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0-11-04 11:34:04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短命建筑”根儿在决策者不“心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不久前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而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
近几年,短命建筑屡受公众质疑,但类似现象依然没有终结的迹象。仅今年以来,就有两起短命建筑现象让人心痛:2010年2月,南昌的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2010年5月,位于北京建国门黄金地段、建成刚20年的地标凯莱大酒店宣布将停业拆除。对这些短命建筑,公众大呼可惜,可却看不到决策者有丝毫“心痛”。以至于中国成为消耗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钢材、生产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的国家。
一方面是我国正在日益重视建设“节约型社会”,一方面却是建筑方面的巨额浪费;一方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却是严重缺少科学发展理念的短命建筑;一方面是对单纯追求GDP的不断纠偏,另一方面却是政绩工程层出不穷……在公众及相关专家一再因为心痛而为此呼吁之时,一些地方决策者却满不在乎,根子何在?固然与“一届领导一套规划”、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及某些建筑的质量不过关有关,但更重要的,却是决策者没有为此付出任何代价,不仅如此,他们却还能从中获得GDP及形象工程上的好看,当巨大甚至是依旧光鲜的建筑被炸为建筑垃圾时,当公众纷纷为这种浪费心痛之时,地方主要领导们却没有丝毫的“心痛”之感。
短命建筑频现,是因为它能换来某些官员的“长寿政绩”。炸掉短命建筑的政府和官员不仅不吃亏,还在土地转让中获得了巨额利益。因此,如果要减少非正常的短命建筑,在不断提高规划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严格建筑质量监控的同时,更应该从决策者们“不心痛”的问题入手。
首先是让城市的每一起重大规划都要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先过百姓意见关,尤其是让百姓决策是否是“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其次是官员政绩考核要加入绿色GDP指标;再次一旦新建的重大工程被认为是形象工程,或者是没有达到相关法规所规定的相关建筑的最低“寿命”,就必须让决策者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哪怕是这些决策者已经高升或退休,依然要追责。只有这样,才能杜绝类似现象的发展,才能够建设节约型社会,才能够真正实现科学发展的理念。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