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站务休闲 \ 闲聊茶吧 \ 文化沉淀:砸在“规划”中

文化沉淀:砸在“规划”中

发布于:2006-02-23 10:24:23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作者:晏南山


  在当今中国,建设与保护就重要性来比较是失衡的,资金往往流向建设,而文物与文化的保护分到的多是捉襟见肘的残羹剩饭,一大批早已被公认为价值很高的文物迟迟得不到修缮,最终或自然死亡或随着轰轰烈烈的危改一并倒塌。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建设带给人民的利益着实是丰富且最有现实意义的,你很难让住在大杂院的居民不向往现代化生活,反而去关注老宅的文物价值。但我们的核心问题是:当前文物破坏的愈演愈烈已经触犯社会正义,而已非危改不足、力度太小、城市建设缓慢的问题了。现在那些大肆破坏文物的人,是在用一些危言耸听的言论来掩盖真正耸人听闻的反面事实。“建设性”的破坏对文物保护已带来严重的后果。

  “历史文化名城”,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厚重称谓,现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棵会落下铜板来的老树。中国只要稍有点年头的城市,都争着抢这个称号。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个称号很少能约束城市规划中疯狂拆迁文物的行为,许多“历史文化名城”都在狠命摇晃这棵老树,什么时候嫌它枝丫别扭,就什么时候刀锯相向。所以,只怕这个美名,更多的是经济的利益,跟文化是没什么关系的,就算把老城推平了,也还是可以挂个名的———起码,本市“历史上”是一座文化名城,即便现在不是了。

  狡辩主义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泛滥,就是灾难。一次去四川成都,到十陵,看地图上有一处药王庙,好半天才找到位置(庙址在当地小学内),没庙,原来庙在两年前被拆光了,修了新学校,只剩几个柱基,虽不精美,但也明显是古物。我们当然不反对修新校舍、发展教育,但不用干什么事都跟文物过不去吧,管理人员说,资金不够,庙已成危房,会砸到学生,因为安全原因所以才拆了。这就是狡辩,没钱保护一处文物,却有钱修高大洋气得和周边环境都不配的办公楼。


  • lululee1024
    lululee1024 沙发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民间对文物的收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国“藏富于民”的传统理念历久弥深,不可小觑。有时候,文物藏于民间,或许才能真正得到保护。前些年,有一个日本老人收藏了大量北京的门墩,还办了展览,在令人惊叹北京门墩之精美的同时,更有一种莫名的惭愧和恐惧。日本友人尚且能想到保护我们的文物,我们的一些地方却对摧毁它们毫不在意,怎不叫人惭愧?恐惧的是,如果没有人去收集这些看似不起眼,其实蕴含着巨大文物、艺术价值的东西,那么这些宝贝会面临什么结果呢?估计会湮灭于垃圾堆中,消失于世了。依此类推,每天中国无数的城市不知道在上演多少文物扫荡战,不知多少文物不明不白地就随着推土机的烟尘化作一股青烟了。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怎么形成的呢?是靠慢慢地累积和沉淀。一栋老宅,一座古镇,一棵古树,如果从功利的价值观考量,它们可能就是一些破旧的老古董,是发展的障碍。但从文化沉淀的视野看出去,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却厚重丰润。文化的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但对文化的破坏却可以在一眨眼之间。一个长官意志,一个不负责任的规划,都可让文物古迹在瞬间消失。谁人会痛心疾首,领导?专家学者?民众?痛心又有何用?照此发展下去,中国文物(特别是文物建筑)所承载的文化沉淀终将不复存在,中国的“文艺复兴”将被釜底抽薪。改变这种惨况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文物保护必须“过”,而不可“不及”。文物的保护同经济建设一样,都需要长远考量,一旦拆完就完了。现在的沾沾自喜,肯定换来后人的谴责和痛惜。给文物古迹和民族的文化留一点生存空间吧,不要把千年的文化沉淀全砸在几十年不负责任的“规划”中。让她们永存,就是让我们永继。

    2006-02-23 10:24:23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闲聊茶吧

返回版块

114.54 万条内容 · 19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山水城市——21世纪中国的人居环境

作者:鲍世行   1 山水城市的构想  20世纪进入90年代,正值世纪之交,人们都在回眸即将逝去的世纪走过的历程,展望和迎接新的世纪,总结经验和教训,探索今后城市化发展的道路和城市发展的模式。  在中华大地掀起的这场关于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讨论中,有各种观点,而其中钱学森院士提出的“山水城市”是最强音。  关于“山水城市”的构想,最早是在1990年7月31日钱学森教授给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的信中提出来的。他说:“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造‘山水城市’的概念。”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