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站务休闲 \ 闲聊茶吧 \ 重温《九二共识》

重温《九二共识》

发布于:2006-03-16 13:04:16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九二共识真相:“陆独”与“台独”(ZT)
一、九二谈判背景

  1979年元旦,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提出三通,两岸结束战争状态。

  1981年,叶剑英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当时为全国人大委员长)提出叶九条,1983年,邓小平提出的邓六条,开始了一国两制、台湾特别行政区的构想。叶九条和邓六条,均设定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岸谈判和平谈判的既定条件。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就是把“一个中国”和“坚持一国两制”捆绑在一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1、坚持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2、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3、中央政府要给台湾留出名额。对此,蒋经国的回应是:不妥协、不接触、不谈判。

  1988年l月,李登辉开始执政。4月,两岸通邮。1990年,稳固了执政地位、自认为有社会主义思想的李登辉(见李登辉笔记:《见证台湾》),执意推动台湾的民主改革,实现其“主权在民”的社会主义主张。为了给台湾的民主化创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也为了促进大陆的民主改革,以保证台湾和平和安全,李登辉决定改变蒋经国的三不政策,改善两岸关系,开启了两岸谈判的大门。

  李登辉从明暗两个方面同时推动两岸谈判。暗的方面,李登辉以总统府秘书室主任苏志城为秘使,由苏志城的《易经》老师南怀谨、大陆“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搭线,与大陆代表在香港密谈(参考资料:海基会前综合处副处长、辅仁大学副教授方鹏程著《台湾海基会的故事》,李登辉口述《执政告白实录》)。

  明的一面,1990年10月7日,李登辉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亲任主任委员;同年底,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2月23日,制订《国家统一纲领》,提出“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国”。主张中国的统一,“在理性、和平、对等、互惠的原则下,分阶段逐步达成”。建议“在国家统一的目标下,为增进两岸人民福祉:大陆地区应积极推动经济改革,逐步开放舆论,实行民主法治;台湾地区则应加速宪政改革,推动国家建设,建立均富社会”。

  二、北京协商

  海基会1991年3月9日开始运作,11月4日,派秘书长陈长文到北京,促成大陆于1991年12月成立对应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并于1992年开始两会谈判。

  两会第一次谈判于1992年3月23日开始,在北京举行,第一次协商的议题是:文书公证和挂号信函遗失的查询、补偿。

  当时,台湾己开始民主化改革,实施宪政,政府行为必须接受议会的质询和监督,海基金称民间机构,为不违宪,在议会反对党的抗议声中,海基会被限定只能进行事务性协商。但是,大陆海协会在会谈中,要求海基会接受“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作为签订协议的前提。海基会以事务性协商不涉及政治为由,拒绝接受和协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第一轮谈判失败,散会。

  为挽救破裂的两岸谈判,李登辉同意接受“一个中国”,逐由海基会致函海协会,要求海协会澄清“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出乎意料的是,大陆拒绝澄清“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海协会复函:“海协历来主张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

  两岸事务性协商因此而转变成“一个中国”涵义的政治谈判,也就成为是选择统一还是选择分裂的政治谈判。

  三、亮出底牌

  两岸分治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均声称代表中国,如不澄清,“一个中国”指谁,而大陆的“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则是把“一个中国”和“坚持一国两制”捆绑在一起,其内涵己超越“一个中国”的涵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己取代中华民国取得联合国代表中国的席位,在国际社会和两岸人民的社会生活中,“中国”己通常用于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方面认为,接受不澄清涵义的“中国”或“一个中国”, 等同接受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央政府,台湾为地方政府,违背对等原则。

  但李登辉不回避“一个中国”,1992年8月1日,李登辉主持召开“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关于“一个中国”涵义》决议案。为尊重大陆的主张,将大陆有特殊涵义的“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改为: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为方便读者自己思辨,此处抄录决议全文如下:

  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

  国家统一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日 期:民国八十一年八月一日

  一、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所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中共当局认为「一个中国」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来统一以后,台湾将成为其辖下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我方则认为「一个中国」应指一九一二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但目前之治 权,则仅及于台澎金马。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

  二、民国三十八年(公元一九四九年)起,中国处于暂时分裂之状态,由两个政治实体,分治海峡两岸,乃为客观之事实,任何谋求统一之主张, 不能忽视此一事实之存在。

  三、中华民国政府为求民族之发展、国家之富强与人民之福祉,已订定「国家统一纲领」,积极谋取共识,开展统一步伐;深盼大陆当局,亦能实事求是,以务实的态度捐弃成见,共同合作,为建立自由民主均富的一个中国而贡献智能与力量。

  尽管台湾岛内出现强大的反对声音,占议会三分三一议员的民进党发起杯葛行动,在李登辉的支持下,台湾陆委员指示海基会适时根据实际情况与大陆谈判“一个中国”问题,实质就是谈判统一问题,将两岸,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统下在什么涵义的“一个中国”之下。

  1992年,大陆贫富悬殊的予盾尚未凸显之时,李登辉以其一贯的左派立场,提出“自由、民主、均富的一个中国”的社会主义主张,向大陆当局发出统一的诉求。

  台湾国统会通过《关于“一个中国”涵义》决议案后,大陆对台办、海协会发表声明和谈话,重申两岸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至此,双方均亮出底牌,双方的立场如下:

  大陆方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涵义,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底线是井水(民主)不犯河水(专制)。

  台湾方面:一个自由民主均富的中国,中国人,对等,和平民主统一。底线是对等。

  四、香港协商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举行文书公证和挂号信函遗失的查询、补偿第二轮协商,由海协会副秘书长周宁与海基会副秘书长许惠佑主谈。双方交手了下面四个回合。

  第一回合,周宁首先提出讨论“一个中国”问题,许惠佑以事务性协商不涉及政治为由拒绝。

  第二回合,周宁再提出“一个中国”问题,许惠佑让周宁澄清“一个中国”的涵义,周宁以事务性协商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为由拒绝。

  第三回合,双方各自提出五个书面表述“一个中国”的方案,双方各自拒绝接受对方的方案。为方便读者自己思辩,抄录双方表述方案如下。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ttt001
    ttt001 沙发
    一个国家两个制度行不通的话就只有一个国家一种制度的道路可以选择了。
    2006-03-17 09:25:17

    回复 举报
    赞同0
  • shang-rila
    shang-rila 板凳
    中国民主政治:有序与突破(ZT)
    中国)《瞭望新闻周刊》 (2006-03-15)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十一五”规划的实现提供政治保证

      文/《了望新闻周刊》记者 汤耀国

      实习记者 游志斌 李洁 韩雪

      每年的两会,都是中国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民主政治本身,亦是两会议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本次两会审查和讨论的“十一五”规划(草案),在指导思想和原则中强调:“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九大目标中明确要求“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这意味着在未来五年,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为政府工作重点之一。

      “‘十一五’时期改革要在七个大方面、十多个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没有突破性措施是不行的。”全国政协委员保育钧说,“改革面临着更加深层次的矛盾和更加复杂的利益关系,改革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了,事实上已经涉及政治、社会诸多方面。”

      接受《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代表、委员认为,中国民主政治的独特道路、大方向及渐进式长期发展方式都是应该坚持的,但这并不与特定时期和有关体制上的突破相矛盾。

      自然,“十一五”正是这样的特定时期。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高点,而经济改革遇到瓶颈制约的攻坚阶段,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涉及政治层面的建设与改革越来越被热议。

      “前景令人振奋”

      在诸多表明中国宏观愿景与长远发展取向的重要理念中,民主政治一直都是重要的内涵,从未缺位。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六大报告还首次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之一。

      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民主法治”又成为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之首。从此,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今年“十一五”规划(草案)中用单独一篇阐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其中包括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证公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内容。

      “民主和法治向来是中国追求的目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说,而包括民主政治在内的“十一五”规划,“描述出来的前景是令人振奋的。”

      根据历来的努力、当前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取向,接受采访的代表、委员相信,到2010年,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持续向前,民主制度将更加健全,民主形式将更加丰富,法律体系将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将得到更好贯彻,“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将更加巩固和发展。

      代表、委员们认为,在这一良性发展的过程背后,未来尤其是“十一五”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将延续十六大所强调的精髓,即“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以基层民主为例,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2005年开展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执法调研,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将于2006年做好这一法律修改草案的审议准备工作。

      “人大会议上代表们谈的问题越来越务实,我觉得,即便是冲突性的意见也可以摆出来谈,这样有利于凝聚改革共识。”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说。

      然而,这并非一坦平川,过去如此,未来亦如此。这不仅因为政治领域可能比经济领域内更错综复杂,更是因为中国的民主政治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没有先例可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位代表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是最广大人民享有最广泛民主权利的民主,这是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少数人享有民主的民主模式,又不同于原苏联高度集权模式的道路。

      国务院新闻办于去年11月发布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指出,中国的民主政治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是适合中国国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选择。

      根本点即是突破点

      正因为没有先例可循而又必须推进,纵观近几年来的中央文件,涉及民主政治建设或政治体制改革,一个常见的足以表明态度的词即“积极稳妥”。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和政治体制改革一样的渐进的长期过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白钢对《望新闻周刊》说。

      白钢以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为起点,将这一渐进的、积极稳妥的进程梳理为:从克服权力过分集中,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到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从“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进行“规制”改革,建立公务员制度,到行政许可法的颁行,全面开展行政体制改革;从反腐倡廉,到建立健全党内的、人民群众的和司法的监督机制;从用“海选”、“票决制”发展基层民主,到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尊重和保障人权”,实践“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到积极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言以蔽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尽管如此,由于“任何民主都不能超出本国国情、生产力水平和人民思想文化水平”,一位代表指出,目前中国的民主政治对照目标与愿景,还是有不少有待加强与完善的地方,各种因素加在一起,注定了这一渐进的过程仍在“自我完善”当中。

      因此,如何使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匹配、如何将“经济拉动政治”与“政治促进经济”结合,如何在积极稳妥的渐进发展中有更多具体的突破,成了“十一五”时期需要凝聚改革共识的一个重点问题。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几位代表和委员都认为当务之急的改革重点就在于这三个根本要素。

      有序的政治参与

      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

      “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说。

      白钢认为,以“执政能力建设”为突破口,从“改革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和“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两个方面,着手解决执政党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机制的问题,可以说是触及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

      在白钢看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提出贯彻加强党内民主措施的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党政机构设置等具体改革办法,表明民主政治建设已进入全面配套、整体推进的阶段。

      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实现形式。白钢认为,要理顺人民代表大会与党、政府、司法机关、军队以及各种社会团体的关系,提高人大的立法能力和监督能力。

      “十一五”规划(草案)中还提出,“健全重大问题决策前协商的制度”。这意味着担负“政治协商”功能的政协将有更大的作为。

      除了“自上而下”的党内民主建设、人大制度建设等,还有代表、委员特别重视“自下而上”的民主制度与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通过对基层的大量调研,郑功成认为,老百姓参与选举的意识增强了,民主程序也逐渐规范。

      郑功成还指出,民众有序的政治参与途径、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利益协调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拓展。“每个阶层都应该有自己的话语权,有同等的话语权。”

      在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南阳市委书记何东成看来,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民主很好地结合起来,可保证政治参与的有序与畅通。该市4677个农村党支部普遍实行了“党员活动日”制度,由党员和村民代表一起审议村里的热点问题,大大提高了村里重要决策的民主程度。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昔阳县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郭凤莲也说,要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和村委会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法治同样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按照这一要求来谋划、部署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的工作,需要主管部门和代表委员的共同努力。要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白钢说,“实行法治要求牢固确立宪法至高无上的地位”,他提出应在义务教育阶段把宪法当作国民素质教育的必修课。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主任应松年看来,“服务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公开政府等等,最终都要落实到法治政府。”2004年颁布的依法行政纲要预计用10年的时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应松年相信,这方面的法律体系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应该没有问题。据悉,制定衡量法治政府的具体标准已经开始筹划。应松年认为,其中一个标准应该是制定出行政法方面的基本法,即他呼吁多年的《行政程序法》。

      “但更重要的还是法律要落实,即执法问题。”应松年说。
    2006-03-16 13:06:16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闲聊茶吧

返回版块

114.54 万条内容 · 19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中华民族十大军事宣言排行榜

NO 10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眈眈。赢政大帝做梦也始料不级,他的帝国竟只经二世即崩,而敲响丧钟的正是一群褴褛的布衣和囚徒。有道是英雄无贵贱,青衣多豪俊。封建王朝伊始,劳动人民就用行动宣告: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的! top排行第十 英雄指数:95 豪情指数:95 综合指数:95 no 9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什么是黄金时代?什么是盛世之音?霍骠骑登上狼居胥山,他的豪情穿越千年,告诉今人:胸怀天下,以国为家!在这种以国运为注的毫赌中,类似《流星》《还珠》的蝇头小情只能是自决天下,猛醒吧,青年!!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