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园林植物 \ 生态城市与循环性社会的建立

生态城市与循环性社会的建立

发布于:2006-05-02 09:33:02 来自:园林景观/园林植物 [复制转发]
目前,由于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的逐步普及,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日益深刻的理解,城市发展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生态化取向愈益明显,生态城市作为一股全球化的发展浪潮,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和影响,全球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按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设计和建设。然而,毕竟生态城市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较强,如何把生态学原理运用和贯穿到城市建设中,还是一个远没有完成的理论课题和实践任务,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以期更好地发挥指导城市建设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 城市 循环 社会

一、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

(一)生态城市提出的背景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经历了由商业中心和工业中心到国际经济中心再到生态城市的转变,透视城市的这种演变和演进过程,人们也许不禁要问,在城市日益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为什么要选择生态化取向?这是因为在以往特别是工业文明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由于奉行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模式,虽然经济总量在不断增加,经济增长速度也在不断攀升,然而繁荣的文明表象背后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由于综合利用程度低,往往经过初始的加工生产环节后就形成大量废弃物滞留于城市,没有办法通过绿色设计和绿色技术循环转化成为再利用资源,给城市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与治理问题。一方面,城市的各种自然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城市的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如果长此以往地重复大量生产到大量废弃的生产及生活消费方式,不仅增大了城市建设成本,使城市处于一种不健康的发展状态中,而且使城市未来的发展也难以为继。因此,生态化取向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迫切要求,生态城市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以最小的成本建设最美好的城市,使城市发展步入高效、协调、持续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二)生态城市释义
生态城市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市发展而建立的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安全舒适,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
在经济——社会——自然这个复合生态系统中,自然生态系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经济生态系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生态系统是城市发展的目的,每一单个子系统的健康有序发展,不能保证城市的健康发展,只有三个子系统都健康发展并且呈现出一种最佳的耦合状态,城市生态系统才是稳定的。即只有使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最优化,人流、物流、信息流最通畅,人对生态系统的调节、调控最自如。总之,生态城市所要寻求的就是各个子系统在复合巨系统整体协调下的发展,其发展状态是稳固和增效的。
生态城市作为人类理想的城市发展形态,是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城市,将改变以往城市“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非循环的发展模式,使城市向“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的运行机制转变,并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使得地尽其利,物尽其用。

(三)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
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城市生态系统在满足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和服务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城市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还原功能,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的传递功能,将城市的生产与生活、资源与环境、时间与空间、结构与功能有机地联系起来。一个城市的结构与功能是否和谐有序决定了城市的活力与魅力,而生态城市各种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城市良好的循环性,正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循环性,才使得城市各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各种物流、能流、信息流得以顺畅运行,使城市在良好的循环状态下满足城市生产和生活需求,从而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现代城市的高速运转使得大量的人流、能流、信息流涌入城市,只有少量形成产品,大量的成为废物滞留在城市,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城市就是力图改变这种物质能量的转换方式,通过多层分级利用,使物质能量充分利用,保持城市的高效性。生态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形态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它的高效性,而高效性来自于循环性,即城市的健康、活力、勃勃生机与持久动力来自于循环性,循环性使城市被彻底地赋予了高效和协调的含义。基于此,生态城市在旗帜鲜明地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和前提下,努力倡导一个循环型社会的建立,这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最终发展目标。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lululee1024
    lululee1024 沙发

    建立一个循环型的社会,既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发展形态,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行动和实现步骤,更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发展生态。循环型社会是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科学方法的一场生态革命,不仅包括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资源的循环利用,还包括生态意识的树立,生态管理体制的创新,以及生态文化建设,等等,旨在努力探讨一种先进适宜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及生态秩序。

    (一)树立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时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综合反映,是伴着时代文明前进和发展的步伐而逐步形成的。在社会已进入生态文明的今天,当人类不得不合理地解决困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等难题时,必须深刻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人与环境的关系,由此便产生了生态意识这一重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理念,并赋予它以深刻的时代发展的内涵。

    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已经习惯崇尚高投入、高消耗的生活模式,要冲刷、洗涤工业文明时代残留在人们头脑中的旧意识和旧思维,需要按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重塑价值观,使人们的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越来越接近“生态化”,抛弃“工业化”的惯性思维。根据资源保护、环境恢复和重建生态平衡的实际需要,确定各种生产生活活动合理的投入量,充分考虑物质产品消费后有利于在自然界中分解还原,能够加入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演化和良性循环,并逐步建立低度消费资源、节约使用能源,有利于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持续发展的资源消费体系。

    倡导生态意识,为自然生态系统免遭人类开发活动的破坏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唤起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道德理性,有了这种道德理性的约束,人类会很好地保护自然,使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不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极限。因为人类的未来不仅取决于人类自己的智慧和理性,还取决于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稳定、有序。生态意识的确立和生态科学知识的日益推广普及,有助于人类建设一个循环型的社会。

    (二)生态管理体制创新

    体制是循环型社会运行的载体,只有具备良好的管理体制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才能促进循环型社会的健康发展。鉴于本来耦合的生态系统,由于被体制割裂、部门利益、短期行为所破坏,造成系统结构板结与破碎。生态体制创新就是努力寻求运用制度管理,营造一种氛围,使整个社会都朝着循环型社会这个制度设计的目标努力。

    科学和严格的管理。循环型社会是一种新型的、积极的、健康的社会形态,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意识、技术、体制、工程等多方面的努力,不能设想仅仅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就能广泛推行这种社会形态,科学和严格的管理是最终建立循环型社会的重要条件。因此,极需要建立一套详细、完备、操作实施性强的办事规则和操作程序。从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讲,大多数的环境问题是由资源使用不当及资源利用率不高造成的,因而只要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及管理措施的出台,不一定要花费很多的钱,便可以收到削减废弃物排放的明显效果;从生活垃圾的分装及再利用讲,居民往往由于缺乏生态意识而将大量可以回收的废弃物丢弃,如果在各类环境保护规划、计划中明确强调这一点,并辅之以良好的宣传和示范,生活垃圾资源化的效果也同样十分明显。

    加强法规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建立不容易,必须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用法律来约束,规范各类生产生活活动,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特别要使用经济奖励和惩罚手段,让循环型社会建立在良好的法制建设的基础上,为实现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提供法律保证。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循环型经济已成为一股潮流,有些国家甚至用立法的形式推进清洁生产。

    (三)加强生态技术设计

    循环型社会的建设目标是要建成一个高效和谐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使其内部的物质代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网络,从而使系统的功能、结构充分协调,资源利用率最高,社会经济效益最好。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要有符合循环型社会的设计,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

    生态技术设计实际上是运用生态学原理,用绿色技术取代传统的技术设计,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废弃物还原过程,用系统分析方法来设计、分析、规划和调控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理,使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活动与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循环的系统中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人类的生产过程、生活过程纳入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系统,实现资源的多层分极利用,这是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生态技术设计,疏通物质能量流通渠道,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开发未被利用的资源,建立一套合理的生态代谢网络。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生态技术设计着眼于生产生活的全过程,而不单单是某一个环节。

    生态技术设计寻求以合理的投入取得有效的收益,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效益,而且效益的取得建立在系统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不是一味地依赖系统外部高强度的投入。

    (四)选择生态生活方式

    21世纪是一个生态化的世纪,生态生活方式的提出,是基于对工业文明过度消费的物质生活的批判和否定,它要求重新建立一种能够保持自然系统的稳固与平衡,利于人类身体和身心健康的新的生活方式。因为在人类的生存越来越严重依赖于自然界的今天,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必须先维护好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这包括最低限度地消耗各种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节约、节制地使用各种能源等等。在保护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维持生态潜力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利于生物圈稳定的各种保障措施,形成有利于生态环境和生态持续并与生态规律相适应的高质量的生活体系。

    生态生活方式要求以适度消费代替过度消费的追求,以奉行俭朴的生活,即以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为标准的生活,使人们从追求豪华、奢侈、浪费的生活转向追求俭朴、节约的文明生活;更加节俭地使用资源及废旧资源的重新利用,产业活动和日常生活将更体现生态化的追求,大力推行绿色产品,追求绿色享受;房屋的建筑要更体现节能、环保的意识,并尽量少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选择更加体现节省能源、保护环境的交通方式。鼓励和引导合理的生活与消费模式的形成与推广,过一种与生态系统相协调的恬静、简单的生活,真正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2006-05-02 09:33:02

    回复 举报
    赞同0
  • lululee1024
    lululee1024 板凳
    三、循环型社会的内涵

    前述简要地论述了生态学关于循环性的一些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对指导生态城市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但循环型社会所涵盖的内涵是极其广泛的,它包括自然系统的循环、经济系统的循环和社会系统的循环,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循环型社会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才能更好地建设一个美好的循环型社会。

    所谓循环型社会,就是把人类生产和生活同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融为一体,从而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的新型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使得生态学这一学科迅速勃兴。生态学的勃兴,使人类产生了借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运行规律,使社会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社会。目前,寻求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正在成为国内外许多国家、地区或城市追求的热点。

    (一)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

    生态从通俗的意义上指生物与环境、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之间的关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光、热、水、气、土是自然生物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源泉,而各种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则表现为生物的种类、种群数量及时空分布。生物要素与环境要素之间,以及生物体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运动、信息传递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基于这种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才赋予自然界一切生物以生机与活力,包括生存力、生长力、生产力、繁殖力,以及对外部系统的调节力和适应力等等。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同时进行,缺一不可,三者相互作用,交互促进,推动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自然界的生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域空间都处在不停的动态循环中,不断进行着循环往复的运动,物质、能量、信息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三者同时由外部系统“流”进生物体中,之后再通过还原功能回到环境中,从而把生物资源与非生物资源紧密地联系起来,维系着自然生态系统的活力。由此我们可以说,自然生态系统具备最彻底的还原功能,通过完善的还原功能,使自然界在发生不良变化时,具有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尽快恢复到原状。

    (二)经济生态系统的循环

    经济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其实质就是经济活动有机地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不断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经济生态系统的存在,让人类明确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经济总量的增长及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仅仅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成果,而是经济循环和自然循环相结合的产物。这就是说,任何形式的经济再生产过程,都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利用,离不开与自然打交道,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中进行的。人类借助各种科学技术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向自然生态系统输入各种要素,再通过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输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从而推动着行业、企业、产业部门的不断发展。

    既然经济生态系统的运行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而自然生态系统承载经济活动的能力也是有限度的,这就要求经济生态系统要尽可能地减少废物的排放,让废物更多地转化成资源,减轻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使经济生态系统它由资源——产品——废物单一链状的单向经济运动,转化成资源——产品——废物——资源的双向网状的经济运动。在网状的经济循环运动中,努力倡导一种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经济发展范式,使整个经济生产过程只生产少量的废弃物或者根本不生产废弃物,即“所谓废物是指被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从而真正实现经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三)社会生态系统的循环

    以往,人们囿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总是把社会生产生活同与之相联系的自然、环境系统人为地割裂开来,因而产生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社会生态系统的目标就是寻求和建立社会生产生活融于自然之中,资源利用极大化,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的生活服务体系。在这样一种生活服务体系中,信息流动和生态服务系统对社会生态系统的运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社会生态系统通过信息的传递及流动,可以建立社会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包括排放物信息、资源需求信息、产品需求或供给信息等,为排放物交叉再利用提供信息,并减少社会因缺少信息导致的重复性、盲目性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并尝试建立市场化的资源回收服务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化的排放物交易市场,研究资源回收系统的高效运作形式。

    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过开展社会生活的生态化服务,如洁净蔬菜上市等专业化服务,减少能耗及家庭废弃物排放,提高排放物回收利用率,建立不合格产品质量索赔制度,通过确保产品质量,减少资源的直接浪费和不合格产品在流通中所造成的直接浪费,进而减少污染量。推广太阳能热水器,节省能源,在家庭燃料消耗中,提高石油液化气普及率,实现生活垃圾分装范围的不断扩大,扩大绿色产品的购买率,倡导有利于保护自然,科学文明新生活方式的形成,通过社会生态系统的逐步实施和建立,将使全社会的能源与自然资源消耗较低,最终排放物大幅度降低,废弃物处理的生态、健康、财政成本较低,从而实现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006-05-02 09:33:02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园林植物

返回版块

19.36 万条内容 · 28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试论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环境创新

任何一个居住小区建成投入使用后,便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环境。所以,在规划设计居住小区时必须考虑居住小区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居住小区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个可以看到的东西。因为视觉是精神的通道,人们所看到的东西应尽可能地做到是美的。居住小区必须有恰当的功能和合理的经济性,但也同时必须使人们感到愉快即环境优美和舒适。为此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功能问题的同时应将环境美融合在一起考虑。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