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环境修复 \ 生态、环境的使命与责任—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铁珩

生态、环境的使命与责任—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铁珩

发布于:2011-01-16 12:03:16 来自:环保工程/环境修复 [复制转发]
2001年刚刚卸任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不久的孙铁珩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他是一位著名的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家。2004年10月,他出任沈阳大学校长。


孙铁珩,1938年3月出生于辽宁海城,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1981年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工作,同年赴日本东京大学作访问学者,1983年回到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历任污染生态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另兼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科协副主席、沈阳市科协主席等职。

孙铁珩从事污染生态学与环境土壤学研究工作四十余年,主持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同日本、德国、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家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十余项,将土壤—植物系统污染生态学和环境工程学结合,开辟了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生态学研究新领域,建立了以污水生态处理和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为主体的污染生态环境工程体系。发表论文180篇,出版学术著作15部,申报和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0余项,先后获科技奖1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中国科学院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四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60余人。为我国环境土壤学发展和污水生态处理与污染土壤防治做出重要贡献。

“我们的工作就是在发展与污染这对矛盾中,以更高的认识和努力来防止和治理污染,从而实现新的平衡,这就是我们的责任。”这是孙铁珩院士说的一句富有哲理又很感人的话,如果用它来回望孙铁珩从事污染生态学与环境土壤学所走过的历程,应该算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孙铁珩从事的专业唤起了他环保的热情。1963年,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他从沈阳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毕业,来到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工作。来到研究所两周后便出差开展野外考察,一出去就是三、五个月,晚上他们找一块平地,搭个帐篷休息,大家轮流守夜,野外有很多蚊虫,有时候还可以听到野兽的叫声。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获得了很多宝贵的一手资料。1969年以后,他开始转入农田的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污染防治与污水处理相关的环境生物学研究,是我国最早一批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较早涉足于农业环境保护研究领域。

面对环境恶化的现状激发了孙铁珩的史命与责任。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壤污染问题已开始引起重视,但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还是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特别是农田土壤被污染进而严重危及到农产品安全的情势更为触目惊心。孙铁珩和他的同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率先发现了中国第一个镉污染区,研究表明沈阳铁西郊区的粮食、地下水以及小孩的头发中镉含量远远超出日本神通川地区的镉污染程度。经过追踪研究发现,其污染源主要是来自当时冶炼厂排放的含镉污水,这使他感觉到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的责任。

努力、投入、执着成就孙铁珩无悔的事业。1981年,他作为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批选派留洋的学者之一,去日本东京大学作访问学者。赴日后,他不仅每天在实验室工作,还要利用间隙时间学习日语。1983年,孙铁珩留日归来,并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所污染生态研究室主任。之后的十年间,他集中精力搞科研。全国哪里有任务,他就去哪里。当时沈阳生态所接手了中国科学院最大的一个综合性项目——内蒙古霍林河矿区的污染治理,孙铁珩作为项目专家之一被派往该地区工作。当时,沈阳生态所组织的考察组是一个包括农、林、气象、环境、土壤五个学科的十人小分队。通过实地考察,根据矿区环境特点,孙院士提出了建立林、草、矿三位一体生态区的学术观点,确立了污水处理技术方案,建立污水氧化塘和储存塘,将经过一级处理后的中水引到山上浇灌林地幼苗。矿区指挥部根据他们的研究方案,完善污水管网,修建水库与排水渠道,植树造林。

1994年至2000年的6年间,孙铁珩就任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他曾多次向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建议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的诊断和修复对策研究。并向国家科技部等有关部门提交了“关于开展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和环境土壤学研究的专项报告”和“开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问题研究的建议书”。针对我国土壤污染的特点,提出污染土壤治理坚持以生物修复为主,物理化学方法为辅的技术路线。他建议并主持召开了关于我国土壤污染与生态修复为主题的香山会议,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的诊断,研究并探索我国污染土壤修复的方法和技术途径,带了好头。就是在他出任沈阳大学校长后,仍然还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环境中典型污染物的生态化学过程及修复原理”,并获得重要进展。

解决城市污水处理与中水资源化利用问题,孙铁珩通过对不同土壤的类型、环境容量和净化功能进行长期研究,搞清了土壤-植物系统对污染物具有净化能力。利用其净化功能并加以人工调控可以用来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可以资源化回用。经多年试验,建立了完整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体系,包括分类体系、适宜性评价体系、生态处理类型及其应用区划体系、生态处理工艺参数、工艺设计程序和工程设计专家系统等。解决了北方冬季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土地快渗技术、地下渗滤覆盖层材料与构造工艺技术等生态处理终年运行难题。确立了防止土壤和地下水二次污染的安全保障体系及再生水回收技术,并建成多项替代污水二、三级处理的污水生态处理与中水回用示范工程,实现城市污水处理与中水资源化利用问题。他研究开创并大力倡导的污水生态处理方式与中水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也已在中华大地广泛应用、全面开花,获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孙铁珩院士把改善辽沈地区生态环境,为辽宁省和沈阳市服务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各级政府重大决策提供大量的技术咨询和建议。他向辽宁省和沈阳市政府提出建议:开展沈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建设生态辽宁,为辽宁省和沈阳市可持续发展制定总体性、战略性规划。他提出污水处理建设格局和框架应向中小型分散处理和自然生态化处理模式转变,使沈阳市污水处理厂处理方式和结构布局更趋合理。他走遍辽沈大地,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在沈抚污灌区、张士污灌区,在浑河边、生态示范区和自然保护区都留下了他的汗水和足迹。

2002年孙铁珩院士兼沈阳大学名誉校长,他在沈阳大学创建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并倾注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为尽快提高重点实验室暨辽沈地区生态环境教学和研究水平,他积极促进沈阳大学与中科院沈阳生态所、北京大学等单位的科技合作,同时又引入一批高水平高学历的青年科技人员来此工作,使该重点实验室基础条件、学术水平和科研团队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快的发展,目前已从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发展成为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孙铁珩为我国污染生态学和环境工程学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努力、投入、执着的追求着事业的理想,实现着人生的价值。他兼任沈阳市科协主席,还热情地用通俗的语言来讲环境和生态方面的科普,提出并阐述“环境与发展”这对矛盾问题,“先有厨房还是先有庭院”,“爬越高山理论”(“U型”曲线理论),呼吁科技工作者和公众要热爱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和它的环境。

2004年应沈阳市委市政府邀请,66岁的孙铁珩院士又兼任了沈阳大学校长。他大力倡导科学办学、民主办学、开放办学,使沈阳大学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教育部组织的高等院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一致好评,18项考核指标获得最高评价“A”。这就是一位院士的理想和追求。

(《青年科学》2010年1期杂志上)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环境修复

返回版块

9142 条内容 · 12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类型及相关技术

1 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根据不同自然因素导致的生态退化,应因地制宜的治理。例如盐碱地可采取以稻治碱、种碱茅、植柽柳、挖沟排涝、施用化学制剂等方法。通过围栏封育,浅翻、深松、挖沟。水资源较好的地方,还可以修建水利工程、引地表水或打井进行节水灌溉。实行全年或季节性禁牧、舍饲或半舍饲等配套措施,形成有利恢复植被的综合环境,划分若干区块进行修复。2 过度垦殖、樵采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可实行坡地生态脆弱带退耕还林(灌、草)与修筑梯田相结合的技术。按照国家退耕还林(草)有关政策方针,25°以上的坡耕地一律严格退耕发展生态林草;严格限制开垦农田,封山育林育草,保护生态植被,15°以下的坡地,按照近村、近水、近路的原则,实施坡改梯,进行水土保持耕作,保证人均基本农田,以此确保粮食安全与提高水土保持安全意识。可采取少施化肥,增施农家肥料;种植绿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种;实行轮作、套作,间种、混种相结合的种植方法。减少化学防治,增加生物防治对退化耕地进行生态修复。对于因樵采导致退化的林地、草地等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可实行封山育林,封禁时间的长短因生态系统类型、受损程度、气候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乔木林为8 年以上、灌木林5年以上、草地生态系统为3 年以上。在封禁的基础上,补种树种、草种,同时改变薪柴能源利用方式与生活能源结构。在农户家庭中大力推广节柴灶,提高能源利用率。对不同的经济发展地区, 可依照自然资源程度和技术程度,鼓励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推广“以沼代薪”“以电代薪”“以气代薪”等新技术。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