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一 可持续发展 干旱、洪水、泥石流、高温、严寒、龙卷风……近年来遍布全球的极端性气候再次将“温室效应”下的全球变暖问题抛到人类面前。2009年的世界气候大会(哥本哈根会议)各国在博弈中虽未达成各方满意的协议,但至少在政治层面上,碳排放成为关键词,绿色成为焦点,而可持续发展概念也自1987年提出以来正式成为主流的政治概念。 从此,生态城市不是一种奢侈,而是一种必须。 关键词二 城市化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城市?城市以占地球2%的面积,消耗65%的生活用水,消耗世界85%的能源,创造了75%的垃圾,产生了85%碳排放。可以说,城市化已成为影响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原因。因此,解铃还需系铃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应该从建设生态城市出发。 关键词三 中国现状 高速的中国城市化每年新建约20亿平方米建筑面积,几乎占全球新建筑的一半。2004—2030年,全球CO2 排放量将增长50%,其中57%来自亚洲,仅中国就占30%。中国承诺的碳减排目标是每年产生的CO2总量到2020年比2005年削减40%-45%。 关键词四“BETTER CITY,BETTER LIFE” 从2000年的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理念就逐渐融入城市规划,到了上海世博会,更首次将城市作为世博会的主题。但“BETTER CITY,BETTER LIFE”并不等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并不会必然地带来美好生活,只有创造更好的城市,才会让生活更美好。更好的城市体现为更绿色、更生态、更和谐、更宜居、更便捷、更平等、更安全…… 关键词五 减碳目标 节能、环保、减碳,这些目标的实现从城市和建筑出发是最容易达到的。尤其是针对新建及现有建筑的节能减排措施是作用最大的。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五项最为有效的方法中有四项与建筑相关:即使用更好的隔热系统、空调系统、照明系统和水暖系统,另一项是减少机动车排放(提高汽车的能源效率),也与城市规划相关。 关键词六 生态城市•绿色住区•绿色建筑 绿色设计包含三个层面,即生态城市——绿色住区——绿色建筑。 宏观的城市层面——生态城市 (ECO-CITY,SUSTAINABLECITY,ECOPOLIS) 生态城市的建设要点包括:城市资源环境评价、土地适宜性分析、自然生态安全网络、混合功能城市布局、绿色交通体系、低碳能源系统、水资源和废弃物循环再生、生态住区与绿色建筑体系。 中观的住区层面——绿色住区 绿色住区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分析项目选址的特点,处理建设项目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衔接关系;二是根据人工环境生态化设计理论,从噪声控制、日照、风环境、能源、交通、植被、水系统等各方面塑造资源高效利用、健康舒适的人工环境。 微观的建筑层面——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核心是“四节一环保”。绿色建筑设计主要包括两种策略:一是设计方法层面的被动式策略,二是技术设备层面的主动式策略。 关键词七 生态城市—紧缩城市 让城市更为高效,从而在有限资源下支持合理而可接受的生活质量,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途径。紧缩城市理论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体现为以下几种空间特征:“集约用地”,“复杂界面”,“立体发展”,“稠密网络”。 建设用地的集约性使用能保留更多的自然环境。达到集约用地的主要形式是用地的功能混合,而TOD(交通导向开发)模式则是促使城市用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方法。 复杂界面是改善单调、非近人尺度的城市环境,代之以渐进的、人性的城市空间。其中注重建筑界面和街道尺度的宜人化。 立体发展即实现较高的容积率。 稠密网络指道路网络密度加大,强调增加 交叉口。同时,步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网络应予以强化。 关键词八 绿色住区—新城市主义 耳熟能详的"新城市主义"主张通过建设紧凑联系紧密的社区重新恢复城市的活力和联系。新城市主义理论提倡回归小城镇的步行尺度及大众导向的公交系统—控制城市规模、保持宜人尺度、改善步行交通、提倡公共交通、强调功能混合、重建公共空间、提高居住认同、建立居民联系。 在具体规划设计中,新城市主义提出TND和TOD两种基本模式。 TND即"传统邻里开发模式",以半径不超过 400米的邻里单位通过稠密街道网络相连接,在缓解交通的同时使住宅到公共空间控制在5分钟的步行距离内。 TOD即"交通导向开发模式",是将社区开发设计在沿轻轨铁路和公共汽车网络排列的不连续节点上,通过把社区散放在公交车站的步行范围内,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 关键词九 生态城市地图 从图1世界范围内可以看到,欧洲、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主力军。进入新世纪以来,当代中国已经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新焦点。天津中新生态城、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崇明东滩生态城……一系列规模宏大的生态城市建设浪潮即将在中国展开。天津中新生态城作为国家级生态城的试点,更提出了“能复制、能实行、能推广”的开发目标,为未来生态城市的推广探索经验。 关键词十 三个生态城 关键词十一 绿色规划 绿色规划的内容包括节地规划、绿色交通规划、能源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配套设施及产业规划、循环经济产业规划等等。 以下用中新生态城的绿色交通规划为例,说明绿色规划涵盖的内容。 中新生态城绿色交通规划原则: 1 建立分不同生活目的的土地利用布局与交通的协调关系 2 建立以慢行系统和公共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模式 3 建立从内到外,从慢行到机动,从内聚到开放的布局理念 4 实现机动车和慢行系统的空间分离 5 控制机动车进入生态城内的可达范围 6 实现慢行系统的全覆盖高可达性的网络建设 7 建立高可达性的公交网络,采用干线和密集支线的网络模式 8 采用社区公用停车场的理念 9 鼓励新交通技术的使用,促进共享出行方式的实现 10 公交主导的交通方式 11 TOD的城市开发模式 12 P&R的交通模式 13 完善的非机动车交通系统 14 适宜的机动车道路网密度 15 以人为本的道路断面 16 交通站点与服务点、就业点有机结合 17 结合交通站点的高强度、混合功能开发 关键词十二 低碳生活 实现低碳生态城市的核心在于普及低碳生活理念以及实践低碳生活方式。 对建筑师而言,绿色低碳规划与设计是一个从城市尺度、社区尺度、建筑尺度以及人的尺度全方位的权衡,而不仅仅是技术层面,应该在规划与建筑实现绿色目标的同时,引导公众拥有绿色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案例:一个欧洲城市的低碳策略 以德国的弗莱堡为例,考察欧洲城市的低碳规划模式。 1.用地规划:集约用地,提高城市容积率,强化城市公共空间系统 划定永久非开发区域,减少城市用地对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2.交通规划:设计高效的城市公交系统,鼓励非机动车出行 弗莱堡的沃邦新城区——保持一个无机动车通行的新城中心并限制个人轿车是这个新区规划的主要目标。方法是建立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鼓励自行车出行,设计专用自行车道。截止2009年,生活在沃邦的家庭70%选择了无私家车的生活方式,其中81%曾拥有过私家车,而57%是在搬到沃邦后放弃了私家车。 3.配套设施规划:营建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社区 服务配套与居住区同步完善——相比其他规划策略,这似乎和低碳没有直接联系,但这恰恰是绿色低碳社区营造的关键。如果没有配套设施和公共交通,居民就只能依靠长距离的驾车出行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既降低生活的舒适性,又增加了能耗和碳排放。 4.推广节能建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节能效率 弗莱堡是德国太阳能之都,是世界环境科学和太阳能研究的中心之一,因此在城市建筑中大量运用太阳能。方法包括:房屋 开发商在低能耗建造合同签字;政府资助和鼓励住户安装太阳能设施;法律规定社会性住宅必须为被动式住宅。 弗莱堡的新建筑能耗标准非常严格:建筑总能耗120KWh/㎡,超过部分必须采用可再生能源,这个能耗标准只是目前德国法定能耗标准的不到1/4。 5.低碳生活方式 在节能环保贡献率中,技术策略只占50%多,另外一半则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环保意识。行为环保则是生态城市规划策略的最终实现的保证。 注解: 1、“四节一环保”指的是“绿色建筑”定义中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 2、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的缩写。 3、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的缩写。 4、被动式是指“在满足舒适生活环境的同时,不用外来能耗用于加热和制冷,建筑自己加热和制冷它自身” 摘自_tenio天友_www tenio com |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绿色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4.25 万条内容 · 177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