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资料库 \ 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 以成都及周边地区为例,2011

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 以成都及周边地区为例,2011

发布于:2011-05-01 09:20:01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资料库 [复制转发]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杨 睿

近年来,当代中国建筑中对地域特色的表达问题一直颇受关注。设计师和业主往往从心理上都对“地域性”怀有一种自觉的追求。但是,这种追求更多地表现为对乡土建筑形式的当代借用,将乡土建筑完全功能型的形式呈现上升为一种概念化的、融入审美取向和形式结构的艺术与功能并重、主动式的形式语言。传统的乡土建筑之所以延续至今,有其超越形式层面的建筑智慧。对地域特色的追求,应该超越形式的当代借用,而更多关注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
首先,地域建筑技术上的运用与拓展,吸收地域建筑就地取材的优点,尽量运用采集运输便利的材料作为建筑和营造环境的原材料和装饰元素。
其次,关注旧有生存经验与当前生活方式的关联。人类的意识形态与接受尺度源自于生存经验的积累,这注定了一定地域甚至一个民族对自身传统与习性的亲切感,因此具有传统文化印记的设计容易感召受众的生存经验,达到共鸣。
最后,结合文化保护意识与当代文化建立意义上的共存。要做到地域建筑特色的自觉追求,前提就是地域建筑环境的留存。
下面分别以上述几个方面为出发点,结合成都及周边地区近年来的一些建筑作品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形式的借鉴与延伸

建筑形象是建筑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直接把建筑风格特征传达给观者,如果造型把地域性和时代性处理协调,结合有机,那就成功了一半。
首先以新落成的四川博物馆为例。四川博物馆位于成都市浣花历史文化风景区内,比邻杜甫草堂,规划部门对建筑高度体量有严格的限制。建筑风格也规定与传统形式相联系。以川西民居建筑造型为蓝本,由小体量组织成大景观效果。用四川场坝的空间概念和造型手法表现巴蜀文化和精神。建筑形式以重重叠叠的长坡屋顶为主要特征,用错动的构成方式,把大体量分解成小体量建筑组合,结合吊脚楼、穿斗、挑檐等传统民居做法,试图创造新的语汇来表达博物馆的建筑特征。

二、地域性建筑的现代空间表达

建筑设计的本质是空间的创造,空间是建筑的灵魂。能用空间形态去表现建筑的地域性,那无疑是最有效的,当然也是最难的。
仍以四川博物馆为例。就空间表达而言,方案着重在室内公共空间的塑造上引入传统地域建筑的空间形态。将四川罗城船形街道空间用到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中,通过梭形中庭的玻璃顶,看到上部重叠的坡顶屋面;同时室内空间与展品共同交织成一组四川文化的图景,创造一种既现代又传统的独特空间氛围,让参观者受到文物感染的同时,也感受到四川地区场镇街道安宁,舒适的氛围,浸入浓浓的巴蜀情节之中。
另以成都金沙居住区规划为例。该居住区规模1200亩,分成五个地块。为迎合业主提出的川西民宅风格的设计条件,设计师提出街巷加院子加建筑风格三个层次的设计构想,从总体格局出发,分两个方向完成这个设计构思,以此表现传统城市居住模式空间形态和生活环境。第一个从传统城市居住形态的演变。成都传统城市居住形态由若干个院子组成的街坊,用巷子和街道把这些街坊编制成城市街区,在街坊中布置院子,在总体构成上表达出川西民宅的设计意向。从住户的行为模式去解决小区的总体形式,借用了荷兰建筑师赫兹伯格的理论,并与国内居住区具体情况相结合,把居住区人的户外活动归纳为两种形式,一种目的性和方向性很强,人流相对集中的方式,到超市购物,到社区中心活动,到小区、幼儿园,到集中绿地休息,进入主要的出入口。另一种是目的性和方向性较弱,人流相对分散的方式,相互串门、散步及其他个人化的行为。两种行为方式的完整内容,形成一种新的图形。将这种图形进行演变、整理,形成金沙居住区基本空间结构模式。此外,考虑到院落是传统川西民居的基本特征,金沙居住区规划借鉴传统院落的基本模式,去实现川西民居的总体构想。这种新的院落格局作为单元空间的集合,反应人们居住行为的各个层面,使人们享受现代大都市繁华和便利的同时,也能拥有今日的邻里亲和性和居家的温馨。这个项目规划在居住区规划领域用现代理念和方式及空间组织方式准确表达传统地域性居住模式。设计者试图把城市中心已基本被消灭的传统街区的肌理和住区氛围在城市近郊的居住区内重新建立起来。

三、地域建筑的现代构成表达

传统的建筑和现代建筑在构成方式上常常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用传统的构成方式表现地域性建筑,就难于有所突破,如果用现代构成方式去表达,就会达到全新的效果。
以建川博物馆聚落川军馆及其街坊为例。该建筑位于四川大邑县安仁古镇,内容是纪念四川地方武装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因此我们把建筑的地域性特征与现代形式的结合作为川军馆设计的原则和目标。这个项目在构成关系上还是很有特点的。结构形式和空间形态有紧密的联系。用现代构成手法使地域建筑在个性上有所提升。川军馆借用安仁古镇庄园建筑和民居宅院多进院子的空间形态,采用虚实相间的排列方式形成一种天井所串联的单元重复排列的平面形式。主馆采用减力墙结构,用减力墙所围合的天井先后悬挑形成一个个结构单元。单元体用楼板连接,每个单元之间用楼板连接成一个平台,在平台上放置当地民宅形式的木结构坡顶构架,将平台放在混凝土结构的上面,用了一种桩子的手法,形成现代和传统建筑形象的重叠。而商业和商住用房采取框架结构,二层部分每隔一跨抽取一品框架,再放进木结构,与川军馆形成统一格局。在坡屋顶构成方面,川军馆采用双坡和单坡相结合的方式。而商业楼、商住采用单坡屋面前后交错的方式。

四、地域建筑的现代构造表达

建筑构造设计常可作为表达建筑细部的手段。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构造在建筑整体效果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栋建筑的表现力往往是细部构造的好坏所决定的,对于地域性建筑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材料的选用和构造形式也许就是成败的关键。
仍以建川博物馆川军馆为例,因为川军博物馆在建筑材料的选用和构造设计上尽量真实表达其建构关系。结构单元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和清水的做法,填充墙采用当地庄园用很多青砖清水空斗墙砌筑,坡顶部分采用木结构瓦屋顶,立面虚的部分采用大量木窗棂,这样的处理不仅在形象体现了建筑材料的表现力,利用构造的手段强化了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在内部空间也形成了混凝土盒子空间和木结构坡顶空间的变化。
又如成都浣花溪公园观澜堂。它是一栋1700㎡的小型接待建筑,位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与杜甫草堂遥遥相对。设计考虑了环境的特殊性,借鉴传统民居的形态,用现代手法表现。结构形式采用钢结构,屋面用单坡屋面和双坡屋面相结合,取得一些变化。外立面用了清水砖、木和钢,这些不同性格的材料,传统的材料和现代的材料放在一起,表达了地域性和时代性的交融,加强了建筑的表现力。

结语

本文虽试图从形象、空间、构成、构造四个方面分别以实例阐述用现代建筑语言表达地域文化、地域精神,以达到更清晰的效果。而事实上,这四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在一栋建筑中是互相交织、互相补充的,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对建筑师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对传统地域建筑的态度应该也只能保持在“借鉴”上,当代创造意义是不可逃避的,最终形成的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乡土建筑与作为当代标识的当代地域建筑的合理并存。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资料库

返回版块

13.59 万条内容 · 18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监理安全规范表格

论文简介: 所以的安全规范用表 附件名:20114301304176352972.zip 文件大小:69K (升级VIP 如何赚取土木币)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