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污泥处理 \ 每日一贴:直接培养颗粒污泥有哪些注意事项?

每日一贴:直接培养颗粒污泥有哪些注意事项?

发布于:2006-04-16 10:15:16 来自:环保工程/污泥处理 [复制转发]
直接培养法培养颗粒污泥时通常使用非颗粒性的污泥,虽然厌氧处理工艺的大多数菌种要求严格的厌氧条件,但在培养启动时不必追求严格的厌氧。因此直接培养时即可以使用非颗粒性的纯厌氧污泥,也可以使用经过陈化好的好氧污泥,如果有搅拌设施,还可以投入未经消化的脱水污泥。即使引入的污泥中含有一定量的溶解氧,只要不再补充氧,反应器内的溶解氧也会很快的被除接种泥中的兼性菌消耗而最终形成严格的厌氧条件。其它的注意事项如下:
1、最好一次投加足够量的接种厌氧污泥,一般接种厌氧污泥投加量为40~60kg/m3,同时进水中要补充足够的营养盐,必要时还要添加硫、钙、钴、钼、镍等微量元素。
2、为使颗粒污泥尽快形成,开始进水时COD尝试不宜过高,一般要低于5000mg/l,可采取加大回流比的方法,使进水负荷按污泥负荷计应低于0.1~0.2kgCOD/(kgMLSS.d)。同时,要将反应器内温度严格控制在35~40oC,或50~55度之间,必要时将进水采蒸气加热。PH值应保持在7~7.2,进水碱度一般不低于750mg/l。
3、出现小颗粒污泥后,为使小颗粒污泥发展为大颗粒污泥,要适当提高反应器表面水力负荷,将絮状污泥和分散的细小颗粒污泥从反应器中“洗出”,但是一定要使“洗出”缓慢进行、渐渐提高水力负荷,过度的“洗出”会使反应器内污泥量大量减少而使颗粒污泥培养失败。有关试验表明,当表水力负荷在0.25m3/m2.h以上时,会使污泥产生水力分级现像。
4、在培养初期,出水中会夹带着一些污泥絮片,反应器内污泥有所降低,在颗粒污泥尚未形成之前,即使反应器内具有一定去除率真,但由于污泥流失量大于生物增长量,反应器内污泥还会继续下降。颗粒污泥形成后,随着容积负荷的不断加大,增殖的生物量才会大于污泥流失量,反应器内的污泥尝试开始增加。因此,培养初期污泥流失造成的污泥浓度下降是正常现像,因培养时间较长,要有耐心,注意观察和分析有关化验数据。
5、培养不能长期在低负荷下运行,当出水水质较好,COD去除率较高后,应渐渐提高负荷,但不能突然提高负荷,以防止造成冲击,对污泥颗粒化不利。当颗粒污泥出现后,应当在适宜的负荷下稳定运行一会时间,以便培养出沉降性能良好的和产甲烷菌活性很高的颗粒污泥。一般情况下,高温55度运行约100d,中温35度约160天,颗粒污泥才能培养完成,低温20度需要运行200d 以上才有可能培养完成。
6、培养过程中应控制消化池内的VFA的浓度1000mg/l以下,如果废水中原有的和在厌氧池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挥发性有机酸浓度较高时,不能再提高进水的有机负荷。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tonymidi@co163
    顶了
    2006-04-28 16:32:28

    回复 举报
    赞同0
  • jackyang3
    jackyang3 板凳
    非常好的贴,我顶!既然是每日一贴,你得先坚持,才有人顶啊!
    2006-04-28 11:41:28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污泥处理

返回版块

2.72 万条内容 · 30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深井曝气活性污泥专题

深井曝气法是一种改良的活性污泥法。它针对传统活性污泥法能耗大的缺点,着力于提高氧的传递效率,又针对普通活性污泥法的曝气池体积大、占地面积大的问题,将曝气池构造形式进行了很大的变革。但尽管深井曝气法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活性污泥法的外形,其处理废水的原理仍是相同的。深井曝气法是从化工行业中生产单细胞蛋白的高效充氧设备移植过来的,最早由英国帝国化学公司(ICI)开发。1974 年,该公司在英国比林哈姆市建成了世界第一座处理废水的深井,该井直径 0.4m,深 130m,每天处理 363m3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混合废水,出水水质为 BOD515mg/L,SS 18mg/L,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公司还提供了设计运行数据,表明深井曝气法具有投资省、占地少、氧的转移效率高、运行费用低等一系列优点,因此得到了各国的普遍注意。此后,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相继建设了深井曝气装置,我国也曾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进行过深井曝气法的研究并有生产性装置投入运行。在深井曝气法应用的过程中,其构造和流程得到了不断的改进。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