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站务休闲 \ 闲聊茶吧 \ 一个外企白领的自白外企是如何掏空中国的?[转贴]

一个外企白领的自白外企是如何掏空中国的?[转贴]

发布于:2006-04-30 23:57:30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一个外企白领的自白:外企是如何掏空中国的? 江南村妇

今年40出头的方先生曾是最早一批进入外企的白领,几乎见证了外资进入中--国的整个发展史。尽管方先生目前的年薪不菲、生活舒适,但面对这份人人羡慕的工作,他的心却始终沉甸甸的,他不无感慨地表示:“我帮着外国老板赚了中--国人太多钱了,感觉这钱赚得自己都手酸了,他们的心却越来越贪。如果再这样下去,恐怕中--国就要被他们搬空了!”这话,听上去危言耸听,却是不少业内人士的共同心声。方先生与跨国公司的老板共事多年,对于外资企业虚亏避税、转移利润等内幕知之甚详。

  利润转移:

  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一只猪和一只母鸡合资开餐馆,鸡用自己下的蛋出资,猪用自己的肉出资———当猪肉割完后,合资还进行得下去吗?”

  方先生曾是某重点大学经济管理系的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一家效益不错的国企工作。工作刚满2年,他就碰上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一家业内知名的跨国公司来华洽谈合作事宜。凭借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方先生成为洽谈中的骨干力量。“那时候‘合资’可是块抛出来就能让人扑上去的肉,”方先生回忆着,“几家国内同行之间的竞争极其惨烈,现在想来却是鹬蚌相争,让渔翁得了利。”最后,方先生所在单位在胜出的同时,迫不及待地接受了外方剥离优势资产、组建合资公司的建议。

  由于在洽谈中的出色表现,也出于对合资公司今后发展前景的信任,方先生最终辞去了国企的工作,接受了合资公司一个中层职位,主管采购。本以为在中方拥有 51%控股权的企业中,掌握领导权的应该是中--国人,但在实际工作中,方先生发现,由于外资提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掌握了绝大多数实际问题的决策方向。特别是外方凭技术控制权,在实际操作中控制了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大权。

  方先生刚开始本着干一番事业的信念,认真核查每一个递交了合作意向的零件供应商,最终锁定了南方的一家民营企业,技术过关、规格也符合标准,最主要的是价格低廉。而申请报告上交到上层主管后,却被驳回了,理由是“该厂必须把产品提交到母公司进行认证”。

  当方先生把结论传达给投标的厂商、并委婉地要求对方进行认证时,对方急了:“我们零部件产品的主要供应方向就是行业内中外合资企业。为了拿到零部件配套权,我们多次到国外谈判,不仅花了大量的差旅费,而且花了数百万元技术转让费。我们的产品已经通过了国际认证,保证质量,为什么还要再提交认证?这些费用都是生产成本啊!”经过核算,如果认证费用将导致生产成本提高20%左右,而经投标厂商反复计量勉强同意进行认证之后,外方又抛出了新的理由:“认证标准不提供给非配套厂商”。方先生这才恍然大悟:外方根本就不同意在国内采购零配件以及原材料,通过所谓的“原始供应制度”把利润转移到其国外的母公司才是根本目的。合资企业利润必须要和中方共享,而高价采购给国外受母公司直接控制的下属零件生产企业带来的巨额利润,却是他们可以独享的。

  “一只猪和一只母鸡合资开餐馆,鸡用自己下的蛋出资,猪用自己的肉出资———当猪肉割完后,合资还进行得下去吗?”无奈的方先生在了解到外方的根本意图后,手头的工作也简单了许多。虽然零配件的采购费用上翻了近60%,但由于打的是“国际知名品牌”的旗号,良好的销售状况还是给合资公司带来了不错的收益。不过,随着行业竞争的升级,利润逐步摊平,高成本的劣势开始显现。在中方的反复交涉下,外方终于有保留地同意了对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零件以及原材料 “本土化采购”。不过,方先生在实际采购中还是注意到,事实上取代了原来国外零件供应商的是与其母公司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合资厂商”。

  分析

  在国际上,一流企业挣钱靠认证,二流企业挣钱靠品牌。以汽车生产企业为例,外商故意在其本国建立独资零部件企业,在中--国建立中外合资整车公司。中外合资公司挣的钱要分给中方一部分,但是外商在其本国建立的独资零部件公司挣的利润完全是外商的。中--国零部件企业给中外合资主机企业和整车企业供应配套产品,必须通过外方总部的“认证”。这样就实现了“利润转移”。“认证”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转移利润才是实质。

  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一直被归为暴利行业之一的汽车业,利润同比下降了48.8%。而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的数据则显示,上半年中--国累计生产轿车185.17万辆,同比增长约3.28%,销量为184.30万辆,同比增长10.55%。产销量增加了,利润反而降下来了。不仅仅是汽车业,很多产业都出现了外资企业利润年年下降的“怪事”。据知情人士介绍,不是外企的效益越来越差,而是他们用“乾坤大挪移”的方法将利润转移了。

  外资企业利润转移就发生在采购环节,其前提就是外方坚持“原始供应原则”,在中外合资的主机企业和整车企业,外方凭技术控制权,掌握了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大权。近年来,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普遍坚持“原始供应原则”,排斥中资企业。

  从母公司高价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是外资公司“偷梁换柱”的另一大法宝。一家日---资汽车零部件企业从母公司采购原材料,其采购价比中--国同样的原材料高出数十倍。权威人士告诉记者,外方从母公司高价采购原材料和零件,再以低价向母公司出售产品,从而把利润转移到母公司,加大中外合资企业的成本,减少中外合资企业的利润。

  另外,外方还通过“认证”等手段从中方收取高额技术转让费,以达到其转移利润的目的。中外合资主机企业的技术部门都是外方控制的,因此,即使在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资主机企业,中方在产品配套问题上也几乎没有话语权。外方规定为中外合资主机企业供应配套件的中-- 国零部件企业必须通过外方母公司认证。这样就实现了“利润转移”。“认证”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转移利润才是实质。

 

全部回复(5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ndc70237458
    ndc70237458 沙发
    你有办法吗??????????人家有这个本事,可惜我们没有!不能怪别人啊!!!!!!!!!
    2006-05-02 17:39:02

    回复 举报
    赞同0
  • 布丁
    布丁 板凳
    怪啊!
    2006-05-02 11:20:02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闲聊茶吧

返回版块

114.53 万条内容 · 18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引黄入晋的失败

新华社太原4月28日专电题:过百亿元的引水工程为何被大量闲置——山西万家寨“引黄入晋”一期工程调查  记者最近在山西省采访时发现,总投资103亿元、历时10年建成的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入晋”一期工程,由于建设规模偏大、供水区用水量增长缓慢,最终造成水价偏高、老百姓用不起高价黄河水,工程建成通水后2年多,实际引水量不到原设计引水量的二分之一,工程能力被大量闲置。  巨资引来黄河水  山西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省份之一,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3.8亿立方米,居全国倒数第二位;全省人均占有的水资源量为381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六分之一。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