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一)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一)

发布于:2006-04-26 15:58:26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3]542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J137-90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三年七月十六日

一、总 则

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
户数(户) 10000~15000 2000~4000 300~700
人口(人) 30000~50000 7000~15000 1000~3000

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5、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6、居住区规划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
  • chiao49655
    chiao49655 沙发
    请换版块发贴!
    2006-04-26 21:06:26

    回复 举报
    赞同0
  • hou_go
    hou_go 板凳
    二、术语、代号

    1、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4 、居住区用地(R)
      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
    5、住宅用地(R01)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6、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
      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7、道路用地(R03)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
    8、居住区(级)道路
      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9、小区(级)路
      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
    10、组团(级)路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11、宅间小路
      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
    12、公共绿地(R04)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13、配建设施
      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4、其它用地(E)
      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它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
    15、公共活动中心
      配套公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和组团中心等。
    16、道路红线
      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7、建筑线
      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18、日照间距系数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19、建筑小品
      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20、住宅平均层数
      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
    21、高层住宅(大于等于10层)比例
      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
    22、中高层住宅(7~9层)比例
      中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
    23、人口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
    24、人口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
    25、住宅建筑套密度(毛)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26、住宅建筑套密度(净)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27、住宅面积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m2/ha)。
    29、建筑面积毛密度
      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m2/ha)或以总建筑面积(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的比值表示。
    30、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的比率(%)。
    31、建筑密度
      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32、绿地率
      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33、拆建比
      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34、土地开发费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开发所需的前期工程的测算投资,包括征地、拆迁、各种补偿、平整土地、敷设外部市政管线设施和道路工程等各项费用(万元/ha)。
    35、住宅单方综合造价
      每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所需的工程建设的测算综合投资,应包括土地开发费用和居住区用地内的建筑、道路、市政管线、绿化等各项工程建设投资及必要的管理费用(元/m2)。

    三、用地与建筑

    1、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它用地两类。其各类、项用地名称可采用本规范第2章规定的代号标示。
    2、居住用地构成中,各项用地面积和所占比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居住区用地平衡表的格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5条的要求。参与居住区用地平衡的用地应为构成居住区用地的四项用地,其它用地不参与平衡;
     2) 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

    用地构成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1.住宅用地(R01) 45~60 55~65 60~75
    2.公建用地(R02) 20~32 18~27 6~18
    3.道路用地(R03) 8~15 7~13 5~12
    4.公共绿地(R04) 7.5~15 5~12 3~8
    居住区用地(R) 100 100 100

    3、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平方米/人)

    居住规模
    层数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居住区 多层 16~21 16~22 16~25
    多层、中高层
    14~18 15~20 15~20
    多、中高、高层
    12.5~17 13~17 13~17
    多层、高层
    12.5~16 13~16 13~16
    小区
    低层
    20~25 20~25 20~30
    多层
    15~19 15~20 15~22
    多层、中高层 14~18 14~20 14~20
    中高层 13~14 13~15 13~15
    多层、高层 11~14 12.5~15 --
    高层 10~12 10~13 --
    组团
    低层 18~20 20~23 20~25
    多层 14~15 14~16 14~20
    多层、中高层 12.5~15 12.5~15 12.5~15
    中高层 12.5~14 12.5~14 12.5~15
    多层、高层 10~13 10~13 --
    高层 7~10 8~10 --
    注:本表各项指标按每户3.5人计算。


    4、居住区内建筑应包括住宅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也称公建)两部分;在居住区规划用地内的其它建筑的设置,应符合无污染不扰民的要求。



    2006-04-26 15:59:26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01 万条内容 · 26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农田与城市的自然融合

农田与城市的自然融合《中国园林》2003/3周年兴 俞孔坚 (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摘 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的聚落形态出现了城市与农村的分离,并且具有明显的界限。而当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城乡界限变得模糊,城市与农村相互交错,城市将溶解在农田中,农田将进入城市核心区,并且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阐述了农田与城市相互融合的历史必然性,提出应该在城市中有意识地引入农田,使农田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