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土保持 \ 【转贴】植树造林会不会导致水资源流失?

【转贴】植树造林会不会导致水资源流失?

发布于:2006-05-15 15:41:15 来自:水利工程/水土保持 [复制转发]
植树造林会不会导致水资源流失

作者:韩小琴 王子玉 转贴自:科技日报


在人们的传统思维里,植树造林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森林被认为可以帮助改善水流和防止土壤侵蚀。但日前英国领导的一项研究报告则认为,森林会对当地水资源造成不利影响。那么,植树造林的生态效果如何呢,请关注———

  据新华网消息,由英国领导的一项研究报告在7月29日说,由于错误地认为森林可以帮助改善水流和防止土壤侵蚀,许多国家都在花费大量金钱种植树木。该报告指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森林能像海绵一样吸收雨水并在一年中缓慢释放雨水从而稳定河流流量的想法是错误的。报告中指出,树木长长的根须要吸收大量的水分,经常会在干旱季节加剧水源短缺状况,那种认为森林能引来更多的云朵和降雨、树木的根须有助缓解土壤侵蚀的想法其实是错误的。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是不是不应该再大力提倡植树造林了呢?植树造林的生态效果是否应该受到质疑?植树造林与水资源的保持上是否真的存在着矛盾?
  
森林对水资源的影响

  森林与水资源之间其实是相互影响的。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所长刘世荣在接受采访时说,树林的种植受制于水资源,一般在湿润地区比较适合种植树木。而森林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径流量的影响上。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院长余新晓说,森林对径流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地下水、洪水和枯水径流量的影响。

  一般传统的观点认为,森林可以增加降雨量,从而增加河流的径流量。事实上,森林对径流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刘世荣所长说,这之中包括了地域的影响、树种的影响以及降水量的影响等,不能单一而论。大面积的森林一般都生长在年降水量为600毫米以上的湿润地区或半湿润地区,在这种降雨量大的地区,森林可以缓解径流,它通过涵养一部分水源,使降雨细流化,调节地下水资源。而在干旱地区或半干旱地区,一般是不适合森林生长的,如果大面积的种植树木,则可能因为没有足够的水资源来供给树木生长造成树木的枯亡,如果树木适应环境生存下来了,也可能因此引起土地的更加干燥,因为不多的水资源都被大面积的树林所吸收了,因此干旱地区一般不提倡大力植树造林。余新晓院长说,在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大规模连片营造乔木林,有可能对当地水资源和水环境条件造成不良影响,有两种情况在干旱地区种植植被不会造成水资源的流失,一是在干旱地区选择合适的树种适地而种、适度规模发展,能起到改善水资源、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对水资源肯定会有好处;另外一个就是天然植被(草本植物、灌木等)是不会影响水资源的,因为那是根据当地环境而生存下来的。

  森林还能起到调蓄洪水的作用。余新晓院长说,森林对洪水的调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表现在灌层也就是林灌截流上,它可以调蓄15%—30%的降雨量;二是表现在枯落物质层(指地面土壤以上),它可以调蓄2%—5%的降雨量;三是表现在含根土壤上,它可以持续储存大量水分,不过这也是一个相对的调蓄数据,不同的地域可能会有不同的调蓄量。

  水木的互相制约

  刘世荣所长说,森林与水资源两者是相互制约和影响的,有水的地方树木容易生长,由于有了树木水资源也容易得到涵养。树林在生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消耗一定的水资源,就像人在生存的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能源一样,所以树林的生长会造成水资源的相对减少。但是,树林并不是直接地消耗水资源,因为一个地区的年降雨量不是在一次就完成的,例如一个地区的年降雨量为1000毫米,它是分多次进行的,这些降下来的雨水并不能直接地被我们利用,更多的是汇入江河之中,所以树林只是相对地减少了河流的径流量。

  在人们的传统思维里,植树造林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比如说它可以美化环境、防止沙尘暴、减少水土流失等。但是,如果盲目地植树造林则不但起不到我们预期的作用,反而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现在某些地区为了经济利益、个人收益等而种植大量的树木,比如说种植一些造纸业所需的松树、桉树等短周期生长树木,这种树木由于生长周期短,因此所需的水分也比其他树木多,如果大量种植,很容易引起土地的干燥化。但是现在的人们一味追求高投入、高产出,为了单方面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自然规律,忽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大量种植这类高消耗树木,造成了土地的干燥化。因此,刘世荣所长说,树林本身是没有错的,是人们改变了其本身的结构而导致水资源的过量消耗,从而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

  合理地植树造林

  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专家们都一致认为森林在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只是在种植树林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方式。

  在大量植树造林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因地制宜。余新晓院长认为,要根据各个地方地理条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宜灌则灌,宜荒则荒。在湿润地区,水资源丰富,则可以种植大量的树木,而在干旱地区,则可以选择种草或其他合适的植被。同时要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树种,刘世荣所长在采访时说,如果栽种时选择不适合本地的树种,不但树木本身难以成活,而且还会使本地原来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现在很多国家都在提倡退耕还林,我国也在2002年12月6日通过了《退耕还林条例》。但是专家指出,退耕还林也要合理进行,不能盲目地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条例》中也明确规定,退耕还林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综合治理”。刘世荣所长说,退耕还林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因此是必要的,但是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保证足够的农业生产用地,在此基础上适当地退耕还林。

  总的来说,植树造林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资源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科学地植树造林还是很有必要性的。

全部回复(35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ybssljxxm
    ybssljxxm 沙发
    沙漠地区是缺水的,难道植树还要导致沙漠化。实际情况是沙漠地区植树,树木存活后,生态环境确实改善了,当地植被和湿度增加了。
    2009-02-17 11:37:17

    回复 举报
    赞同0
  • liuyue001
    liuyue001 板凳
    学习了,长见识了,希望这样的帖子多发,谢谢
    2009-02-10 10:26:10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土保持

返回版块

4.34 万条内容 · 20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转贴】"黄土高原沟壑区"还是"黄土高塬沟壑区"?

刘斌:水土保持技术人员应正确应用水土保持分区名称 “黄土高原沟壑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西峰治理监督局地处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在单位从事业务管理工作的两年里,所接触的技术及行政材料中,这样的写法很多。从大学所学习过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到工作后所接触的水土保持区划、土壤侵蚀等区划中,都表明我单位所处的地区是“黄土高塬沟壑区”,而非“黄土高原沟壑区”。感觉是大家习惯上受到“黄土高原”四个字的影响而这样写,多次提醒业务人员后,他们都感觉不以为然,随后的文章中“黄土高原沟壑区”依然如此,而西峰治理监督局又处于这一区域中,免不了经常也要用到这几个字。后来上网一查,发现人们使用“黄土高原沟壑区”这几个字的频率真不少。在百度搜索中打入这几个字后,出来的有“以陕西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叶杨天然和人工林为对象,……、”“黄土高原沟壑区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和适生植物群落的选择……”、“黄土高原沟壑区集雨节水灌溉技术……”、“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工种草舍饲养畜解决林(草)牧矛盾的试验示范……”等等。查阅《现代汉语小词典》,“塬”是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而“原”字与这最接近的意思是指宽广平坦的地方,其中另一种意思是同“塬”,我明白了现在人们是利用了它的这一概念替换了这个字。去年参加黄河国际论坛会议期间及后来利用出差的机会,专门就此事请教过所遇到的水利部国际泥沙中心、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大学及陕西师范大学的几位专家教授,他们告诉我不论属于那个区划中,如果提到这一名称就应该是“黄土高塬沟壑区”,而不应该是“黄土高原沟壑区”,这不是字意相同不相同的问题,而是一个专用名词,不应该随意改变。如果说叫黄土高原沟壑区,则可能就包含了黄土高塬沟壑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而这在1983年的规划分区中将它归入了严重流失区。后来自己又翻阅了一些资料,看了这一概念的出处,心中算是有了一些底。本不想小题大作,但是考虑这其实不是一字之差的问题,因为不论在国家大的自然地理分区中,或者是在水土流失分区中,均是“黄土高塬沟壑区”这一写法,另外考虑我们是从事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单位,从专业结构上说更不应该随意来改写这一分区名称的用字,以下引用《黄河水土保持志》中的内容,对这一分区概念略作介绍。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