变化,色彩采用灰面砖,既承袭传统北京城的色泽,又与周围建筑光怪陆离的色彩有所区别。(4)因为是学校建筑,学习场所,力求简洁朴素,特别室内要求适用大方。
    该学院2001年10月完成,竣工典礼与国际艺术学院校长学术讨论会同时进行,得到一致好评。
    济南旧城区风貌带的规划设想
    济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现在旧城是明代形成的格局,城南为千佛山,有千佛寺,始建于隋,有石窟,山下有名泉72(又称有110名泉),故有“泉城”之称。泉群水汇入大明湖于之北,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大明湖的最好写照。城之北,可远瞰黄河,独特的自然山水格局,构成这历史城市山、城、湖为一体,别具一格的风貌。且看刘鹗《老残游记》的生动描述:
    到了铁公祠前(注,位于大明湖畔),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
    本来这济南唯一的也是世界唯一的特色,却不幸被寻找“特色”(实质上贪婪掠夺土地)而林立在湖周边的高楼群所破坏了,又沦为“千城一面”!省领导约我去济南规划风貌带,我两去济南,看到旧城建设得如此密集,颇感无计可施,无从下手。当地建筑界前辈向我介绍远在黄河边的华山,一峰独起,颇为壮观。一查典籍,方知这还是一历史名山,古称华不注山,象一朵莲花兀立湖上,李白、曾巩、元好问、赵孟烦尚有名画“鹊华秋色图”留存台湾。现在有一个流行的,但我不太喜欢的话,叫作为城市“打造品牌”,如果要说“打造晶牌”的话,唐宋元明清历代的诗人都为我们作了好多,为什么不去利用发展呢?我鉴于旧城一时难以“改造”,建议往大明湖北发展新区,用中国城市传统布局的某些特点,如历史上的长安“南望终南山子午谷”,“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用两座山头作为远处城市的大门;洛阳南面正对“伊阙”,即龙石窟所在,济南城北黄河边正好有“华山”和黄河北的“鹊山’,正好用它作为大门,这样南部千佛山、北面华鹊二山及黄河,中有小清河,东西洛水以及大明湖等,映带前后左右,对自然环境的再创造,可以建设成丰富文化品位的新区。这就是济南新风貌带的设想。
    我曾在《城市特色的认知》一文中论到:
    第一,文化特性既非僵化的遗产,也非传统的简单汇集,而是一种社 会内部动力在进行不断探求创造的过程,它自觉自愿地从所接受的多样 中汲取营养,并且欢迎外来部分力口以吸收,必要时予以改造。第二,正 是由于捍卫特性,将不仅仅是古老价值的简单复活(对古老价值的再认 识、再创造,不能简单地贬之为“返古现象”),而是要体现对于新文化设想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它为人们不断增加都未来的责任感,把旧的有价值的工作能持续延绵,而使从语言、信仰、文化、职业……发挥独特之点,使之普放异彩,并以此加强内部的团结,进发其创造力。18
    选上述数例,主要在表达上述理论观点,就教于社会。
    2006-06-08 03:01:08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6 万条内容 · 43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补上环保这一课(转)

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一个说法是要建设“生态城市”或者是“环保城市”,但是“生态城市”或“环保城市”的标准是什么?或者说达到了什么标准才能称之为“生态城市”或“环保城市”,这个问题并不明确。许多城市都是根据想当然的方法,甚至是按照城市某些决策者的个人意愿去搞所谓的“生态城市”、“环保城市”,其结果却常常是违背了生态和环保的科学规律,干了一些破坏“生态”、违背“环保”要求的蠢事尚不自知。   北京地球纵观教育研究中心的李皓博士正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她认为要提出科学的环保生态标准,首先要研究我们的城市目前存在着哪些环保问题。现在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面临着8种典型的环境问题: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