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站务休闲 \ 闲聊茶吧 \ 论康熙平台的非正当性

论康熙平台的非正当性

发布于:2006-04-04 09:51:04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现在有些人对康熙、施琅攻占台湾大加粉饰,说是为了保存了中华的领土完整,不能容忍丢掉一寸土地,还作成了很多影视剧大加歌颂,描写康熙、施琅如何忧国忧民,为了统一祖国瘅精竭力。这不但有悖于史实,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让我们先从康熙攻下台湾后说起:台湾既得,是弃是守,在北京的皇宫里引出一番争执。众多廷臣认为,台湾“孤悬海外,无关紧要”、“海外丸泥,不足为中国加广;裸体纹身之番,不足与共守;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建议“迁其人,弃其地”,将岛上二十万军民悉数迁徙大陆。言至极甚,就连一向支持施琅攻占台湾的大学士李光地也主张“弃其地与红毛”,“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荷兰有亦听之”。康熙也认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由此可见,清庭只不过是不能容忍有一个汉人政权的存在。什么中国领土完整不完整,即使把台湾拱手让给洋人也是可以的,只要不对自己的“家天下”构成威胁!康熙平台绝对谈不上什么爱国情操,更谈不上忧国忧民。若真是不能容忍丢掉一寸祖国土地,那满清与沙俄在雅克萨作战胜利后忙把柏海儿湖(今贝加尔湖)以东(包括贝加尔湖)、额尔古纳河以西60万左右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沙俄的那就匪夷所思了,满清对外只求安宁,只要能够安宁,割多大地都是可以谈的。现在人们总是大力抨击晚清的割地政策,清朝的割地那是有传统的,既然在强盛之时都可以割地,那衰弱之时为求安宁更可以割地了。清朝有个潜规则:对外当缩头乌龟就行了,对内那是一定要强硬的,至于其政治生态是否真的需要改进,那根本不是它们考虑的内容,它只要老百姓乖乖作个奴才就行了。

  值此时刻,施琅呈上了《恭陈台湾弃留利害疏》。他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从台湾的人口、物产资源说明留守台湾不会增加朝廷的财政负担;从台湾的地理位置说明其战略地位的重要,“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因此,“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更重要的是,他对西方殖民者的情况有所了解,对荷兰殖民者的侵略本性有所认识,认为“红毛”“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也就是说,如果清朝放弃台湾,荷兰殖民者就会卷土重来。为此,施琅强调台湾断断不可放弃,他还提出了在台湾设置官兵等治理台湾的具体建议。康熙才决心在台湾设府驻军,将这块宝地正式划入清地方府政府编制。这是为防台而辖台治台的。由此可见,当初郑成功若不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清朝根本不会去赶走荷兰人。不但如此,清廷还曾想联合荷兰一起消灭郑氏政权,然后把台湾作为奖赏送给荷兰人。这是清廷与荷兰联合出兵灭郑协议的一部分:……第八条:克服金,厦两岛后,荷人必要时,得在二者之间,择其一或其他地域,以驻舰队,以防海贼攻击。第九条:克服金,厦两岛后,联军应驰往台湾,攻取此岛后,清军应将该岛以及一切城堡物件交与荷人,以供荷人居住。

  让我们再来看郑家。郑家经营台湾,在台湾确立府、县制,开发农业、普及教育;面对满清的经济封锁,积极发展海上贸易,获得巨大财富,使台湾成为真正的宝岛。郑家在台湾奉大明为正溯,以永历为年号,保中华衣冠。郑经本人发布的文告说得很明白:“我先王忘家为国,抗夷于方张之际,……因退屯东宁,生聚教诲者十一余年,庶机勾践之图,无堕先王之志。”,台湾郑氏并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夙志,以台湾为根据地,以进取中原为目标。郑氏政权的中国意识是很明显的,而不是要搞什么分裂。近年新发现的郑经《东壁楼集》中的近五百首诗,呈现一位继承其父郑成功遗志和“遗民忠义精神”,始终奉明正朔,矢志抗清复土,时而孤独消沉,时而慷慨激昂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当然,出于客观强弱形势,台湾郑氏不得不与清朝谈判,与之周旋。最后谈判破裂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郑氏要“台独”,而清廷不让。而是因为郑氏不愿意割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坚持要求保留福建省厦门附近的海澄,而清廷坚决不同意这一点,遂至和议不成。可见连战之父连横《台湾通史》:“经从其议,索海澄为互市。启圣执不可,议遂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福建省志》:“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 康亲王杰书、新任总督姚启圣从本月至次年五月,先后4次派员招抚郑经,劝其退回台湾,以澎湖为双方通商之地。郑经寸土不让,坚持以海澄为双方往来公所。和议再度失败。”

  这是清廷向郑氏出示的和议条件:“愿贵君臣同于箕子,毋蹈田横之故辙。则何不罢兵休士,全车甲而归台湾,自处于海外宾臣之列。其受封爵惟愿,不受封爵亦惟愿。我朝廷亦何惜以穷海远适之区,为尔君臣完全名节之地。……执事如感朝廷之恩,则以岁时通贡如朝鲜故事,通商贸易,永无猜嫌,岂不美哉?” “台湾本非中国版籍,而足下父子,自开荆榛。且眷怀胜国,未尝如吴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弹丸之地,不听田横壮士逍遥其间乎?……称臣入贡可也。不称臣,不入贡亦可也。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福之日本,与世无患,与人无争。”

  为什么只因一个小小海澄争执不下?台湾在大陆附近岛屿的存在,是一条台湾与大陆关系的纽带,是保证一个中国的有利因素。在新中国时代,势不两立的毛、蒋两人,在共同的反台独主张之下,在台湾外岛问题上达成了一次默契。民进党上台之后,即迫不及待从金门等外岛撤军。其中意味,不言而喻。两百年前的清政权,并不在乎郑氏政权控制台湾,却一定要压迫郑氏撤出大陆沿海,意图当然也很清楚。就是为了彻底斩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清廷对台湾土地的得失,从来没有在意过。决不是因为有什么维护领土完整的志愿。而恰恰就是因为郑氏政权有着浓重的中国意识,随时可能成为反抗清廷统治的潜在威胁的缘故。

  正是因为郑氏政权到最后也决不肯割断与大陆的联系,才让清廷如梗在怀,最终下定消灭郑氏政权的决心。对于郑经来说,如果顺从清廷的意愿,放弃大陆,海外称王,正如清廷劝告他的“逍遥其间”、“与人无争”,于私人利益而论,岂不美哉?如果郑经真是什么“台独分子”,那么清廷自己开出的条件早已超出他的期望,为什么还要另生异议?但是正因为郑经是郑成功的继承人,即便是触怒强敌,他也不放弃在大陆的据点,保留重返大陆的希望,“无堕先王之志”。

  为了打击郑氏政权,清朝实行残酷的沿海迁界。究竟什么是沿海迁界呢?简单来说,它就是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让中国从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家。具体点,满清政府划定一个濒海范围(从濒海三十里左右,到濒海四十里、五十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设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墙,强制处在这个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有敢不迁移的,杀无赦,有敢越界的,也杀无赦。总之,让距离海边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成为一个无人区。在这期间,如果清廷统治者觉得迁海的距离太近,还会继续下令,迁的更远一点,他们对海洋的恐惧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

  限期三天迁移,距离远的人根本来不及知道消息,距离近的人就算知道了消息,也不相信。过了两天,军队骑兵就到,于是富人全部抛弃自己财富,贫穷的人拿着锅子带着妻子儿女,全部流离失所,从江浙到广东福建,沿海数千里肥沃的土壤全部变成了荒野蓬蒿。可以想象,就算现代的人从筹划搬家到实施,具体运作准备,也绝对不是三天里就能完成。然而当时中国的沿海居民,就是在这样没有任何预兆准备的情况下,在清廷统治者的淫威逼迫下,迁离故土,凄惨悲苦的情状不问可知。

  迁的时候,沿海居民就死了超过一半,剩下百分之二十不到的人,就算能够到内地,离饿死也不远了。

  迁的同时,就是烧。“稍后,军骑驰射,火箭焚其庐室,民皇皇鸟兽散,火累月不熄。而水军之战舰数千艘亦同时焚,曰:‘无资寇用。’” 对于不肯迁移的居民,就是一个字“杀”。

  “初,(广东香山县)黄梁都民奉迁时,民多恋土。都地山深谷邃,藏匿者众。”“……计诱之曰点阅,报大府即许复业。愚民信其然。际盛乃勒兵长连埔,按名令民自前营入,后营出。入即杀,无一人幸脱者。复界后,枯骨遍地,土民丛葬一阜,树碣曰木龙岁冢。木龙者,甲辰隐语也。”

  不仅烧房子,杀人民,就连树木青草也不房过,日本的三光政策和满清的残暴彻底程度相比,实在是差了一个数量等级。

  “当播迁之后,大起民夫,以将官统之出界,毁屋撤墙,民有压死者。至是一望荒芜矣。又下砍树之令,致多年轮囷豫章、数千株成林果树、无数合抱松柏荡然以尽。……三月间,令巡界兵割青,使寸草不留于地上。”

  迁界的过程当然伴随着画界,立界,守界。对入海的河流一律发兵把断,河中钉立木桩,防止舟船透越。

 

全部回复(7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小庄
    小庄 沙发


    呵呵,不错,儿子要孝敬长辈
    2006-04-04 15:15:04

    回复 举报
    赞同0
  • nlb
    nlb 板凳
    什么叫史实?
    如果有一天中国强大到可以宣布日本是中国的一部分,那么可以找到一万条史实来证明日本人就是中国人的后裔。
    日本为什么感到中国威胁? 就是因为他们担心这一天来到。
    2006-04-04 13:26:04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闲聊茶吧

返回版块

114.54 万条内容 · 18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胡锦涛访美会秉承江时代的灵活与务实吗?

中美双方四月举行的胡布峰会即将上演,在面临贸易摩擦、台湾问题、核扩散问题、地区军事安全、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人权问题等各方面的重大分歧的挑战下,中美双方能否以灵活、务实性的手段,处理好以上棘手问题,是考验中美在21世纪初期能否良性互动的关键。   考察江泽民时代处理中美关系的手段,"不对抗"是其重要的特点,辅之以"务实与灵活"的策略,使中美关系获得长足的发展,胡锦涛访美是否会秉承江时代的灵活、务实的特点,是本次峰会的看点之一。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