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6-04-06 13:06:06
来自:建筑结构/PKPM
[复制转发]
PKPM需注意的参数设置和计算功能
1. 结构形式
结构形式分为:1框架、2框剪、3剪力墙和4筒体结构;不同的结构形式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验算不同,验算结果在“SS计算结果总信息”中,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验算不满足规范的要求时,SS/SSW计算中自动放大内力,若设置不当,可能进行不合理的放大。
2. 地下室与上部结构共同计算
有如下3个参数有关:
2.1地面层对应的结构层号
准确放大首层柱内力,地面层以下风荷载为零,准确计算风荷载。
2.2剪力调整Vo所在的结构层
第一个剪力调整Vo所在的结构层为地面层对应的结构层号加一。
2.3抗震等级
采用按钮设置墙柱梁抗震等级,地下室抗震等级可降低一级。
3. 考虑模拟施工
一般计算时,竖向荷载是结构整体完成后在整个结构上一次施加的,没有考虑施工过程逐层加载,逐层找平的因素,这样对轴向变形往往偏大,使得结构的上层构件计算结果与实际不符,特别是结构竖向构件刚度分布不均匀或结构层数较多时,其计算结果影响更大,有的梁端弯矩会出现反向,有的柱也会出现拉力现象。
模拟施工的计算过程,可以克服上述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在某一层加载时,该层及其以下各层的变形不受该层以上各层的影响,而且也不影响上面各层。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形成过程如
4. 同时多个地震力作用方向作用
可取最多8个地震作用方向,内力和配筋自动取大值。规则的异形柱结构至少设置四个地震方向:0,45,90,135。
5. 振型数
SSW考虑扭转耦联计算,振型数最好大于等于9。振型数的大小与结构层数及结构形式有关,当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层刚度突变较大时,振型数也应取得多些,如顶部有小塔楼、转换层等结构形式。对于多塔结构振型数可取大于等于18,对大于双塔的结构则应更多。振型数可大于结构总层数,满足max(振型数*2, 振型数+8)<3*结构总层数。采用有效质量系数≧90%来判定振型数是否足够。
6. 框架和剪力墙抗震等级
墙柱梁板的最小配筋率和最小体积配箍率等构造要求受抗震等级控制,准确选取抗震等级将保证生成施工图时合理的构造控制。抗震等级设为5时构造要求按非抗震处理,当抗震等级设为0时计算按特一级处理,构造要求按一级抗震处理。录入系统中可单独指定某根墙柱和梁的抗震等级。
7. 指定鞭梢小楼层数
顶层小塔楼在动力分析中会引起很大的鞭梢响应,结构高振型对其影响很大,所以在有小塔楼的情况下,按规范所取的振型数之地震力往往偏小,给设计带来不安全因素。在取得足够的振型后,也宜对顶层小塔楼的内力作适当放大,放大系数为1.5。同时接着输入小塔楼对应的结构层号。
注意:如果小塔楼的层数大于两层,则振型应取再多些,直至再增加振型数后对地震力影响很小为止。
8. 输入钢筋强度
可以输入钢筋级别或强度,若I级取210N/mm2,若II级取300N/mm2,若III级取360N/mm2,计算和施工图将自动按设定的钢筋处理。
9. 非标准混凝土等级
可输入C18和C22等非标准墙柱梁板砼等级,计算时抗压强度设计值和标准值按线性插值处理。
10. 框支梁地震内力增大
对于框支梁在录入系统中须按抗震规范第3.4.3有规定采用“主菜单¾平面图形编辑¾梁编辑¾按钮窗口¾修改梁¾内力增大”功能设置框支梁内力增大系数1.25~1.5。
11. 挠度和裂缝
大跨度梁或井字梁常会出现由裂缝和挠度控制配筋,而不是由空间分析内力控制配筋,对这类梁最好做裂缝和挠度验算。
1、配筋系统中自动验算框架梁、次梁、板的裂缝和挠度。
2、配筋系统中非悬臂梁板的裂缝和挠度不满足规范要求时,自动增加梁板底钢筋,梁底筋配筋率可增至2.0,板的底筋可增至 φ10@100。
3、施工图系统中,修改梁板钢筋自动重新验算裂缝和挠度。
4、对井字梁先合并井字梁梁跨,同时考虑交叉梁左右剪力产生的集中力作用和井字梁上的恒活荷载,再进行裂缝和挠度验算。
12. 柱最小剪跨比和剪力墙轴压比的输出
在施工图系统和图形方式查看计算结果中增加柱最小剪跨比和剪力墙轴压比的输出,不同的最小剪跨比构件的计算公式和构造要求可能不同。
如柱的的构造要求:
n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n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n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取全高箍筋加密。
n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最小体积配箍不应小于1.2%,9度不应小于1.5%。
13. 梁柱节点验算
柱加密区的箍筋除了满足柱剪力验算要求外还应满足梁柱节点验算的要求,在生成柱的施工图时,进行了矩形柱(考虑偏心)、圆柱、LT十形柱和梁的节点验算,验算的结果也会反映到施工图系统显示的柱箍筋中。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