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环境修复 \ 昆山:淀山湖拆除2.1万亩围网修复生态

昆山:淀山湖拆除2.1万亩围网修复生态

发布于:2010-12-16 12:16:16 来自:环保工程/环境修复 [复制转发]
F201012100730331253126206.jpg

“生态修复的效果一眼可见”,“水产品长势快、品质好、价钱高”,“家乡水越来越好,我们都很开心”,人们感慨淀山湖的新变化。
的确,从去年开始,昆山市在全部拆除2.1万亩围网的淀山湖“白纸”上起宏图:在北湖划分1.2万亩的生态修复区,组建成立净水渔业有限公司,以公司市场化运作方式修复生态,一湖碧水开始流淌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生产力。
以渔养水
生态修复泛清波
市渔政站的陆小平副站长介绍说,通过公司化运作,人工增殖放流,湖区的水产品数量并没有因为围网的拆除而减少。去年以来,昆山市共投入500多万元资金, 放流花白鲢、鲫鱼等各类水产品70多万公斤。此外,还规划了水生植物净化示范区、特种水产增殖保护区等区域,实施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以渔保水,以渔净水,以渔养水”,这是实施淀山湖渔业生态修复工程的初衷。一份湖区氮磷含量的调查表可以佐证生态修复的效果:2008年4月淀山湖水 域总氮均值为6.90毫克/升,2010年7月为2.75毫克/升,总磷含量均值也从当时的0.36毫克/升下降至0.33毫克/升。陆小平告诉记者,其实没有这组数据,淀山湖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后的效果也一眼就能看出来。今年夏天水面上的蓝藻数量明显比往年减少,代表水体富营养化的“水华”也看不见连片聚集。
生态养殖
水产喜成“抢手货”
“水质好,养出来的水产品品质就好,长得也快,像今年刚投下去的大规格鱼苗,半年下来,捕捞上来的白鲢都在1公斤以上,花鲢在1.2公斤以上。”净水渔 业有限公司的许总经理说,他们遵循科学生态的捕捞方式,通过增大网眼,让小规格鱼类再次回到湖里生长。“宁可今年上市少点,也不能一网打尽。”许总经理 说,生态养殖的效益要经过2~3年才能完全体现。
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淀山湖第一批花白鲢上市销售以来,截至目前,已起水上市鱼类、青虾、螃蟹等各类水产品65万多公斤,实现销售收入400万元。更 令人高兴的是,由于淀山湖实施生态养殖,这里出产的水产品非常受市场欢迎,大家都抢着要,像花鲢常规卖10.2元每公斤,而淀山湖的水产至少增加 0.4~0.6元每公斤。
失水渔民
湖区开心再就业
周杏林是锦溪镇联湖村人,曾在淀山湖水域围网养殖了250亩的花白鲢。随着围网的拆除,周杏林变成了“失水渔民”。“一直从事水产养殖,也没有什么一技 之长,刚开始只能四处打零工。但后来,净水渔业公司成立后,找到了我们,又干起了老本行。”周杏林说,现在每天他都和同事一起,驾驶快艇,来到他最熟悉的 淀山湖上巡湖。每天看着太阳从湖面上升起又落下,又像回到了以前的日子。他告诉记者,虽然淀山湖上的围网拆除了,他没有了承包的水面,但现在他有了稳定的 工作,仍然可以和淀山湖相依相伴。“亲眼看见淀山湖水质越来越好,水产丰收,我们心中都很开心。”周杏林说。
在净水渔业公司,还有30多名和周杏林一样有着丰富养殖经验的渔民,在湖区从事管理和养殖工作。他们依然可以驾着小船在这片心爱的水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追寻自己的梦想……



F201012100730331253126206.jpg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环境修复

返回版块

9443 条内容 · 13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国内土壤修复技术工程化的瓶颈

近年来,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现,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加快实验室技术走向工程现场是改善我国土壤环境的迫切要求,而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究竟存在着哪些瓶颈呢? 首先是缺乏技术转化的平台,国家有必要建立有形和无形的平台以推进修复产学研一体化,有形的包括加快建立国家级的工程技术中心等方式,无形的包括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修复科研项目,并用各种机制来确保平台的效果。 其次是缺乏技术工程化的承载者——修复企业,特别缺乏技术特色突出的实力型修复企业。在未来几年,国家应该在政策的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帮助国内有潜力的修复企业扩大规模、强化实力,并通过他们加快实现技术的工程转化。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