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李国英主任在2006年全河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李国英主任在2006年全河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发布于:2006-02-21 08:56:21 来自: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复制转发]
落实科学发展观 践行治水新思路
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道路上阔步前进
——在2006年全河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李国英
(2006年1月10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十五”时期黄河治理与管理工作,研究部署“十一五”时期和2006年的工作任务。
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十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国家对黄河治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水利部治水新思路,对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重大战略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确立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确保了黄河防洪安全,实现了黄河连年不断流,建立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反应机制,防洪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水土流失治理迈出新的步伐,治河科技含量与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依法治河深入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河各条战线的工作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确立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新理念
“十五”时期,中央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水利部党组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国家继续加大对黄河的投资力度,对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这一要求,我们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黄河是一条极为复杂难治的河流,随着流域人口持续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洪水威胁、水土流失等重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黄河又爆发了严重的水资源危机。1990年至1999年黄河下游年年断流,断流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极大地影响了两岸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下游河道“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发展迅速,主河槽萎缩加剧,过洪能力急剧下降。加之排入黄河的废污水量剧增,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进入“十五”之后,黄河来水持续偏枯,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黄河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严重制约了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黄河安危,事关全局。严酷的现实迫使我们必须对黄河的未来进行深刻的思考。我们以中央科学发展观和水利部治水新思路为指导,在总结长期治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以此为中心构建了“1493”治河体系。
这一新的治河体系,从化解黄河生存危机出发,以实现人与河流和谐相处为目标,将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要求不适应作为分析和解决黄河问题的突破口,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支撑,为今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确立了方向和目标。
(二)确保防汛安全,成功开展了黄河调水调沙
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黄河防洪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五”时期,黄河虽然没有发生流域性大洪水,但局部地区暴雨洪水时有发生。2003年发生近20年以来历时最长、洪量最大的秋汛;2003~2004年度凌汛期封河长度达到1545公里,为建国以来最长;2001年、2004年汛期,东平湖水库多次超过警戒水位;2005年渭河、伊洛河再次发生秋汛。面对复杂的防汛形势,我们按照国家防总实现“两个转变”的工作方针,充分利用现有的防洪减灾体系,科学调度,实施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陆浑水库、故县水库“四库联合调度运用方式”,大大减轻了下游防洪压力。各级认真落实防汛责任制,紧张有序,竭尽全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改变下游河槽急剧萎缩、行洪输沙能力锐减的不利形势,我委从2002年开始连续三年进行了调水调沙试验,并于2005年正式转入生产运用。调水调沙试验分别采用基于小浪底水库单库运行、不同来源区水沙过程对接、干流多库联合调度加人工扰动等不同类型,进行周密部署,科学调度,认真实施,取得了成功。3亿多吨泥沙被送入大海,下游河道主河槽得到全面冲刷,槽底高程平均下降1米,最小过流能力从实施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3500立方米每秒。
黄河调水调沙,是新时期黄河治理的一项重大实践,也是一代代黄河人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实践证明,通过完善水沙调控体系,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可以有效遏制黄河河道持续恶化的趋势,使河道形态最终得以良性维持。
(三)优化配置,科学调度,强化了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2001年至2005年,黄河平均天然径流量约428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偏少三成,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干流主要断面多次跌破预警流量。面对严峻的局面,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强化管理,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科学调度。认真落实水量调度责任制,实行订单供水,启动《旱情紧急情况下黄河水量调度预案》,高起点推进水量调度现代化建设。严格控制新增取水规模,不断深化流域取水许可管理。同时,制定《黄河水权转换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在宁蒙两区开展了水权转换试点工作。在我委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和流域省区的大力配合下,及时化解了一次次断流危机,保证了沿黄地区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最大限度满足了工农业生产用水,实现了黄河连年不断流。
根据国务院部署,在水利部统一组织下,我们四次成功实施了引黄济津应急调水,总计从黄河引水32.95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天津市的用水紧张局面。同时,还实施了引黄入卫、引黄济青等远距离调水。
针对黑河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我委根据国家授权,对黑河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调度。在水利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委加强协商协调,精心制定切实可行的调度方案,准确测报,科学调度,强化监督,连续四年9次调水进入干涸十年之久的东居延海,2004年东居延海形成1958年以来最大水面,2005年首次实现了东居延海全年不干涸。几年来,共向下游地区分水52.86亿立方米,进入额济纳绿洲地区水量26.31亿立方米,下游19条支流总长约1105公里的河道得到浸润,沿河两岸约30万亩濒临枯死的胡杨、柽柳得到抢救性保护,下游濒危的生态系统得到逐步恢复。
“十五”时期,我委突出加强了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制定了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对全流域水域进行水功能区划和纳污能力核定,对黄河干流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依法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积极推进入河污染物总量限制与排放控制。同时,加强水量水质的统一监测和分析评价,建立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及时应对了甘肃兰州河段、内蒙古包头河段等10余起重大水污染事件。
(四)加强黄河防洪基础设施建设,下游标准化堤防一期工程全面完成
“十五”时期,国家加大了对黄河治理的投入,我们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实施了以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为重点的防洪基本建设工程。
下游标准化堤防是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于一体的重要防洪工程,一期工程定在黄河南岸,包括堤身帮宽、放淤固堤、险工加高改建、修筑堤顶道路、建设防浪林和生态防护林等项目。面对战线长、工期紧、迁占赔偿任务重的重重困难,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目标责任制。各级建设管理部门加大建设管理力度,确保工程质量。各施工单位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千方百计加快施工进度,2005年汛前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一期标准化堤防建设共完成工程长度287.16公里,土方1.26亿立方米,石方69.18万立方米,迁安人口2.34万。
这五年,国家对黄河治理共投资125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7倍,按不变价格,相当于1950年至2000年五十年投资的总和。五年来,共加高黄河下游堤防566公里,加固堤防381公里,硬化堤顶道路560公里,新(续)建河道整治工程1380道坝垛,总计完成土方5亿立方米,石方500万立方米。黄河防洪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五)多举措处理黄河粗泥沙,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五”时期,我委提出了构筑三道防线、多举措处理黄河粗泥沙的工作思路。在老一代科学家和治黄工作者对黄河粗泥沙来源区研究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1.88万平方公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集中资金,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淤地坝作为“亮点工程”,实现了由分散治理向突出重点、集中规模治理的转变,骨干坝与中小型淤地坝按小流域进行科学配套,形成沟道拦沙工程体系,促进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据初步统计,五年来,包括国家基建投资、国债项目和世行贷款项目,共建成淤地坝1.25万座,其中骨干坝1600多座,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
在小北干流滩区,实施了以“淤粗排细”为目的的放淤试验,为今后大规模实施放淤提供了科学依据。
上述两项措施,加上利用小浪底水库等干流骨干水库“拦粗泄细”,三道防线,相互作用,构成多举措控制黄河粗泥沙的立体防御系统。

全部回复(6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hnslkc
    hnslkc 沙发
    靠,李是我师兄呀,好崇拜他
    2006-02-24 18:00:24

    回复 举报
    赞同0
  • ynan_jiang
    ynan_jiang 板凳
    我要打印出来看啊!


    大家发表看法啊!
    2006-02-21 08:59:21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返回版块

4.59 万条内容 · 21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黄河“十一五”蓝图绘就 来自黄河网络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的开局之年,这5年同时也是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黄河上将会发生哪些事?治黄的预期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这些都是各界关注的问题。记者从1月11日闭幕的全河工作会议上获悉,黄委已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并号召全河职工,面对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中各种复杂的问题和矛盾,必须理清思路,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全面做好“十一五”时期各项重点治黄工作。  黄委明确了“十一五”时期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七大主要发展目标。①初步建成黄河下游防洪减淤体系,基本完成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塑造并稳定中水河槽,过流能力达到4000立方米每秒以上,基本控制游荡性河道河势,确保防御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堤防不决口。②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体制,积极支持流域及相关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范行业间水权转换,进一步优化黄河水资源配置,使汛期输沙用水和非汛期河道基流基本得到保障,确保黄河不断流。③本着“先粗后细”的原则,集中治理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加强监测与监督,有效控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力争“十一五”末进入黄河的泥沙在现有水平上再减少2亿吨。④加强水质监测体系建设,建立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排污入河许可等水资源保护制度,提升对污染物输移扩散的预测预报水平与能力,进一步完善建立应对突发性水污染的快速反应机制,千方百计遏制黄河水质恶化的趋势。⑤完善“三条黄河”科学决策场。着重对“原型黄河”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分析,“数字黄河”数学模拟系统建设、“模型黄河”实体模拟技术研制。借助“三条黄河”互动机制,力求在游荡性河床演变、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以及河口演变规律研究等方面获得新的突破。⑥营造一种尊重人才、尊重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建立一种让一切有志于黄河治理事业的人们愿意干事业、顺利干事业并且能够干成事业的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搭设舞台,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治黄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本领的治黄队伍。⑦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不断改善职工生活和生产条件。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