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4 万条内容 · 16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中国古代建筑讲座(连载)3唐:庄重宏伟的泱泱大国 唐朝(618~907年)前期百余年全国统一和相对稳定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到唐中叶开元、天宝年间达到极盛时期(图4-2-A)。虽“安史之乱”后开始衰落,但终唐之世,仍不愧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主要特点有: 唐长安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另详城市建设篇),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大明宫麟德殿,面积5000平米,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2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故宫建成后,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到1911年清帝逊位的约五百年间,历经是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两朝最高统治核心的代名词。明清宫廷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当时普通人连走近紫禁城墙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由于明清宫廷是封建制度高度完备的最高统治中心,不寻常的大事,往往都是围绕皇权的传承与安危展开的。如明代正统皇帝复辟的夺门之变、嘉靖皇帝被宫女谋刺的壬寅宫变、万历四十三年梃击太子宫的“梃击案”、泰昌皇帝因服丹丸而死亡的“红丸案”、泰昌帝病死后围绕着新皇帝登极的“移宫”风波。清朝初诸王大臣为确立皇权的三官庙之争、清末慈禧太后谋取权力的辛酉政变等等。
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于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对外开放。1925年以后紫禁城才被称为“故宫”。随着清王朝的没落,特别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宫建筑日渐破坏,有多处宫殿群倒坍,垃圾成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1年,国务院宣布故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五六十年代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1988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辟为“故宫博物院”。
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