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施工技术 \ 建筑施工 \ 施工图审查还有问题待解决(转建设报)

施工图审查还有问题待解决(转建设报)

发布于:2006-04-25 12:11:25 来自:施工技术/建筑施工 [复制转发]
施工图审查还有问题待解决


施工图审查还有问题待解决



——质疑“勘察报告与施工图纸同时送审”


编辑同志:

  今年2月26日《中国建设报》建筑市场版发表了《施工图审查行业之怪现状》一文,深受我们审图人员关注。我们单位人手一份中国建设报,认真学习、交流,感慨颇深,本人是搞勘察文件审查的,认为受体制影响尚有一“怪”需解决,即“勘察报告与施工图纸同时送审”这一“怪”。此举不但违反了先勘察后设计的原则,而且明知不合理,但至今仍然改不了。

  总结几年工作实践,这一“怪”已造成很多隐患,略举几例。

  ■勘察文件错误导致设计错误

  长春某高层住宅,地上17层,地下一层,目前整体倾斜已超过千分之三,而且仍在发展。导致这一事故的原因是在软弱地基上设计了筏板基础。设计文件认为,地质报告持力层为“硬”塑粉质粘土,模量Es为40mpa,完全可搞天然地基。勘测人员认为,我给了160kpa承载力,而土分析性指数为0.65,是可塑偏软地基,而且建议搞人工控孔桩。如果该报告经审查、完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该持力层是可塑偏“软”而非可塑偏“硬”,勘察文件误把“软”为“硬”,仅一字之差造成失误;而Es应为4.0mpa而非40mpa,搞错了标点。②在较软地层且厚度较大(5~8m),结构性强的地层上,尤其是高层建筑,不宜作天然地基。于是事故发生了。

  ■勘察资料不全,留下事故隐患

  某工程为四层老年活动中心,位于第二松花江河漫滩上,且处于抗震8度区,液化判别成为该工程关键。该报告根据天然地基液化判别,认为“不液化”,但设计了铝孔压浆桩(陶专利)、桩长15m。审图后发现,桩尖持力层为饱和粉细砂,没有标贯试验和液化判别。于是据此下了“整改”意见,建议根据抗震规范,补勘三孔,作标贯试验。该勘察单位认真执行,标贯试验实际值均超过临界值,工程隐患消除了。

  某工程为四层框架结构,报告建议预制桩(这几年成本降低,又普遍应用),要求桩尖落在强风化泥岩上。而审图发现,钻孔只钻到金风化泥岩上,离持力层还有2~5m,两者承载力相差一倍。整改意见要求打透全风化层,并补作标贯。实地调查时,桩已打完,桩尖落在什么层上谁也说不清,如果出现事故、责任在谁?

  ■勘察建议与实际不符,滞后送审于事无补

  某三栋高层建筑,地上18层,地下一层,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只要注意施工安全,该型式仍是最经济的)。勘察报告建议:桩端落在中风化砂岩上(标贯击数N〉200)。但审查中,发现中风化砂岩在地质剖面上分布不均匀,至少有6个点落在泥岩上(N=60~80),端阻相差一倍多,可能存在不均匀沉降隐患。待驱车工地察看,发现人口控孔桩已完工,地下室已封顶。这种滞后送审带来的后果,只好记录在案,无法弥补。

  ■基础方案建议有误,设计、施工照误执行

  某工程为垃圾处理场,最高建筑为二层,厂房均为一层。勘察单位认为场地不平,地基承载力不足,建议全部采用预制桩,10m桩支承6m建筑实为浪费。建议地基碾压后改用天然地基,但为时晚矣。桩已全部打完,且试桩“全部合格”。

  以上略举几例,说明滞后送审确实不利。就长春而言,三家审图机构(不包括市政两家),勘察审查人员堪称全省地质“权威”(二位省级大师,一位教授级高工)每年审报告几百份,虽然把关,但收效甚微。

  关于预审勘察报告建议,很多审查人员早已呼吁,但实现不了,就长春市而言,目前有两大障碍:①是物价局不批,认为勘察单审,收费标准没国家文件。②是承包商不同意,认为预审会延误设计有利时机,于是就抢进度而不顾质量了。

  本人认为,集中审、预审实现并不难。就取费而言、把审图费15~20%划出来归勘察审图单位即可,本来审图五个专业、工作量结构为重、但就勘察工作复杂性和重要性,占此比例不多不少,物价部门动点脑子就行。

  此“怪”与其它“怪”“功效相同”,不改不行,当否请审。袁铁铮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施工

返回版块

65.83 万条内容 · 158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装饰施工作业指导书

装饰施工作业指导书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