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人才招聘 \ 学生专栏 \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发布于:2011-03-16 13:11:16 来自:人才招聘/学生专栏 [复制转发]
中国古代建筑史书上的一些知识点。希望能帮到和我一样在读建筑学的同学们。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ieyga
    ieyga 沙发
    谢谢了,这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资料
    2012-01-10 21:52:10

    回复 举报
    赞同0
  • 田小园爱建筑
    第一节 佛寺、道观以及清真寺
    ##佛寺演变概说:佛寺的形制的产生和形成源于古印度佛教绕塔膜拜的礼仪。但由于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天室外气温非常寒冷,不是一座佛教礼仪。因此佛寺中的金堂、法堂逐渐成为了做佛教礼仪的主要场所,并逐渐取代了佛塔成为了佛寺中的主要建筑物。这样,佛塔不再是主要的膜拜对象了,其位置也从佛寺的中心位置移到侧后,后来成为了佛寺中可有可无的建筑物。
    ##佛光寺正殿:
    概说: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面阔7间,进深4间(8架椽),单檐四阿顶(即庑殿顶)。大殿建于低矮的平台之上,由内外两圈柱网组成,属于《营造法式》中金箱斗底槽的平面结构,木构架为殿堂型。檐柱有侧角和生起,阑额上无普拍枋,柱上端略有卷杀。
    外观特征:遒劲的鸱尾,微微凹曲的正脊,平缓挺拔的屋面,深远舒展的屋檐,宏大有机的斗拱,五间方板门一气呵成,檐柱“生起”和“侧角”、台基低矮组成了大殿简洁、稳健的气度,反映了唐代建筑的泱泱风貌。
    空间特点:(1)外槽依两山墙和后檐墙,砌三级台阶,置罗汉像,内槽空间宽大、高敞、规整。内外槽尺度与佛像的尺寸比例很合称。(2)架空的明栿丰富了上部空间的层次和内槽空间的划分。(3)繁密的平誾、简洁的月梁、斗拱、精致的背光与全部朴素的结构形成了恰当的对比。(4)微微弯曲的佛像背光与后斗拱的全偷心出跳和沿边天花的斜撑平行,更增加了内槽空间与佛像的有机整体感。
    结构特征:(1)柱网层有显著的“生起”、“侧脚”,左右后三面的檐柱包砌在厚厚的土坯墙内,对稳定柱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在铺作层则用了四椽明栿、明乳栿、在屋架层运用了四椽草栿和草乳栿,形成了明、草两套梁栿。(3)在平檩上还使用了“叉手”和“托脚”形成了局部三角构件,增加了屋架的稳定性。(4)斗拱用材已经标准化,表明已经成熟运用了以才分为标准的设计方法。
    ##独乐寺山门和观音阁:
    山门总述:山门重建于辽统和三年(984年),面阔3间,进深2间4架椽,单檐四阿顶。建于石砌台基上,平面有中柱一列,为《营造法式》中“分心槽”样式。柱子收分小,但侧脚显著。阑额上用普拍枋,且阑额作垂直切割。梁架上仍设有叉手和托脚。
    山门外观:正脊鸱吻形制遒劲,出檐深远,斗拱雄大,板门直棂窗古朴简洁,台基低矮。建筑整体形象雄健,壮观。
    观音阁总述:观音阁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进深4间8架椽,面阔5间。外观有两层,有腰檐和平座,内部三层,屋顶为歇山顶(宋称九脊顶)。台基为石基,低矮且前附月台。平面为宋《营造法式》中“金箱斗底槽”形式,外槽面阔5间,进深4间8架椽。内槽面阔3间,进深2间4架椽。木构架结构为殿阁式。
    观音阁结构特征:柱子有卷杀,并有侧脚。上下层柱子的交接采用了插柱造的构造方式,由于上层檐柱和夹层的檐柱向内收缩了半个柱径,因此在外观上看,整体形成了稳定感。位于底层斗拱上和平座层楼板下的斗拱之间施以斜撑,加强了结构强度。梁架部分有明栿和草栿两部分,仍用叉手和托脚。大部分天花是平誾,仅在当心间中央用八角形藻井。
    观音阁梁架结构处理的特殊性:(1)整个构架浮摆在石柱础上,木柱和石柱础之间可以发生位移,起到隔离水平方向的地面运动,从而起到隔震作用。(2)斗栱的榫卯结构式具有“柔性构造”的特点,观音阁雄大的斗栱充分发挥了“耗能节点”的作用,从而起到减震作用。(3)由内外槽斗栱构成的铺作层,形成了3道水平的刚性环,有利于保持柱网和整体构架的稳定。(4)采用抹角栿、递角栿等多种斜向构件,强化了构架的稳定性。
    ##正定隆兴寺的摩尼殿:
    摩尼殿总述:殿身呈近似的正方形,面阔7间,进深也是7间,但是两山墙面的次间仅半间,进深仅有12架椽。四面正中都出龟头屋,除了正面抱厦为3间之外,其余各面抱厦仅1间。外檐檐柱封闭在砖墙内,内部有两圈柱网组成。檐柱也有侧脚和生起,阑额上已用普拍枋。整个摩尼殿除了四面抱厦有对外开窗外,仅栱眼壁略通光线外,殿内采光及通风欠佳。
    ##道教建筑总述:道教建筑一般为宫、观、院,其布局形式大体仍遵循了我国传统的宫殿、祠庙的体制。都以殿堂、楼阁为主,依中轴对成式布置。与佛寺相比规模偏小,且补间塔和经幢。
    ##永乐宫三清殿:永乐宫三清殿是宫中煮点,建于中统三年(1262年),面阔7间,进深4间,平面采用减柱造,且减柱甚多,仅余下中间3间的中柱和后内柱,供8根内柱。上覆单檐四阿顶,檐柱有生起及侧脚,檐口和正脊均呈曲线。殿前附有月台两重,踏步两侧均有象眼。殿身除前檐中央有5间,及后檐当心间开门外,其余用墙封闭。
    ##伊斯兰建筑特征总述:创始于公元7世纪的伊斯兰建筑与我国历史悠久的佛寺以及道观有所区别。比如,此类建筑有礼拜寺,常建有召唤信徒的邦克楼或光塔,以及供膜拜者净身的浴室,殿内不设偶像,仅设朝向圣地麦加供参拜的神龛。
    建筑常用砖石砌成劵拱或者穹顶,一切装饰都用可兰经经文或者植物与几何图案等。早期礼拜寺在建筑上仍保持了见多的外系影响,高矗的光塔、葱头的拱劵门和半球形的穹顶,结构的礼拜寺殿堂。较晚建造的寺院,除了神龛和装饰题材之外,所有的建筑结构与外观已经完全采用中土传统的木构架形式了。

    第二节 佛塔和经幢
    ##佛塔总述:我国佛塔早期受到印度影响较大,后来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形式。在类型上大致分为:大承佛塔(包括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叭塔以及金刚宝座塔)以及小承佛教的佛塔。
    ##大承佛教佛塔:
    (1)楼阁式塔:楼阁式塔是仿我国多层木构架建筑,他使用了斗拱、柱、枋等木结构构件,并且逐层向内收缩。出现较早分布于全国,以黄河流域和南方为多。平面呈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
    早期楼阁式塔采用单层塔壁结构,后因为刚度欠佳采用了双层塔壁结构。在建筑材料上,也从早期单纯使用木材过渡到砖木结构混合,最后过渡到砖石结构。
    (2)密檐塔:在塔基和底层的装饰十分华丽,隐出斗拱、阑额、门、窗等各种装饰纹样。大多不供登临眺望,有的虽然可以登临但因为窗户较小,眺望效果不好。密檐塔多分布于在天黄河以北至东北一带,平面呈正方形、六角形和十二边形。建塔材料一般用砖石。
    (3)单层塔:大多作为塔墓或者供奉佛像,塔的平面呈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外形大力模仿木构架,隐出柱、枋、斗栱等各种构件。
    (4)喇叭塔:多作为寺主塔和僧人的墓,分布以西藏、内蒙居多,明起塔身高瘦,清代出“火焰门”。
    (5)金刚宝座塔:在高台上建5坐宝塔,以中央一座较高大,四隅较小,仅次于清明两代,上面他的样式或者为密檐塔或为喇叭塔。
    ##小承佛教佛塔:傣族佛塔,见于云南傣族地区,外观较细高而且清秀,极富当地民族风格,与中原地区的佛塔有明显的不同。塔多为单建,亦有群建。
    ##应县佛宫寺释迦佛塔:
    总述:释迦塔建于应县城角,又称应州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7年)。塔建在八角形两层砖台基上面。底层有内外两圈柱,都包裹在厚达1米的土坯墙内,外檐柱外有一圈回廊构成《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而内、外两圈柱网构成《营造法式》中的“金箱斗底槽”样式。塔身亦呈八角形,外观五层,内部4层暗层,即高9层。各层檐柱与其下的暗层的檐柱结合使用叉柱造,但上层暗层檐柱向内收缩了半个柱径。
    木构架结构特点:(1)平面采用八角形,减少了风压,增强了抗风能力。(2)总体来看,整个佛塔总体比例偏粗壮,有利于结构的稳定。(3)采用内外两圈柱网,将中心塔柱扩大到内环上,大大增加了塔的刚度。(4)五个平座层和四个暗层的铺作形成了9道水平的刚性环。(5)平座暗层内添加了斜撑和立柱,把平座柱网与其上下铺作相联系,形成了整体框架,将四个暗层变成4个刚性层。(6)合理布置结构细节:如各个次间墙内都加斜撑,大大提高外檐柱的稳定性,楼梯也逐层移位布置,避免垂直布置楼梯带来结构不利环节。(7)尽量避免使用大料,多用小料,有利于减轻塔的自重。(8)加固底层最不利环节,将荷载重量最大,柱身最高的底层,内外槽柱用2.6米和2.86米的砖墙包砌起来,起到稳定柱网的作用。
    ##减柱造:山西省洪桐县的广胜下寺和山西永乐宫三清殿都为减柱造的代表,所谓减柱造是指在建筑中,任意抽取掉内柱的做法。
    广胜下寺结构特点:广胜下寺是元代重要的佛教建筑,正殿采用减柱造,任意抽取了殿内的6根柱子,将4榀屋架架设在大内额上。后因内额跨度过大而不得不加设柱子作支撑。说明了减柱造在这里是失败的,广胜下寺的减柱造因为没有科学根据而失败,但是仍是一次新的革新。
    第六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
    第一节 概说
    ##园林发展:A.奠基时期:东晋和南朝是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的奠基时期,它是由物质认识转向美学认识的关键时期。
    B.唐宋至明清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呈现几个特征:(1)理景普及化,即由都城向地方性城市扩散。(2)园林功能生活化:早期一向追求自然意趣,人工建筑物较少,但随着园林的普及,园林和生活相结合得更紧密,园中建筑物逐渐增多。(3)造园要素密集化:早期院子大且布景稀疏。随着园中生活设施的增加以及对山水奇险的追求,导致造园要素都增加起来。(4)造园手法精致化:前期比较朴野,后期趋于精致。早期对景观的认识着重于景观内在的本质美的体认,园林审美比较质朴粗放。后期对画意一般的追求,“诗情画意”的发展推动造园风格趋于精美。
    ##中国园林的哲学思想:(1)中国园林既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2)道家崇尚回归自然,而儒家也强调亲和自然,儒道两家均把自然和人看成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就这一点而言,儒道两家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对风景建设和造园都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3)道家思想阐发个体精神,是出世思想。而儒家看重经世之术,讲究治国平天下,认为冶园是一种行义求志之举,和做官是一个道理,是入世思想。从历史来看,汉初至六朝,园林思想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导,其他时间都是以儒家思想占主导。这就解释了唐宋之后园林越发的世俗化,园中充满了世俗的生活内容。(4)日本的园林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其风格与中国园林的风格迥异。

    第三节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的基本设计手法:
    A.园林布置:a.主题多样。b.隔而不塞。c.欲扬先抑。d.曲折迂回。e.尺寸得当。f.余意不尽。g.远借邻借。
    B.水面处理:小园水面处理以聚为主,分为辅,聚则水面开阔,有烟波之兴,分则曲折迂回,可起溪涧探幽之趣。水面分隔以桥、廊、岛等,使水面空间既分隔又联系,相交融渗透。
    C.叠山置石:可看、可游、可居,塑造丘壑,注意块体、缝隙和纹理的处理,用石得当。
    D.建筑营造:(1)活泼:建筑不刻守三间、五间,半间、一间也有出现。(2)玲珑:建筑处理不笨拙,装饰轻盈和家具精致。(3)通透:建筑不壅塞,室内外空间交流通透,有利于远眺,又有利于增加景观的层次和深度。(4)朴素:建筑淡雅而且不华丽庸俗,和江南的自然风光非常和谐。
    ##江南五大私家园林:留园、拙政园(江苏苏州);个园(江苏扬州);寄畅园(江苏无锡);退思园(江苏吴江)。

    第七章 建筑意匠
    第一节 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
    ##建筑意匠: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作为观念形态影响甚至决定古代建筑设计结果的社会文化意识。
    ##营造中的观念形态: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影响:(1)祭坛作为中央至地方最重要的建筑活动,是创造天以及从属于天下一等级若干神灵交流的场所。(2)州郡县依其在国内的位置寻求天上的星宿为其对应物。(3)对自然环境的具体认识,把握一层次事物中的序,是天人合一的观念逐步转化为建筑中的关系。
    B.物我一体的自然观:(1)受到上帝创世学说的影响,欧洲古典文化将人与自然看成被创造之物,而人类流又是被赋予了享用、改造、管理和控制自然的特权。因此自然与人常常作为对立面出现在矛盾关系之中。而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影响下,自然包括了两个部分:自与然,即人类自身以及周围物质本身。(2)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影响下,欧洲的园林与中国园林也呈现出迥然的意趣——a.欧洲的主要造园要素是作为人对立面的自然之物,而中国园林中却包含了更多作为主力与灵魂的建筑物;b.欧洲的园林呈现出不少被管理、统治的特权痕迹,而中国园林也有不少修剪,但却不留痕迹,合乎与实务本身的发展规律。追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意境。
    C.阴阳有序的环境观:(1)认定方位是有主有从的,南向成为了中国多数地区建筑的重要朝向。(2)赋予构成环境的各要素以相互依存有又主从的关系。(3)序的观念同礼制中对社会等级制度维护想结合,在建筑中体现出等级观念。
    D.其他观念:(1)内向性:半封闭大陆性环境,给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内向性格,促使建筑都是防御性的内向型空间,大多数建筑群大都以院落空间呈现在大陆上。(2)尚祖制:加强了文化源头的魅力和权威,对祖制的尊奉使营造长期都因袭前世而少有突破。比如中国木构架在数千年中,在工艺日益趋于成熟的同时却少有在木结构体系类型上既有体系之外的突破。
    ##中国古典建筑的立面:与西方的古典建筑强调立面构图中的竖向矩形迥异,大量中国古典建筑在宋代柱高不越间的影响下呈现出横向长方形。因而总体强调的是水平感。即使少了的楼阁式佛塔也因其是木构层的叠式或表现多重水平线外观,而大大弱化了垂直式建筑的竖向意味。

    第八章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第一~六节
    ##名词解释:
    须弥座:建筑下的太极,最早用于防潮,后来出于等级制度的需要。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和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等级建筑。
    如意踏步:不用垂带石只用踏垛的做法,一般用于园林建筑,形式比较随意,有的他面自下而上逐渐缩小。
    礓礤: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辇道:倾斜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垛组合在一起。
    寻杖绞角造:若木寻杖转角望柱上相交搭接之后又伸出一段时,称为“寻杖绞角造”。
    寻杖合角造:若木寻杖与转角望柱相交搭接之后且止于望柱时,称为“寻杖合角造”。
    坐槛:园林建筑对栏杆的处理比较自由,石栏杆形体往往比较低矮,沿桥侧或月台布置可以兼作坐凳。
    鹅颈椅:近水的厅、轩、阁常在临水的一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又称吴王靠、美人靠、飞来椅等。
    开间:木构架建筑正面,相邻两眼珠之间的距离。各间面宽度之和称为通面阔。
    步:在屋架上的檩与檩中线间的水平距离,清称为“步”。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开间的总和即称为总进深。
    生起: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起,向两侧逐渐升高,促使檐口呈现一条缓和的曲线。
    侧脚:为了保证建筑有更好的稳定性,将建筑的前后檐柱以及两山中的檐柱向内倾斜,将四角的柱子向建筑矩形平面中心倾斜的做法。
    都柱:在秦汉建筑遗址中,厅堂的中央仅设一根柱子,这柱子称为“都柱”。
    副阶周匝:在殿或者塔等建筑主体外面加一圈回廊。
    举架:举指屋架的高度。为了使建筑的屋面取得曲面效果,清代采用举折法,从建筑横断面看屋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由多条直线组成的折线。宋代用举折。
    推山:庑殿顶建筑处理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需要而将正脊向两端推出,是四条垂脊取得从45°直线变成柔和曲线的效果。
    收山:歇山顶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屋顶正脊自山面柱中线向内收进,使屋面看上去不至于过于庞大。
    圆作:南方的住宅和园林建筑中,有用圆木做梁的称为圆作。
    出际:又称为屋废,檩头伸出山墙以外的部分。
    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斜向构件;托脚:支撑在平禣的斜向构件。
    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开十字形槽口,插在平座的斗栱内,而平座的檐柱又立在下层檐柱斗栱内,但向内退了半个柱径。缺点是削弱了柱子的整体强度,而且外观不够稳定;有点事构造比较省事,不用增加其他构件。
    缠柱造:将上层的檐柱立在下层檐柱后的梁上,在结构构造外观上都比较稳定,缺点是要增加钭梁。
    罩:用硬木雕刻成透雕或者浮雕的几何图案、动植物,常用于室内起着隔断作用以及装饰作用。

    ##中国古典建筑平面:
    古建筑中各开间因位置的不同而名称各异,正中间称为明间,其左右两侧为次间,再外为俏间,最外为尽间,九开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的间数。
    中国古典建筑平面类型:A.金箱斗底槽:由内外两圈柱子组成,如佛光寺正殿;B.单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两个区域,如晋祠圣母殿、朔县崇福寺观音阁;C.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如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D.分心槽:用一侧的中柱将平面分成两部分,如蓟县独乐寺山门;E.减柱造:将若干内柱抽减掉,如广胜下寺、永乐宫三清殿。
    ##枋: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宋与清关于枋的名称差异
    宋 阑额 清 大额枋
    宋 由额 清 小额枋
    宋 内额 清 内额
    平板枋:宋称普拍枋,位于大额枋之上,支承斗拱的构件。
    雀替:位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用以缩短枋、梁的净跨度。
    花牙子:用在柱间的挂落下,形如雀替,已经变成装饰性的构建。
    内额:即大额枋与小额枋之间填以的垫板,位于柱脚处称为地栿。
    ##斗栱:
    斗栱的发展:A.汉:斗栱的形式很多,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虽然没有完全成熟,但基本特性已经形成,对后来进一步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B.唐:斗栱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阶段,柱头铺作已经相当完善,同后来的样式已经相差不远,但是补间铺作的形式仍然比较简单。C.宋:斗栱发展到宋代认为已经是成熟,转角铺作已经完善,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尺度与形式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发挥得较为充分。D.元、明、清:元起斗栱尺度渐小。明清时斗栱的尺寸更小,柱头科和平身科尺度已经有差别。斗栱的结构机能减弱,装饰作用增大。
    斗栱的构件:
    A.斗:a.坐斗(宋称:卢斗),位于一攒斗栱最下面的构件;b.十八斗(宋称:交互斗),位于翘(宋称:华栱)上的斗;c.齐心斗(宋称:三才升),位于里跳与外跳横栱梁端的斗;d.槽生子(宋称:散斗),位于坐斗正上方横栱梁端的斗;
    B.栱:a.翘(宋称:华栱),向外出挑的栱;b.瓜栱(宋称:瓜子栱),里跳或者外跳,跳头上的第一层横栱;c.万栱(宋称:幔栱)里跳或者外跳,跳头上的第二层横栱;d.厢栱(宋称:令栱),最里跳或者最外跳挑檐檩下的,或者天花枋下的横栱。e.正心瓜栱(宋称:泥道栱),正出于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f.正心万栱(宋称:幔栱),正出于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栱。
    C.昂:a.上昂:仅用于室内平座斗栱或者斗栱里跳之上。b.下昂:
    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足材:材的高度分为15分,宽度分为10分,作为建筑尺寸的衡量标准,縶为高6分,宽4分。1材加上1縶高为21分,称为“足材”。
    昂:斗栱中斜置的构件,起到杠杆的作用,分为上昂和下昂。
    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者;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者。
    踩:翘或者昂自坐斗起出跳的次数,清代以踩计,宋代以铺作计。算法为:大斗+衬头枋+耍头+跳头×出跳数==铺作数,一跳即四铺作,两跳为五铺作。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
    A.庑殿顶: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一般用于皇宫和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
    B.歇山顶:等级仅次于庑殿顶,有一正脊、四条垂脊以及4条戗脊组成,又称为九脊顶。
    C.悬山顶:两坡顶的一种,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特点是两端伸出于两边的山墙以外,又称挑山或出山。
    D.硬山顶: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是悬出山墙,山墙大多高出屋面,山墙一般为砖石。
    E.攒顶:宋称尖顶,用于面积不带的建筑屋顶,如亭、阁、塔。特点是无正脊,由无数条垂脊交汇于中央一点,再在其上覆以宝鼎。
    F.单坡:用于较简单或者辅助用房的屋顶,常附于城墙侧面。
    ##屋面曲线:
    A.檐口曲线:自唐起大殿檐口已有明显的曲线,宋代《营造法式》中已经有了很详细的阐述,元起又恢复了平直,明清亦是如此。檐口呈现曲线是檐柱自当心间起,向两端逐渐“生起”的原故。为了使檐口翘得更高,在屋角处使用了生头木等构件。
    B.屋脊曲线:汉代起正脊已经有生起,唐、宋、元建筑均在脊檩的两端置生头木。明清又恢复平直。
    C.屋面曲线:汉代文献中已经有“反宇向阳”的记载,建筑通过举折和举架的办法使屋面的横向断面上形成曲线。在檩的两端由于有衬头木的存在,屋面也依纵轴线形成曲面,因而屋顶形成了一双曲面,不但有利于排水,还能为室内争取到更多的阳光,并且是屋面外观变得柔和与秀丽。
    ##鸱吻的发展:
    A.早期的鸱尾比较简单,尾尖向内倾伸,外侧施鱼鳞状纹饰。
    B.中唐、辽代鸱尾下部出现张口的兽头,尾部逐渐向内,为鱼尾。
    C.宋代则分为鸱尾、鸱吻、龙尾和兽头等几种形式。
    D.元代鸱尾渐渐向外卷曲,有的已经改称为鸱吻。
    E.明清正吻的尾部完全外弯、端部分又卷曲,且兽身多雕附小龙,名称改为大吻或者兽吻。
    ##天花、藻井、卷棚:
    A.天花:a.平誾,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在木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方格;b.平棋,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在木框内施以大木方格或者木板,再在板下施以彩绘或者贴以彩色图纸。
    B.藻井:藻井是一种高级天花,一般位于殿明间的正中,如帝王的御座或者神像之上,形式为方形、矩形、六角形或者圆形。
    C.卷棚:又称轩,室内天花的一种,位置位于檐柱与前后金柱之间。

    第八章 清代建做法
    ##大小木作:大木作是指木构架建筑主要的承重部分,分为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
    A.大木大式:又称为殿式建筑,使用斗栱,一般用于宫殿、官署、庙宇中的主要建筑,面阔为五至十一间,进深多至十一架椽,用单檐、重檐的庑殿顶、歇山顶、攒顶,建筑的尺度一般用斗口来计。
    B.大木小式:为大木大式建筑的次要用房和一般民居,面阔为三至五间,进深七架椽,用单檐的悬山和硬山顶,建筑的尺度以明间面阔和檐柱的柱径为标注。
    ##屋角起翘:
    A.水戗发戗:特点是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或者起翘很小,仅在近屋角的位置向上反翘,因为嫩戗(仔角梁)不起翘或者起翘很小。
    B.嫩戗发戗:特点是在檐口至屋角有很大的起翘,是仔角梁倒插在老角梁上。
    中国古典建筑史补充
    ##名词解释:
    卷杀:将栱端削成柔美的有弹性的外形,其轮廓由折线或者曲线组成。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均有收缩,略如梭形。
    间:相邻两榀房架之间的部分。收分:自柱身起向上逐渐缩小。
    礼制建筑:以天地鬼神为崇拜核心的祭祀性建筑,是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重要建筑类型。
    塌坊:供出租用的客栈。贡院:科举的考场。
    櫵楼:全城报时的鼓楼,一般设于城中心地区或者公署之前。
    窝铺:位于城墙之上士兵值夜之用,又称冷铺。
    串楼:城墙上设长廊周匝,以避烈日和雨淫。
    工官:城市建设和建造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国家最高工官称为司空。
    将作:兼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墓土木之工。
    阙:多立于宗庙陵墓之前,作为铭记公爵,功绩或者装饰之用。
    都料:掌握设计和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其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的设计与现场施工管理并以此为生。
    减柱造:在庙宇、祠等建筑中大胆、随意地抽去若干柱子。
    版筑: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版)相夹,两板之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满泥土,用杵筑(捣)紧,筑毕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墙。
    马面: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突出的矩形台子,以便从侧面攻击进攻的敌人。
    驰道:大街分为3股道,用排水沟分开,中间一道是皇帝专用的御道即是驰道。
    碧纱罩:槅扇轻巧、隔心棂子,多用灯笼,框中镶裱字画,可以摘下。
    落地罩:在建筑内檐装修的木雕花罩的一种,凡从地上倒梁(或者枋)的花罩都可以称为落地罩、
    名堂: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祭典和朝会的场所。其用途是皇帝与秋季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或者颁布政令等。
    副阶周匝:在殿身或者塔身周围设有一圈外廊。
    邦克楼:伊斯兰教礼拜寺中常设有召唤信使的光塔,即是邦克楼。
    抱厦:又称乌龟屋,两建筑做锤子交叉时,插入的部分或者在主建筑的一侧突出的一间或三间。
    栱眼壁:镶嵌于两组斗栱之间的板壁,多用木板。
    砌上明造:不用天花,将梁架全部暴露出来。
    顺栿串:用于檐柱与内柱之间的联系构件,加强联系。
    月台:在建筑正房或者主殿前突出的与前阶相连的平台。
    寻杖:栏杆上的横向水平放置的构件,最初为圆,后来逐渐发展出方形,六角形和其他形式。
    象眼:垂带外侧的三角形垂直面,宋代用石条层层退入砌成。
    建筑意匠:中国古代社会中,相对稳定的影响并决定建筑设计结果的观念文化意识形态。
    过白:要求后的建筑与前栋建筑之间有足够的间距,位于后栋建筑中的人通过门樘可以看到前栋建筑的屋脊,即在阴影中的屋脊与门樘之间看见一条发白的光线。
    剪边:屋面的一种做法,即是在屋脊和檐口的部分采用与屋面的不同颜色,以及不同类型的瓦种,以突出屋面的边际。
    铺首:门扉上环形装饰物,大多冶兽含环之状。
    2011-03-16 13:15:16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学生专栏

返回版块

23.93 万条内容 · 12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类似工程项目怎么来讲

投标的时候总是会说类似工程项目,那么什么程度算是类似项目呢?比如路这方面吧,矸石路和沥青路算是类似工程项目么??水泥路和沥青路呢?如果不算是的话类似的,是什么意思,是指同种类型,但是施工的具体技术参数不同,还是只要是路就是类似工程项目??我们一个资格审查的时候提供的是沥青路的业绩,而投的标是水泥路和矸石路的标,人家要求类似工程项目,但是我们的资格审查竟然过了,球前辈指点~~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