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1-08-04 10:52:04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最近几年,由于中国经济的强势复苏,国内资本阶层有两个明显优势:一是高端人群不断扩大,二是财富规模日益雄厚。在这个宏大背景的影响下,追求高品质生活、如何实现高品质生活,成为摆在资本人群面前一个既快乐又为难的问题。于是,很多富贵逼人的高品质生活方式应运而生,首当其冲的便是建造“私家园林”。
之所以把建造“私家园林”排在首位,理由再明显不过:第一,私家园林最能体现中国的民族传统,假山、怪石、池塘、竹林等园林要素,本就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而在自家园子里运筹帷幄的同时怡情养性,更是古往今来上流社会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第二,造园花费巨大,在如今“寸金难买寸土”的都市里,造一座园子少则千万元,多则过亿元,实力不济者只可远羡,不可参与。
从这个角度说,造园的过程就是烧钱的过程,而这笔钱又让你烧得心甘情愿。同时,造园的过程还是一个体现个人创造力与传统文化素养的过程,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设置、随意布局——小桥架在哪里、凉亭建在何处?水塘栽莲还是种藕、棋桌用石还是用木?通幽曲径铺鹅卵石还是青石板?是按照现代园林“三水、二竹、一分屋”的布局,还是恪守古人“前园宜水、后园宜林”的传统?当然,这种“随意”必须局限在园林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匠心独运,否则造出来的就不是园林而是农场了,更无从实现上流阶层“大隐隐于市”的理想。
目前,最成功的私家园林是北京的“万荷堂”。“万荷堂”坐落在北京通县徐辛庄,堂主是大名鼎鼎的老辈画家黄永玉。黄永玉是已故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亲戚,这位当代首屈一指的大画家,不仅在版画、国画、油画、雕塑等方面造诣高深,更是位大器晚成的园艺家,他的造园情节根深蒂固。
最近十年,他几乎放弃了绘画和写作,倾注全力建造出“夺翠楼”、“万荷堂”和“玉氏山房”三座园子,他的老友、书法大师黄苗子戏谑说他“拼却老命造三园”。北京通县这座“万荷堂”是他73岁时的杰作,也是汇集他毕生心血的园林绝唱。此园一成,立马将北京“798工厂”扎堆玩后现代的艺术家们震晕。
“万荷堂”占地八亩,分东西二院,东院是以黄先生故乡湘西凤凰古建筑风格为主的建筑群,亭台楼阁环绕着一方近三亩的荷塘。西院由“万荷堂”大殿和“老子居”两座厅堂组成。朴拙古雅的“万荷堂”是全园的中心,它宽20余米,前后进深12米,摆满了黄先生收藏的古陶器和新烧制的“万荷堂款”瓷器,墙上则张挂黄先生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书画作品。
园子的精髓是荷塘,黄先生一生爱荷、画荷,荷塘的建造倾尽了他的全部艺术才华,不仅种植了天下极品荷花,还在湖面起造了亭台楼阁,用800多米的曲廊贯通,荷塘中心的“阿阁”上有一座戏台,月白风清之宵,唱一曲昆曲,演一出傩戏,让人魂飞万里外。
在越来越多的私人园林主中,黄永玉这位湖南人隐然成为“南人造北园”的领军人物;与此同时,新一代晋商中的名流郭甲信起身南下,在上海造了一座名为“故园”的私家园林,以“北人造南园”的身份与黄永玉遥相呼应。
带有浓重思乡情调的“故园”坐落在上海闹中取静的汾阳路,一道流水将园子一分为二,左面是茂林修竹,芭蕉桂树,右面是板房竹屋,曲径通幽。让人想不到的是,林边水岸摆满古代石雕——那是“故园”主人多年的收藏,其年代远至南北两朝,近迄明清民国,既有佛祖菩萨,也有华表石狮,长亭短亭都在夕阳外。
室内更加古色古香,一梁一柱皆非俗物,就连那待客品茶的桌椅板凳也是明清旧制,在园中流连久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感觉会悄然袭上心头,难怪沪上名流将“故园”誉为“上海第一园”。
“故园”之所以有此盛名,并不只因那三千多平米的面积,也不是建园耗费的数千万资金和价值连城的古董,它的重要性在于——故园是上海第一座当代私人园林,它让它的主人在红尘万丈的上海滩过上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的同时,也让财富阶层猛然警醒:什么样的居住方式才能让整日追名逐利的身体彻底放松,什么样的居住场合才能给荒芜的心灵铺上一层文化的绿茵,什么样的居住环境才能在精神的后花园点一盏红灯笼?
事实上,造园是件辛苦事儿,既劳神又费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园林知识和不俗的艺术品位,没钱不行,光有钱也不行,它是个人财富、审美情趣与古典文化素养有机结合的产物。
自古以来,财富阶层就有根深蒂固的造园情节——园里的流水令人恬淡,奇石令人近古;斑竹形直而心虚,杉松虬劲而刚健,梅花凌寒开放,桂花幽香逸远,这些都是翩翩君子致力以求的高品质生活境界。
归根结底,私人园林不论大小繁简,都是主人借物抒情、寄情于景的最佳空间;同时,借用园中景物隐喻自己情操,还包含着深刻的儒家思想和“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
全部回复(5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