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施工技术 \ 新政新规 \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

发布于:2010-11-02 18:14:02 来自:施工技术/新政新规 [复制转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
Regulation for hydrology computation of
water resource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SL278一2002



主编单位: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施行日期:2002年12月1日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2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关于批准发布《水利水电工程
水文计算规范》的通知

水国科〔2002〕407号


部直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
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
经审查,批准《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为水利行业标准,并予发布。标准编号为sL278一2002,代替原SDJZ14一83。
本标准自2002年12月1日起实施。
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00二年九月十九日


前 言

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修订计划和SL01一97 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任主编单位,对SDJ214一83《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进行了修订。修订的《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吸收了近年来工程水文计算的新经验和较成熟的科研成果,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的主要内容,分为总则,基本资料,径流,泥沙,水位和水位流量关系,气象要素、水面蒸发、水温和冰情,水文测报系统共7章22节134条和5个附录。本规范与原规范比较,适用阶段由初步设计阶段扩充到可行性研究阶段,适用范围由山丘区扩大到兼顾平原区和沿海地区;强调了水文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计算成果的合理性分析;补充了径流、推移质泥沙的计算方法,枯水径流、冰雪融水补给地区及岩溶地区径流、水温、冰情分析计算的规定;增加了地下水的分析计算,江河水位、潮水位分析计算,主要气象要素的统计分析和运行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等内容,
本规范的1.0.4、1.0.5、1.0.6、1.0.7、1.0.8、2,2.1、3.5.1、5.3.1、5.3.7条为强制性条文,用黑体字表示,其余为推荐性条文。
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本规范主编单位: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本规范参编单位:水利部东北勘测设计研究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金蓉玲 郭海晋 杨玉荣 熊明
张有芷 余开金 徐高洪 陈剑池
荣风聪 箱鸣 杨永德
黎书性 王铁锋 杨听
孙双元






1 总 则

1.0.1为适应水利水电工程设计需要,统一水文计算的技术要求,保证成果质量,制定本规范。
1. 0.2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的水文计算。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阶段、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及江河流域规划的水文计算,可参照执行。
1.0.3水文计算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分析计算下列全部或部分内容:
1、基本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复核;
2、径流分析计算;
3、设计洪水计算;
4、泥沙分析计算;
5、水位分析计算和水位流量关系拟定;
6、气象要素、水面蒸发、水质、水温和冰情分析计算;
7、水文测报系统设计;
8、其他水文要素分析计算。
1.0.4水文计算应深人调查研究,搜集、整理、复核基本资料和有关信息,并分析水文特性及人类活动对水文要素的影响。
1.0.5水文计算必须重视基本资料。工程地址和邻近河段缺乏实测水文资料时,应根据设计要求,及早设立水文测站或增加测验项目。
1.0.6水的资料系列应具有可靠性、一致性和代表性。
1.0.7水文计算方法应科学、实用,对计算成果应进行多方面分析,检查论证其合理性。
1.0.8水文资料短缺地区的水文计算,应采用多种方法,对计算

1



成果应综合分析,合理选定。
1.0.9进行水文计算,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基本资料
2.1基本资料搜集整理
2.1.1根据工程设计需要,应搜集整理工程所在流域、地区、河段的下列基本资料:
1、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植被、气候等自然地理资料;
2、流域的面积、形状、水系,河流的长度、比降,工程所在河段的河道形态和纵、横断面等特征资料;
3、降水、蒸发、气温、湿度、风向、风速、日照时数、地温、雾、雷电、霜期、冰期、积雪深度、冻土深度等气象资料;
4、水文站网分布,设计依据站和主要参证站实测的水位、潮水位、流量、水温、冰情及洪、枯水调查考证等资料;
5、设计依据站和主要参证站的悬移质含沙量、输沙率、颗粒级配、矿物组成,推移质输沙量、颗粒级配等泥沙资料,设计断面或河段床沙的组成、级配及泥石流、滑坡、塌岸等资料,
6、流域已建和在建的蓄、引、提水工程,堤防、分洪、蓄滞洪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及决口、溃坝等资料;
7、流域及邻近地区的水文分析计算和研究成果。
2.1.2对搜集的基本资料、分析计算和研究成果,应查明其来源、精度、计算方法和存在问题,并进行系统整理。
2.2基本资料复核评价
2.2.1水文计算依据的流域特征和水文测验、整编、调查资料,应进行检查。对重要资料,应进行重点复核。对有明显错误或存在系统偏差的资料,应予改正,并建档备查。对采用资料的可靠性,应作出评价。
2.2.2流域面积等重要特征资料,应查明量算所依据地形图的比

3




例尺和测绘时间,必要时应进行复核。
2.2.3水位、潮水位资料,应查明高程系统、水尺零点、水尺位置的变动情况,并重点复核观测精度较差、断面冲淤变化较大和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资料。可采用上下游水位相关、水位过程对照以及本站水位过程的连续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复核,必要时应进行现场调查。
2.2.4流量资料应着重复核测验精度较差的资料。主要检查浮标系数、水面流速系数、借用断面、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等的合理性。可采用历年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比较、流量与水位过程线对照、上下游水量平衡分析等方法进行检查,必要时应进行对比测验。
2.2.5水库径流还原资料,应着重从库水位、库容曲线、各种建筑物过水能力曲线等方面检查其合理性。其他蓄、引、提水工程,堤防、分洪、蓄滞洪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及决口、溃坝等资料,应着重从资料来源、水量平衡等方面检查其合理性。
2.2.6泥沙资料应着重复核多沙年份和测验精度较差的资料。悬移质泥沙资料可采用本站水沙关系分析、上下游含沙量或输沙率过程线对照、颗粒级配曲线比较等方法进行检查。推移质泥沙资料可从测验方法和采样器效率系数等进行检查。
2.2.7气象资料应着重查明降水、蒸发的观测场址,仪器类型,观测方法及时段,检查资料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4


3 径 流
3.1径流分析计算的基本要求
3.1.1径流分析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
1、径流特性分析;
2、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分析及径流还原;
3、径流资料播补延长;
4、径流系列代表性分析;
5、年、期径流及其时程分配的分析计算;
6、计算成果的合理性检查。
3.1.2径流分析计算应采用天然径流系列,也可采用径流形成条件基本一致的实测径流系列。

3.2径流还原计算

3.2.1人类活动使径流量及其过程发生明显变化时,应进行径流还原计算。
3.2.2还原水量应包括工农业及生活耗水量、蓄水工程的蓄变量、分洪溃口水量、跨流域引水量及水土保持措施影响水量等项目,应对径流量及其过程影响显著的项目进行还原。
3.2.3径流还原计算可采用分项调查法,分项调查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也可采用降雨径流模式法、蒸发差值法等方法。集水面积较大时,可根据人类活动影响的地区差异分区调查计算。3.2.4还原计算应逐年、逐月(旬)进行。逐年还原所需资料不足时,可按人类活动措施的不同发展时期采用丰、平、枯水典型年进行还原估算。逐月(旬)还原所需资料不足时,可分主要用水期和非主要用水期进行还原估算。
3.2.5对还原计算成果,应从单项指标和分项还原水量,上下游、干支流水量平衡及降雨径流关系等方面,检查其合理性。


5


3.3径流资料播补延长

3.3.1设计依据站实测径流系列不足30年,或虽有30年但系列代表性不足时,应进行插补延长。插补延长年数应根据参证站资料条件、插补延长精度和设计依据站系列代表性要求确定。
3.3.2径流系列的插补延长,根据资料条件可采用下列方法:
1、本站水位资料系列较长,且有一定长度流量资料时,可通过本站的水位流量关系插补延长;
2、上下游或邻近相似流域参证站资料系列较长,且与设计依据站有一定长度同步系列时,可通过水位或径流相关关系插补延长;
3、设计依据站径流资料系列较短,而流域内有较长系列雨量资料时,可通过降雨径流关系插补延长。
3.3.3采用相关关系插补延长时,其成因概念应明确。相关点据散乱时,可增加参变量改善相关关系;个别点据明显偏离时,应分析原因。相关线外延的幅度不宜超过实测变幅的50%。
3.3.4对插补延长的径流资料,应从上下游水量平衡、径流模数等方面进行分析,检查其合理性。

3.4径流系列代表性分析

3.4.1径流系列应通过分析系列中丰、平、枯水年和连续丰、枯水段的组成及径流的变化规律,评价其代表性。
3.4.2设计依据站径流系列代表性分析,根据资料条件可采用下列方法:
l、径流系列较长时,可采用滑动平均、累积平均、差积曲线等方法,分析评价该系列或代表段系列的代表性;
2、径流系列较短,而上下游或邻近地区参证站径流系列较长时,可分析参证站相应短系列的代表性,评价设计依据站径流系列的代表性;
3、径流系列较短,而设计流域或邻近地区雨量站降水系列较

6


长时,可分析雨量站相应短系列的代表性,评价设计依据站径流系列的代表性。
3.4.3设计依据站径流系列代表性不足而又难以延长系列时,可参照参证站长、短系列的统计参数或通过地区综合,对设计依据站的径流计算成果进行调整或加以说明。

3.5径流分析计算


3.5.1径流频率计算依据的资料系列应在30年以上。径流的统计时段可根据设计要求选用年、期等。
3.5.2在,项连序径流系列中,按大小次序排列的第m项的经验频率户。按式(3 .5.2)数学期望公式计算:
当实测或调查的特枯水年,经考证确定其重现期后,可仍采用数学期望公式计算经验频率pM。
3.5.3径流频率曲线的线型,应采用皮尔逊皿型。经分析论证,也可采用其他线型。
3.5.4径流频率曲线的统计参数,采用均值、变差系数C,和偏态系数C。表示。统计参数可用矩法等方法初估,用适线法调整确定。适线时,应在拟合点群趋势的基础上,侧重考虑平、枯水年的点据。
3.5.5当工程地址与设计依据站的集水面积相差不超过15%,且区间降水、下垫面条件与设计依据站以上流域相似时,可按面积比推算工程地址的径流量。若两者集水面积相差超过15%,或虽不足15%,但区间降水、下垫面条件与设计依据站以上流域差异较大时,应考虑区间与设计依据站以上流域降水、下垫面条件的差异,推算工程地址的径流量。
3.5.6根据资料条件和设计要求,可采用长系列或选用代表段、代表年的径流资料作为设计的依据。代表段的径流系列中应包括丰、平、枯水年,且其年径流的均值、变差系数应与长系列接近。

7


代表年应选择测验精度较高的年份,其年、期的径流量应与设计频率的径流量接近。
3.5.7径流资料短缺时,工程地址径流量可根据设计流域降水资料,采用设计流域或邻近相似流域的降雨径流关系估算,也可采用经主管部门审批的最新水文图集或水文比拟、地区综合等方法估算。设计年径流的年内分配,可参照邻近相似流域的资料,采用水文比拟、地区综合等方法分析确定。
3.5.8根据设计要求,可采用随机模拟法模拟径流系列。
3.5.9流的分析计算成果,应与上下游、干支流和邻近流域的计算成果比较,分析检查其合理性。

3.6枯水径流分析计算

3.6.1枯水径流应根据设计要求,分析计算其最小流量、最小日平均流量、时段径流量及其过程线等。
3.6.2枯水径流分析计算,应调查历史枯水水位、流量及其出现与持续时间,河道变化、千涸断流情况及人类活动对枯水径流的影响等.
3.6.3枯水径流系列的插补延长,可采用水位流量关系、上下游或邻近相似流域参证站与设计依据站的流量相关等方法。
3.6.4人类活动使工程地址枯水径流发生明显变化时,应进行枯水径流的还原。可采用分项调查、退水曲线、长短时段或上下游枯水径流量相关等方法进行还原计算。
3.6.5特枯径流的重现期应根据调查资料,结合历史文献、文物,设计流域和邻近流域长系列枯水径流、降水等资料,综合分析确定。
3.6.6枯水径流的分析计算,应结合枯水径流特性,按本规范3.5的规定执行。枯水径流系列中出现零值时,可采用包含零值项的频率计算方法计算。
3.6.7枯水径流的分析计算成果,应与上下游、干支流及邻近流域的计算成果比较,分析检查其合理性口

8



3.7冰雪融水补给地区径流分析计算

3.7.1设计流域冰川租盖率大于5%或受冰雪融水影响的设计依据站,其水位、流量夏季有明显日周期变化时,应根据冰雪融水补给特性进行径流分析计算。
3.7.2冰雪融水补给地区径流分析计算,应搜集设计流域冰川面积和储量,季节性积雪,冰川区降水,冰川站和邻近地区探空站气温,冰川湖容积,冰坝溃决及冰川考察研究成果等资料。
3.7.3冰雪融水补给地区径流还原计算,除应符合本规范3.2的规定外,尚应着重调查人工融冰化雪和冰川湖溃决等情况。有条件时应进行还原计算,还原计算困难时,应加以说明。
3.7.4冰雪融水补给地区径流资料短缺时,应进行插补延长。采用上下游径流插补延长时,应分析设计依据站与区间径流补给条件的差异。采用邻近流域的径流资料插补延长时,应分析设计依据站与参证站径流成因的相似性。当径流与气温关系较好时,可用气温与径流相关,或降水、气温等与径流相关进行插补延长。
3.7.5冰雪融水补给地区径流系列代表性分析,可根据设计依据站或气候一致区内邻近流域的长系列径流资料,按本规范3.4的规定分析评价。冰雪融水比重较大且无长系列径流资料时,也可采用与径流关系密切的气温资料等分析评价。
3.7.6冰雪融水补给地区径流分析计算,可按本规范3.5的规定执行。频率曲线线型,除采用皮尔逊Ⅲ型外,经分析论证也可采用适合冰雪融水补给地区的线型。
3.7.7工程地址设计径流量推算,除按本规范3.5.5的规定执行外,尚应考虑设计依据站与区间径流补给条件的差异。
3.7.8冰雪融水补给地区径流计算成果,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水文、气象图集等资料,分析冰雪融水补给地区的水文规律,根据冰雪融水补给条件,通过上下游及邻近流域成果比较,分析检查其合理性。

9


3.8岩溶地区径流分析计算

3.8.1岩溶地区设计依据站与邻近非岩溶地区水文站的年径流系数相差20%以上,且径流年内分配有明显差异,经调查设计依据站以上流域地下分水线与地面分水线的控制面积相差20%以上时,应根据岩溶地区的径流特性进行径流分析计算。
3.8.2岩溶地区径流的分析计算,应调查搜集设计依据站以上地下分水线及其控制面积,漏斗、溶洞、泉水出露及伏流、暗河的水文特征等资料。
3.8.3岩溶地区的径流还原计算,除按本规范3.2的规定执行外,对于水库尚应采用包括地下库容在内的库容曲线。
3.8.4采用上下游参证站径流插补延长设计依据站径流,或根据设计依据站径流推算工程地址径流时,应考虑区间岩溶对径流的影响。
3.8.5采用上下游或邻近流域参证站的径流年内分配推求设计依据站的年内分配时,应分析溶洞、暗河等的调蓄作用对径流年内分配的影响。
3.8.6岩溶地区径流计算成果,可通过上下游、邻近流域参数比较,降雨径流关系对比分析及径流参数等值线图查算等,检查其合理性。对比分析时,应将非闭合流域计算成果换算成闭合流域相应成果。

3.9地下水分析计算

3.9.1地下水资源量应根据设计要求,分析计算补给量、排泄量和可开采量。
3.9.2地下水资源量分析计算,应搜集含水层特征、水文地质参数、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和地下水动态观测等资料。
3.9.3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时,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地下水类型和矿化度等进行分级、分区。
3.9.4水文地质参数应根据地下水动态观测和室内外试验资料

1O



分析确定。资料短缺时,可移用岩性、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邻近地区参数,并分析其合理性,也可参照本规范附录B取值。
3.9.5地下水资源量应以现状条件为基础,按水文地质单元分区、分年计算。资料不足时,可仅计算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
3.9.6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可只计算排泄量。平原、盆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应以计算补给量为主。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地区,应利用排泄量法结合地下水动态资料,进行补给量与排泄量的平衡分析。
3.9.7潜水与承压水的可开采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l、潜水可开采量应在地下水区域性评价基础上确定;
2、承压水可开采量应在满足开采量和水位变化不得超过规定要求、不影响已建水源地的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问题等条件下确定。
































11


4泥沙

4.1悬移质泥沙分析计算

4.1.1悬移质泥沙分析计算,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和资料条件可包括下列内容:
1、多年平均含沙量、多年平均年输沙量及其年内分配;
2、丰、平、枯不同典型年的年平均含沙量,年输沙量及其年内分配;
3、实测最大断面平均含沙量及其出现时间,最大、最小年输沙量及其出现年份;
4、多年平均和多年汛期平均颗粒级配,平均粒径、中数粒径、最大粒径及矿物组成;
5、泥沙地区分布。
4.1.2人类活动对工程地址的输沙量影响显著时,应进行资料一致性改正。改正方法可采用输沙率法、地形法和分项调查法等。4.1.3设计依据站具有20年以上、且有一定代表性悬移质泥沙资料时,可统计泥沙特征值。
4.1.4设计依据站实测悬移质泥沙资料系列不足20年、或虽有20年但代表性不足时,可用下列方法进行插补延长:
1、流量资料系列较长时,可采用流量与悬移质输沙率的关系插补延长;
2、上下游或邻近流域参证站有较长悬移质泥沙资料时,可建立设计依据站与参证站悬移质输沙量的相关关系,并考虑区间或邻近流域产输沙特性的差异插补延长。
4.1.5悬移质泥沙系列的代表性分析,可根据资料条件采用下列方法:
1、悬移质泥沙系列较长时,可按本规范3.4.2之1的规定评价长系列或代表段系列的代表性;

12



2、悬移质泥沙系列较短、而径流系列较长且水沙关系较好时,可分析径流相应短系列的代表性,评价泥沙系列的代表性;
3、悬移质泥沙系列较短、而上下游或邻近相似流域参证站有较长悬移质泥沙系列时,可分析参证站相应短系列的代表性,评价设计依据站泥沙系列的代表性。
4.1.6无实测悬移质泥沙资料时,可用下列方法估算多年平均输沙量:
1、进行短期悬移质泥沙测验,可按本规范4.1.4的规定插补延长泥沙系列后进行估算;
2、上下游或降水、产沙条件相似的邻近流域有径流、泥沙资料时,可采用类比法估算;
3、采用经主管部门审批的输沙模数图估算;4采用遥感分析法估算。
4.1.7悬移质输沙量计算成果,可通过上下游抄量平衡和降水、产沙条件相似的邻近流域输沙量的对比分析,检查其合理性。

4.2推移质泥沙分析计算

4.2.1设计依据站具有较长系列的推移质泥沙实测资料时,可统计下列特征值:
1、 多年平均和不同典型年推移质年输沙量及其年内分配;
2、 颗粒级配及平均粒径、中数粒径和最大粒径。
4.2.2上游有较大的蓄水工程时,可只计算蓄水工程至工程地址区间的推移质输沙量。
4.2.3推移质泥沙实测资料短缺时,根据设计要求和资料条件,可采用下列方法估算多年平均推移质输沙量:
1、推移质泥沙实测系列较短、而流量系列较长时,可建立流量或断面平均流速与推移质输沙率的关系估算;
2、无推移质泥沙实测资料时,可进行短期推移质测验,按本规范4.2.3之1的规定估算;
3、利用上下游或邻近流域已建水库的泥沙淤积量和颗粒级

13



配估算入库推移质输沙量,并考虑地区产沙和推移因素的差异,估算设计依据站推移质输沙量;
4、采用水槽试验方法估算;
5、沙质河床设计依据站有悬移质输沙量及级配资料,且与有实测推移质资料参证站的水深、流速、床沙质级配组成相近时,可用参证站推移质与悬移质中床沙质输沙率的比例关系,估算设计依据站推移质输沙量;
6、采用经验公式估算,应查明公式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选用两种以上公式,并合理选用其成果。
4.2.4推移质输沙量计算成果,应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比较,检查其合理性。




































14


5水位和水位流量关系

5.1江河水位分析计算

5.1.1设计断面的设计水位根据资料条件,可采用下列方法:
1、根据设计流量,通过水位流量关系推求;
2、设计断面所在河段河势较为稳定,河道冲淤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水位影响较小,且有30年以上水位资料时,可采用水位频率计算法推求。
5.1.2实测水位系列不足30年时,可用下列方法插补延长:
l、上下游测站有较长水位系列、且与设计依据站水位关系较好,可采用水位相关插补延长;
2、采用设计断面所在河段调查、实测的水面线插补延长。
5.1.3水位经验频率,应按本规范式(3.5.2)计算。
5.1.4水位频率曲线线型,可采用皮尔逊l型。经分析论证,也可采用其他线型。设计重现期与水位观测年限相近或小于水位观测年限时,可采用经验频率曲线。
5.1.5水位频率计算,可采用实测水位减断流水位或历年河底最低点高程后的数值进行,再加上减去的数值推求设计水位。
5.1.6设计水位计算成果,应根据河段特性,结合上下游站计算成果,检查其合理性。

5.2潮水位分析计算

5.2.1潮水位应根据设计要求,分析计算设计高、低潮水位,设计潮水位过程线。
5.2.2设计依据站有30年以上潮水位资料系列时,可直接进行潮水位分析计算。
5.2.3潮水位频率曲线线型可采用皮尔逊班型。经分析论证,也可采用其他线型。

15



5.2.4潮水位的经验频率计算和统计参数确定,应按SL44一93《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3.2.1、3.2.2、3.2.4的规定执行。
5.2.5设计依据站实测潮水位系列有5年以上、但不足30年时,其设计潮水位可用邻近地区有30年以上资料,且与设计依据站有同步系列的潮位站作为参证站,采用极值同步差比法推求。参证站的气象条件、受河川径流影响、潮汐特性及受增减水影响等应与设计依据站相似。
5.2.6设计潮水位过程线可采用典型的或平均偏于不利的潮水位过程。
5.2.7挡潮闸(坝)设计潮水位的确定,应分析计算建闸(坝)后形成反射波对天然高潮位塑高和低潮位落低的影响。
5.2.8设计潮水位计算成果应通过多种途径综合分析,检查其合理性。

5.3水位流且关系拟定

5.3.1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应拟定设计断面工程修建前天然河道的水位流量关系。水位高程系统应与工程设计采用的高程系统一致。
5.3.2设计断面实测水位、流量资料较充分时,可根据实测资料拟定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设计断面有实测水位资料、上下游有可供移用的流量资料时,可根据实测水位和移用流量拟定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5.3.3上下游有可供移用的流量资料,设计断面无实测水位资料时,应设站观测水位。设计断面有实测水位资料、上下游无可供移用的流量资料时,应在设计断面所在河段施测流量。
5.3.4设计断面所在河段无实测水文资料时,应进行水文调查和临时测流,用多种方法综合拟定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5.3.5非单一性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应分析其成因,提出反映不同影响因素的下列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16



1、受洪水涨落影响的河段,可拟定稳定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也可分别拟定涨水及落水部分的外包线或平均线;
2、受下游变动回水影响的河段,可拟定以下游顶托水位(流量)为参数的一簇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3、断面冲淤变化较大的河段,可拟定现状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也可根据设计要求,预估某设计年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5.3.6设计断面位于河湾、分汉等河段时,应分析横比降或分流的影响,可分别拟定左、右岸或各河汉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5.3.7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高水外延,应利用实测大断面、洪水调查等资料,根据断面形态、河段水力特性,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拟定。低水延长,应以断流水位控制。
5.3.8拟定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应从依据资料、河段控制条件、拟定方法等方面,检查其合理性。






























17


6气象要素、水面蒸发、水温和冰情

6.1主要气象要素统计分析

6.1.1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概述流域主要气候特性,统计工程地址的主要气象要素特征值。
6.1.2流域气候特性,可利用流域内气象观测资料和有关分析、研究成果,概述流域的气候背景和降水、气温、水面蒸发等要素的时空分布。
6.1.3工程地址气象要素特征值,应采用工程地址邻近且有代表性台站的观测资料统计。气象要素特征值可包括以下内容:
1、多年平均年、月降水量及各等级降水量出现日数,累年时段最大降水量及出现时间;
2、多年平均年、月平均气温、地温、湿度和气温累年年、月极值及其出现时间;
3、多年平均年、月水面蒸发量;
4、多年平均年、月平均风速,年、月最多风向及其频率,累年年、月最大风速及其出现时间,多年平均年、月大风日数;
5、多年平均年、月霜、雪、雾、雷暴等天气现象出现日数及霜、雪、雷暴的初、终期;
6、工程需要的其他气象要素特征值。
6.1.4气象要素特征值的统计系列不宜少于30年。系列较短时,宜插补延长。

6.2水面蒸发分析计算

6.2.1水库、湖泊平均年、月水面蒸发量,应采用10年以上、观测精度较高且有一定代表性的水面蒸发观测资料计算。
6.2.2利用水面蒸发观测资料计算水库、湖泊蒸发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8



1、2m²以上蒸发池观测资料,可直接用于计算水面蒸发量。水库、湖泊与蒸发池所在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有较大差异时,应通过有关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对成果加以修正。
2、E一601型蒸发器和口径为20cm、80cm蒸发器观测资料,应折算至20m2蒸发池蒸发量后,再用于计算水面蒸发量。E一601型蒸发器水面蒸发折算系数可参照本规范附录C取值。
3、漂浮蒸发器观测资料也可用于计算水面蒸发量。但应查明浮筏结构、安装方式、观测方法,分析暴雨溅水、风浪等影响。6.2.3水面蒸发观测资料短缺时,可采用经主管部门审批的水面蒸发量等值线图或地区水面蒸发经验公式估算水面蒸发量。

6.3水温分析计算

6.3.1水温分析计算应包括天然河道水温特征值统计和建库后水库水温分布分析。
6.3.2天然河道水温应统计多年平均年、月平均值,年、月平均值的最大、最小值,实测最大、最小值和出现时间,以及工程设计要求的其他特征值。
6.3.3设计依据站具有10年以上水温观测系列时,可直接统计有关特征值。水温观测系列不足10年时,可插补延长。
6.3.4水库水温分析计算应包括水库水温分布类型判别和库表水温、库底水温、水库垂向水温分布的估算等。
6.3.5水库水温分布和各项特征值,可采用自然地理条件、水库特性相似的已建水库的水温观测资料,进行类比分析确定,或按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估算。

6.4冰情分析计算

6.4.1对有冰情的工程地址及有关河段,应统计冰情特征值,分析冰情特性和工程施工期、运行期可能出现的冰情问题。
6.4.2河流冰情特征值可包括下列内容:
1、初冰、流冰花、封冻、开河、流冰和终冰的日期;

19



2、最大冰厚、冰花厚及其发生日期;
3、流冰花的疏密度、流冰花总量和最大冰花流量;
4、流冰的疏密度、流冰总量和最大冰流量、最大流冰块的尺寸和冰速;
5、不同开河形式的出现几率;
6、冰塞、冰坝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
6.4.3设计依据站冰情观测系列在10年以上时,可直接统计冰情特征值;不足10年或虽有10年但仍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进行冰情调查。
6.4.4设计断面所在河段无冰情资料时,可采用下列方法估算冰情特征值:
1、工程地址与邻近参证站水力条件、日照和其他热力条件相似时,可移用参证站的统计资料。水力和热力条件差异较大时,应结合调查和对比观测资料进行修正。
2、地区经验公式估算,应对公式中的系数进行分析论证,有关经验公式见本规范附录E。
3、 采用经主管部门审批的冰情特征值图表查算。
4、 采用热平衡方法估算。
6.4.5工程冰情分析计算可包括下列内容:
l、设计来水、来冰过程;
2、导流或排冰建筑物的排冰能力和设计来水、来冰条件下设计断面的塑水高度;
3、水库冰厚及水库末端形成冰塞、冰坝的可能性及其塑水高度;
4、输水渠道沿程冰情变化及其对输水能力的影响;
5、抽水蓄能电站上下库结冰特性及对库容的影响,冰盖的形成和破碎对抽水、放水的影响;
6 水库下游或输水渠道零温断面位置及不封冻距离;
7 工程需要的其他冰情分析内容。
6.4.6工程冰情可采用下列途径分析计算:

2O



1、有实测资料时,可根据水力学、热力学原理分析计算;
2、缺乏实测资料时,可参照邻近地区工程兴建前后冰情变化规律及其分析研究成果进行类比估算。
6.4.7冰情分析计算成果,应从计算方法、地区综合分析等方面进行合理性检查。对重要工程的冰情,应通过模型试验验证成果的合理性。















































21

7水文测报系统
7.1施工期水文测报规划

7.1.1施工期水文测报规划应根据施工对水文预报的要求编制。7.1.2施工期水文测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初步拟定水文预报项目和方案;
2、规划水情站网;
3、初步拟定通信方式;
4、编制投资概(估)算。
7.1.3施工期水文预报项目和方案,应根据工程施工对水文预报的要求及流域暴雨洪水、产汇流、冰情等特性拟定。
7.1.4施工期水情站网规划时,应利用现有的水情站。现有的水情站或其观测项目不能满足水文预报的要求时,应提出增加的测报项目或增建的水情站点的数量及位置。
7.1.5通信方式应根据施工水文预报要求、现有通信设施状况、所在地区地形、运行维护条件等结合通信方式的特点拟定。重要报汛站应有应急措施。
7.1.6人工测报难以满足工程施工要求时,可结合运行期的要求建立施工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7.2运行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7.2.1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可根据工程任务和运行调度的要求进行设计。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应实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7.2.2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设计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拟定水文预报方案;
2、拟定遥测站网规划方案;
3、确定系统功能和主要技术要求;
4、初步确定通信组网方案和数据处理系统;




22



5 编制投资概算。
7.2.3水文预报方案应根据工程运行要求和流域水文特性分析拟定。
7.2.4遥测站网规划应满足水文预报和运行调度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水情站网。现有水情站网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增设遥测站。
7.2.5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应具有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水文预报及调度作业等基本功能,并确定系统规模,规定数据采集分辨力、通信频段和信道带宽、系统响应速度、可靠性等技术指标。
7.6通信方式应根据系统设计要求、所在地区地形、运行维护条件等,结合通信方式特点分析确定,可采用超短波、卫星、短波等,也可采用混合方式。
7.2.7数据处理系统应具有数据接收、处理、存贮、查询、计算、编制水情图表和成果输出等功能。





























23




















本规范用词和用语说明

为了便于执行本规范,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本规范用语说明如下:
在规范条文中引用本规范中的其他条文时,采用“符合本规范x.x.x的规定”等典型用语。
在规范条文中引用本规范中的其他公式时,采用“按本规范式(×.×.×)计算”等典型用语。
相关规范应采用“……,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典型用语。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

SL278一2002

条 文 说 明






















2002北京





1 总 则

1.0.1 SDJ214一83《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试行)对指导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起到了重要作用。原《规范》发布至今已近20年,这期间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水文计算也有了新的进展,积累了一些新经验。为指导今后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工作,有必要对原《规范》进行修订。
1.0.2本规范适用范围是根据DL5oZO一93《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和DLSO21一93《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对水文计算的内容和深度要求制定的。可行性研究阶段,水文计算的主要参数和成果应确定;初步设计阶段,是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补充和深化,是对水文计算成果进行复核。
项目建议书阶段水文计算的要求比可行性研究阶段稍低;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基本资料往往比较欠缺,不易达到规范的全部要求,在执行本规范时,可适当降低要求。
江河流域规划与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要求的水文计算内容和深度不尽一致,根据规划要求,对本规范所规定的内容可适当取舍、深度可适当降低。
1.0.3水利水电工程所在地点的自然地理、水文气象条件不同,每项工程设计要求也有差异,本条包括我国不同条件、不同类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水文计算内容,并非每项工程都需求全,应根据具体工程的设计要求,酌情取舍。
1、基本资料搜集、整理和复核,是水文计算的基础和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水文计算报告要有阐述,有些工程还应编写基本资料复核专题报告。
2、径流分析计算,比原规范增加了枯水径流及地下水分析计算内容。分析计算方法增加了随机模拟法。

39



3、设计洪水计算是水文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要求按已发布的SL44一93《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执行。
4、泥沙分析计算,比原规范增加了泥沙资料还原、系列代表性分析的内容和特征值计算方法。
5、水位分析计算和水位流量关系拟定,比原规范增加了江河水位和潮水位分析计算内容。
6、气象要素、水面蒸发、水质、水温和冰情分析计算,比原规范增加了主要气象要素的统计分析。水质特征分析、评价的技术要求按已发布的SL/T238一1999《水资源评价导则》和SL63一94《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等标准执行。
7、水文测报系统设计,比原规范增加了运行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设计内容。
1.0.4目前我国已建大、中、小型水库共有84000多座,引水、分滞洪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众多,存在河道串流和江湖泥沙冲淤等现象,并偶有发生溃口、垮坝情况,应分析上述各项对水文要素的影响。
1.0.5水文计算成果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基本资料情况及其可靠程度,故必须予以重视。实测水文资料是水文计算的主要依据,应尽量搜集,尤其是近期资料,反映现状的水文规律,对水文计算更为重要。当设计断面及邻近河段缺乏水文资料时,为使成果合理,应根据工程及水文计算要求,尽早设立水文站(水位站)或增加测验项目,分析或检验水文计算成果。
1.0.6资料系列的可靠性、一致性和代表性,是水文计算对基本资料的共同要求。
资料系列的可靠性是水文计算成果精度的重要保证,在进行水文计算时应复核所用资料,以保证资料正确可靠;资料一致性,是指产生各年水文资料的流域和河道的产流、汇流条件在观测和调查期内无根本变化,如上游修建了水库或发生堤防溃决、河流改道等事件,明显影响资料的一致性时,需将资料换算到统一基础上,使其具有一致性;资料系列的代表性,是指现有资料系列

4O



的统计特性能否很好反映总体的统计特性,应对资料系列的代表性作出评价。
1.0.7水文要素在各历时之间或在上下游及邻近地区有一定变化规律,据此综合分析、多方检查,论证计算参数和采用成果的合理性。
1.0.8资料短缺地区的水文计算,常采用间接方法。如径流量可由降雨径流法、地区综合法、等值线图法等方法推求。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不同,影响因素复杂,均具有一定的误差。因此,应采用多种方法计算,经综合比较后,合理选用成果。
1.0.9本规范涉及的有关标准主要有:GBJ138一9。《水位观测标准》、GB50l79一93《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50159一92((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SL43一92《河流推移质泥沙及床沙测验规程》、SL247一1999《水文资料整编规范》、SL/T238一1999、SL61一94《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和DL/T5o51一1996《水利水电工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规定》等。



























4
2 基本资料
2.1基本资料搜集整理

2.1.1基本资料是水文计算的基础。本条所列基本资料,是指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分析与计算所需的主要资料,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和水文计算方法,有针对性地搜集有关资料。
设计依据站是指位于工程地址或其上下游为工程水文计算提供水文数据的水文站。
2.2基本资料复核评价

2.2.1流域特征和水文测验、整编、调查等资料是水文计算的依据。对有明显错误或存在系统偏差的资料,要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分析研究,必要时需到现场调查,以取得改正依据。
2.2.2流域面积(集水面积)、河长、比降等是最基本的流域特征资料,尤其是工程地址和设计依据站的集水面积对水文计算成果有较大影响。当不同时期的数值相差较大时,要重新量算。
2.2.3高程系统、水尺零点和水尺位置的变动情况,易产生水位资料的差错,应重点复核。
2.2.4我国的流量测验,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一般采用浮标法,以后虽多采用流速仪法,但在大水时期由于设备等原因,有些测站还是采用浮标法测流,采用的浮标系数多为假定或根据中低水位分析的浮标系数外延确定。利用借用断面或外延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推流,均可能影响流量的精度。因此,在复核流量资料时,应着重对浮标系数、水面流速系数、借用断面和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合理性进行检查。
2.2.5水库水位的代表性和观测时段、库容曲线历次变化、各建筑物过水能力曲线的变动等对水库还原精度影响较大,应重点从

42



这些方面进行复核。
2.2.7降水、蒸发中的不合理资料或特异值,一般与观测场地、仅器类型、观测时段等有关,可从这些方面检查。


















































43



3 径 流

3.1径流分析计算的基本要求

3.1.1径流分析计算一般包括条文所列各项内容,但并不是所有的工程都要完成全部内容,而是可以根据设计要求有所取舍。对径流特性要着重分析径流补给来源、补给方式及其年内、年际变化规律。径流系列代表性分析要在系列还原的基础上进行。
3.1.2径流统计分析要求径流系列具有随机特性,而这种特性只有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河流处于天然状态下的水文资料才能满足要求。因此,径流计算应采用夭然径流系列。当径流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或影响因素较稳定、径流形成条件基本一致时,径流计算也可采用实测系列。

3.2径流还原计算

3.2.1随着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水土保持措施的逐步实施以及分洪、溃口等情况发生,使径流及其过程发生明显变化,改变了径流系列的一致性,应对受影响的部分还原到天然状况。
3.2.2一般情况下,工农业用水中农业灌溉是还原计算的主要项目,应详细计算,工业用水量可通过工矿企业的产量、产值及单产耗水量调查分析而得。蓄水工程的蓄变量可按水位和容积曲线推求。跨流域引出水量为直接还原水量,跨流域引入水量只计算其回归水量。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的影响可根据资料条件分析计算。
3.2.3分项调查法是以水量平衡为基础。当社会调查资料比较充分,各项人类活动措施和指标比较落实,可获得较满意的结果。一般根据各项措施对径流的影响程度采用逐项还原或对其中的主要影响项目进行还原。
降雨径流模式法适用于人类活动措施难以调查或调查资料不

44



全时,直接推求天然径流量。首先建立未受人类活动等影响的降雨径流模式,再采用受人类活动等对径流有显著影响期间的降水资料,推求天然径流量。
蒸发差值法适用于时段较长情况下的还原计算。还原时可略去流域蓄水量变化,还原量为人类活动前后流域蒸发的变化量。使用时要注意流域平均雨量计算的可靠性、蒸发资料的代表性和蒸发公式的地区适用性。
3.2.5对还原水量和还原后的天然径流量成果,要进行合理性检查。采用分项调查法进行还原计算时,要着重检查和分析各项人类活动措施数量和单项指标的准确性;经还原计算后的上下游、干支流长时段径流量,要基本符合水量平衡原则。可通过点绘还原前后上下游年、月径流相关图,根据降雨分布和下垫面条件检查还原前后相关关系的合理性。也可通过还原前后的径流深点绘降雨径流关系,通常还原后的相关点据较还原前的相关点据集中,相关系数提高,且符合地区降雨径流关系的一般规律。

3.3径流资料插补延长

3.3.1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的发展,大多数流域、水系在20世纪50、60年代相继设立了水文站,至今已有30年以上实测流量资料。即使设计依据站实测系列不足30年,大多数可通过插补延长达到30年以上系列的要求。因此,本条规定径流系列长度应超过30年,若不足30年或虽有30年但经分析系列代表性不足时,则应插补延长。在插补延长精度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延长系列长度。
3.3.2径流系列的插补延长,一般根据资料条件采用不同的方法:
1、本站水位资料系列较长,且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稳定时,采用水位流量关系插补径流系列一般精度较高。结冰河流冰期水位流量关系与畅流期差异较大时,可采用改正系蛟法定线推流。
2、上下游或邻近相似流域的参证站资料系列较长,与设计依

45



据站有一定的同步观测系列、相关关系较好、且上下游区间面积较小或邻近流域测站与设计依据站集水面积相近时,可用参证站资料插补延长设计依据站系列。进行相关插补延长时,既可采用水位相关,也可采用径流相关。
3、降雨径流关系较好,可用降雨插补径流,该法较适合于我国南方湿润地区。对于干旱地区,降水径流关系较差,难以利用降雨径流关系来插补径流系列。
3.3.3进行相关插补是有条件的,除要求参证站与设计依据站相关关系成因概念明确、产汇流条件基本一致外,还应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当相关点据较为散乱时,应分析其原因,可通过增加参变量的方法改善相关关系。相关关系较好时,外延的幅度可以稍大些,反之就要小些。
利用上下游水位相关插补时要慎重。
3.3.4相关插补的径流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应对其进行合理性分析。用水量平衡、径流模数等进行合理性检查时,需结合流域水文气象和下垫面条件综合分析。

3.4径流系列代表性分析

3.4.1径流计算要求系列能反映径流多年变化的统计特性,较好地代表总体分布。系列代表性分析包括设计依据站长系列、代表段系列对其总体的代表性分析。由于总体是未知的,一般来说,系列越长,样本包含总体的各种可能组合信息越多,其代表性越好,抽样误差越小。
3.4.2径流系列的代表性分析,可根据资料条件采用不同的方法:
1、设计依据站径流系列较长时,其代表性可通过滑动平均,均值、变差系数的累积均值曲线等分析,了解均值、变差系数趋于稳定的系列长度,同时为代表段的选取提供依据。也可通过对系列的差积曲线曼化、时间序列分析等,了解该系列或代表段系列是否包含一个或几个完整的周期,是否处于径流的偏大或偏小

46


时期,以及丰、平、枯和连续丰、枯水径流组成等,评价该系列或代表段系列的代表性。
2、设计依据站径流系列较短时,可在邻近地区选取与设计依据站水文气象和下垫面条件相似、有长系列径流资料的参证站,分析参证站与设计依据站的径流丰、枯变化规律,计算参证站长系列与设计依据站同步短系列的均值和变差系数。如果两者大致接近,即认为设计依据站径流系列具有代表性。
3、用降水资料进行代表性分析时,首先分析降水与径流的同步性、降水和径流的相关程度。关系密切时,可比较降水量长、短系列的均值和变差系数,如果两者接近,说明降水的短系列具有代表性,从而认为与短系列降水资料同步的设计依据站径流系列也具有代表性。
3.4.3通过分析检查,发现系列偏丰或偏枯时,可参照参证站长、短系列的比例关系,修正径流计算成果。当难以修正时,应对计算成果加以说明。

3.5径流分析计算

3.5.1我国现有水文站观测系列多数超过30年,即使观测系列不足30年,也可通过插补延长达到要求。统计时段根据工程设计的要求确定。对水电工程,年水量和枯水期水量决定着发电效益,采用年或枯水期作为统计时段;而灌溉工程则要求灌溉期或灌溉期各月作为统计时段等。
3 .5.2~3.5.4洪水频率计算中的经验频率公式、频率曲线线型及参数估计方法,在SL44一93中均有详细说明,其基本原则适用于径流频率计算。惟在适线时,在拟合点群趋势的基础上,洪水频率曲线侧重考虑大洪水点据,而径流频率曲线一般侧重考虑平、枯水年的点据。
3.5.5推算工程地址设计径流量时,当工程地址和设计依据站集水面积超过15%,或区间降水、下垫面条件差异较大时,不能简单地按面积比推算工程地址的径流量,需考虑降水和径流系数等

47


的差别进行改正。
3.5.6对干年或多年调节的水利水电工程,一般需要长系列年、月径流或代表段系列年、月径流资料。对于无调节或日调节水利水电工程,一般需要代表段或代表年的日径流资料。
代表年一般从测验精度较高的丰、平、枯典型年中选取,代表年、期的年径流量应缩放至与设计频率的径流量一致。
3.5.7本条主要适用于中小型工程。采用径流参数等值线图估算设计径流量时,应注意图集的适用范围。采用水文比拟、地区综合等方法时,需注意邻近流域与设计流域间水文气象和下垫面条件的差异。
3.5.8采用水文随机模型模拟径流序列的方法,在国内外水库调节计算中应用日益增多。
设汁水库调节性能强或与流域内水工程系统联合运行时,调节计算需要模拟长系列径流过程。当流域内具有系列较长、代表性或同步性较好的径流系列时,可采用单站或多站径流随机模型模拟径流序列。
常用的随机模型有平稳自回归模型和解集模型等。
3.5.9径流的分析计算成果可通过上下游、干支流及邻近流域的径流量对比分析,按水量平衡原则、水文要素地区变化规律等检查其合理性。

3.6枯水径流分析计算

3.6.1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满足供水、灌溉、航运、发电、环保等需要,需进行枯水径流分析计算。计算内容和统计时段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和设计流域径流特性确定。
3.6.2历史枯水资料一般较为短缺,枯水调查与考证是增加系列代表性的有效手段。枯水调查中,要查明最枯水位、最小流量、河道干涸断流的发生原因和出现、持续时间,了解自然事件和人类活动对枯水的影响。历史枯水调查流量可根据河段附近水文资料

48



情况,采用相应的计算方法推求。若设计断面冲淤变化较大时,需进行冲淤变化修正。
3.6.3采用设计依据站水位流量关系插补延长枯水径流时,要求设计依据站测流断面冲淤变化较小,历年水位流量关系较为稳定。采用与邻近流域参证站枯水相关时,应具有一定的同步观测资料,自然地理条件、降雨径流年内变化、干早成因、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等应相似。
3.6.5特枯径流应与上下游、干支流、邻近流域的特枯径流进行比较,并结合流域雨情、旱情及灾情进行分析,检查其合理性。特枯径流的重现期除依据枯水调查资料及历史文献、枯水石刻、题刻考证外,还可参照本流域、邻近流域长系列资料分析确定。
3.6.6枯水径流系列出现零值项时,其频率计算方法主要有直接计算法、间接计算法、经验法:
直接计算法,可不管系列零值项,按正常频率计算方法计算。若点据呈负偏分布,可用已有的皮尔逊Ⅲ型负偏离均系数表计算设计值,也可用皮尔逊班型正偏离均系数变换计算。
间接计算法又称比例法,先将非零值项系列进行频率计算,再按非零值项的系列长度占全系列长度之比缩减频率。
经验法,按枯水径流点据进行经验配线。
干旱地区也可采用Ⅲ型乘法分布等方法进行频率计算。
3.6.7枯水径流较年径流更易受人类活动、局部地区自然事件的影响。如灌溉、跨流域引水、水库调节、城市化及土地利用的改变等均会影响枯水径流量。因此,需根据上下游、干支流及邻近流域的相关成果,分析枯水径流成果的合理性。

3.7冰雪融水补给地区径流分析计算

3.7.1冰雪融水补给地区径流由冰雪融水和降水径流混合组成。冰川对径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冰雪融水径流占较大比重时,径流受气温变化影响有明显的日周期变化,其成因和特性与降雨补给的河流有较大的差异。在分析计算冰雪融水补给地区的径流时,

49




根据资料条件采用相应的方法。
3.7.2有关冰川资料可参考《中国冰川目录》。
3.7.3人工融冰化雪水量的还原计算,需了解人工融冰化雪的时间、次数、部位和范围,有实测流量资料时,可通过分割径流过程计算;冰川湖演决洪水量及其过程的还原计算,缺乏实测流量资料时,可通过调查估算。
3.7.4冰雪融水补给地区径流取决于降水量的多少和冰雪消融期气温的高低。径流成因的相似性,主要是指气温、降水、冰川覆盖率、径流组成等条件基本相似。
冰雪融水补给比重较大的河流,因上下游的自然条件相差较大,产流模数变化较大,采用上下游径流插补时,应重点分析设计依据站与区间径流补给条件的差异。一般冰雪融水补给地区气温与径流的关系密切,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时段,可建立以气温为参数的降水径流相关关系;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时段,可建立以降水量为参数的气温与径流相关关系。也可按径流成因分区分别建立各要素与径流的关系,插补各分区径流后叠加。
3.7.5缺乏长系列径流资料时,冰雪融水补给地区径流系列代表性,可选用与冰雪融水补给径流关系密切的气温、消融期高空气温零度层的平均高度或汛期高空某一代表层的温度距平指标等间接分析评价。消融期高空气温零度层的平均高度,可选择设计流域或邻近地区有较长系列的探空站资料。
3.7.8冰雪融水补给地区径流由冰川融水、积雪融水和降水径流组成。对计算成果的合理性,应尽可能搜集相似地区的分析计算、研究成果以及水文、气象图集等资料,结合影响径流组成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进行上下游径流统计参数分析时,应注意上下游地区的千湿差异,上下游年径流统计参数的沿程变化,及年际间冰雪融水径流、降雨径流的组成和变化等。与邻近流域比较时,对冰川融水的影响,应注意设计流域和邻近流域冰川覆盖率、冰川物质平衡水平、冰川融水径流占总径流的比重、冰川消融集中时间和消融强度等方面的差异;对积雪融水的影响,应注意了解设

5O
5]


计流域与邻近流域季节性积雪的积累和消融状况,积雪高程分布和消融面积的季节变化特征等方面的差别。

3.8岩溶地区径流分析计算

3.8.1岩溶地区一般暗河、溶洞等地下水系比较发育,地表分
水线和地下分水线不吻合,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交换,与闭合流域相比,径流系数和径流年内分配差异明显。因此,岩溶地区的水文分析计算,需考虑这些因素对径流的影响。
3.8.3岩溶地区的径流还原计算,当水库的地下水库与地表水库连通、且对径流的影响较大时,需考虑地下水库库容曲线,地下水库库容曲线可按水库水量平衡原理进行计算;当溶洞、暗河等有地形资料时,可通过地形法进行估算。
3.8.4采用上下游参证站径流进行岩溶地区径流播补延长或根据设计依据站径流推求工程地址径流时,需考虑岩溶地区地表与地下分水线常不吻合,流域间水量交换复杂,伏流、暗河发育等导致区间补给或漏失量的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3.8.5岩溶地下水运动分管道流(南方居多)和渗透流(北方居多)两种类型。前者地表和地下水转换频繁,储水空间调蓄能力较差;后者径流过程滞后降雨过程的时间较长,调蓄能力较强,年内分配较前者均匀。岩溶地区径流与非岩溶地区径流相比较,具有相对稳定,年内分配相对均匀的特点。因此,在利用上下游及邻近流域参证站推求设计依据站径流年内分配时,需考虑两者径流类型和溶洞、暗河的调蓄能力的差异,特别是对枯季径流的影响。流域内溶洞、暗河的调蓄能力可通过调查、测量等方法确定。

3.8.6非闭合流域径流参数换算为闭合流域相应参数的计算公式见式(1)和式(2)



3.9地下水分析计算

3.9.1本规范地下水资源量分析计算的对象为与大气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联系的潜水(含微承压水),当工程需要时,也可包括承压水。分析计算内容为补给量、排泄量和可开采量,可根据设计要求选定。
3.9.2地下水资源量分析计算所需搜集的资料中,含水层特征包括地质构造、包气带及开采含水层岩性组成、厚度和空间位置等;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是指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等。
3.9.3在地下水资源量计算中,首先按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出平原区和山丘区,称一级计算区。再根据次级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及地下水类型,将山丘区划分为基岩山丘区、岩溶山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将平原区划分为山前倾斜平原区、一般平原区、滨海平原区、黄土台源区、内陆闭合盆地平原区、山间盆地平原区、山间河谷平原区和沙漠区,称二级计算区。最后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将二级计算区划分为若干水文地质单元。以上分区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简化或合并。
3.9.4主要水文地质参数包括给水度、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渠系渗漏补给系数、灌溉入渗补给系数、渗透系数等,其定义如下:
给水度产,是含水层给水和蓄水能力的一个指标,在数值上等于饱和岩土层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的水的体积与岩土层体积的比值。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a,是降水入渗补给的地下水量与其相应
52



水文地质参数是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最主要的基础资料。确定参数的方法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利用观测的地下水位长系列资料统计分析参数;另一类是通过室内外试验和实验(如给水度的筒测和坑测、潜水蒸发系数的地中渗透仪实验、渗透系数的现场抽水试验等)取得参数。
附录B列出的主要水文地质参数值,取自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国水资源评价》一书,这些参数值是20世纪80年代进行全国水资源评价时的分析成果,可供计算地下水量时使用。
3.9.5现状条件是指当前地表水、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在计算地下水资源量时,先按水文地质单元分区,分别计算各区的地下水资源量,然后将其进行汇总,求得总的地下水资源量。在进行分年计算地下水资源量时,只有搞清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关系,才能合理地计算地下水资源量,所以地下水计算应与地表水计算统一考虑,并宜采用同步系列。如果资料不足以分年计算时,也

53




可只计算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
3.9.6山丘区排泄量计算,在我国南、北方地区计算内容可以不同。南方可仅计算河川基流量,其他各项的数量与基流比较都甚小,可以忽略。北方地区的山丘区,除应计算河川基流量,还应计算山前泉水流出量、山前侧渗流出量、河床潜流量和地下水开采量的净消耗量。平原区的地下水补给量包括降水入渗、山前侧渗补给量,河道、水库(湖泊、塘坝)、渠系渗漏补给量,越流补给量,人工回灌、井灌回归量等。抄漠区还包括凝结水补给量。平原、盆地区的地下水排泄量,包括潜水蒸发量、河道排泄量、侧向流出量、越流排泄量和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在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地区通过补给量与排泄量的平衡分析,分析现状条件下地下水开发利用对地下水本身的影响,其目的是了解水文地质参数、补给量、排泄量的变化,通过补排平衡分析,阐明不平衡情况,作出概略预测,从而为地下水的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9.7地下水可开采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不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及其他不良后果条件下,可供开采的地下水量。
























54



4 泥 沙

4.1悬移质泥沙分析计算

4.1.1目前我国的水文测站并非都进行泥沙测验,有些测站测验项目也不全。相对降水、水位、流量,泥沙系列较短、精度较差。本条所列内容一般难以全部计算,可根据资料条件和不同工程、不同设计阶段要求,确定计算内容。一般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均要求提供多年平均含沙量、多年平均年输沙量;泥沙对水轮机磨损严重的水利水电工程,需分析其矿物组成。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泥沙颗粒分析方法有所改变,因此在进行颗分特征值统计时,应对80年代以前的资料加以订正。
4.1.2泥沙资料一致性改正是将资料改正到同一基础。将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资料还原到天然状态,一般称还原改正;也可将早期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资料修改到现状条件下,一般称为还现改正。输沙率法是通过建立流量与输沙率相关关系,用流量推算相应输沙量;地形法是根据人类活动或溃口等自然事件前后水库、湖泊或河道容积冲淤变化,进行改正;分项调查法是对各种人类活动、水土保持措施等进行分项调查改正。其成果应结合流域水沙变化规律进行合理性分析。
4.1.3、4.1.4我国有泥沙观测的水文站,其系列大多超过20年,有的站系列虽不足20年,但可播补延长达到20年,因此,统计系列长度定为2。年。若设计依据站虽有20年但缺少丰沙年或少沙年时,需擂补延长系列以改善系列代表性。
4.1.5对无实测悬移质泥沙资料地区,用遥感分析法估算多年平均输沙量,有的单位已积累了一定经验,故将此法列人本规范。斗1.7鉴于我国泥沙测验现状及产沙、输沙影响因素复杂,泥沙年际变化远大于径流,尤其是资料短缺地区,不同方法估算的泥沙特征值差别较大,因此,成果合理性分析尤为重要。

55


4.2推移质泥沙分析计算

4.2.1我国推移质泥沙测验开展较晚,资料系列较短,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计算系列长度,但不宜少于10年,以减少误差。
4.2.2工程地址上游建有较大的蓄水工程时,其上游的推移质基本上被拦截,所以只需计算蓄水工程至工程地址区间的推移质输沙量。
4.2.3鉴于我国实测推移质资料短缺,测验的手段和方法尚不完善,当工程设计需要时,可根据资料条件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估算推移质输沙量。
1、2利用流量资料估算推移质输沙量,精度相对较高。
3、利用水库泥沙淤积资料,估算粗砂(1.0~2.0mm)、砾石和卵石推移量,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的实践证明具有一定精度。
4、采用水槽试验方法估算推移质输沙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与成都勘测设计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5、采用此方法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推移质必须是沙质推移质。
第二,设计依据站与参证站的水深、流速和床沙级配相近。
第三,悬沙中的床沙质输沙率与沙质推移质输沙率之比,不是指悬移质输沙率(包含冲泻质)与推移质输沙率的关系。因为冲泻质往往占悬移质的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且与推移质相关关系不甚密切。床沙质与冲泻质分界粒径的确定可参照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泥沙手册》。
设计依据站有悬移质输沙量而无级配资料,邻近相似流域有较长系列悬移质、推移质输沙量同步资料或有水库淤积资料分析推悬比时,也可借用邻近相似流域的推悬比,近似估算设计依据站推移质输沙量。
6、用经验公式估算成果精度较差,其公式可参照华东水利学院主编、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水工设计手册》和《泥

56



沙手册》。为提高估算成果精度,可在设计流域进行野外调查,在设计断面所在河段选点坑测,以便确定合适的估算参数。
4.2.4由于推移质测验资料少,误差较大,计算方法也不够成熟,所以计算推移质输沙量,应采用几种方法综合分析,合理选用。计算成果应结合降水、产输沙因素,与上下游、干支流、邻近流域的计算成果进行比较,检查其合理性。
















































57


5水位和水位流量关系

5.1江河水位分析计算

5.1.1设计断面是指坝址、厂址、取水口等断面。
设计断面的设计水位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设计流量,根据设计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推求;二是直接采用水位进行频率计算。
1、设计流量计算应按SL44一93的规定执行。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选取应考虑工程的实际情况,若河段较为稳定,可选用多年综合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否则,需选择符合设计要求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2、水位影响因素复杂,比降、河段断面形态、河道上人工控制工程的运行方式、回水顶托、冲淤变化、河道疏竣等均会对水位产生影响。上述因素对设计断面水位影响较小或影响较稳定时,可直接采用水位资料推求设计水位。
对于结冰河流的设计水位,应对畅流期和冰期分别进行分析计算,取用较安全的成果。
5.1.2采用水位相关插补延长资料时,水位相关线的精度十分重要。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往往设计断面观测的水位级较低,而上下游参证站水位观测系列较长、水位级较高,用水位相关外延时应慎重,外延幅度不能过大。
5.1.4根据目前搜集到的各种类型测站的水位资料,分析其水位频率分布曲线线型,一般皮尔逊班型分布曲线对水位拟合较好。采用皮尔逊l型分布曲线不能很好地拟合水位系列时,经分析论证,也可选用其他线型。频率曲线推求设计水位时,外延要慎重。
5.1.5水位数值与基面高程有关,若数值较大,不宜直接采用水位进行频率计算。河底高程接近基面零点高程时,可直接采用水位进行频率计算。

58


5.1.6设计水位计算成果,可从实测或调查的水面线、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及不同方法的计算成果等方面分析比较,检查其合理性。

5.2潮水位分析计算

5.2.2潮水位系列的选取应根据设计要求,按年最大(年最小)值法选取高、低潮水位。对历史上出现的特高、特低潮水位,应注意特高潮水位时有无漫溢,特低潮水位时河水与外海有无隔断。

5.2.3根据我国滨海或感潮河段37个站潮水位资料分析,皮尔逊皿型能较好地拟合大多数较长潮水位系列。
5.2.5本条是参照JTJ213一98《海港水文规范》附录C编写的。采用极值同步差比法,应按式(4)计算:
5.2.6设计潮水位过程的选择,即潮型设计,包括设计高低潮水位相应的高高潮水位(或设计高高潮水位相应的高低潮水位)推求、涨落潮历时统计和潮水位过程线绘制等。
设计高低潮水位相应的高高潮水位(或设计高高潮水位相应的高低潮水位)的确定:从历年汛期实测潮水位资料中选取与设计高低潮水位值相近的若干次潮水位过程,求出相应的高高潮水位。采用相应的高高潮水位的平均值或采用其中对设计偏于不利的一次高高潮水位作为与设计高低潮水位相应的高高潮水位(设计高高潮水位相应的高低潮水位的确定,方法同上)。
涨潮历时、落潮历时统计:从实测潮水位资料中找出与设计频率高低潮水位(或高高潮水位)相接近的若干次潮水位过程,统计每次潮水位过程的涨潮历时和落潮历时,取其平均值或对设计

59


偏于不利的涨潮历时和落潮历时。
潮水位过程设计:可根据上述分析拟定的设计高低潮水位(或高高潮水位)和相应的高高潮水位(或高低潮水位)及涨潮历时、落潮历时,在历年汛期实测潮水位过程中选取与上述特征相近的潮型,按设计值控制修匀得设计潮水位过程。
5.2.7挡潮闸关闭使涨潮阻于闸前,潮流动能变为势能,产生潮水位塑高现象;落潮时,闸上无水流动能下传,闸下潮水的部分势能变为动能使水流出,产生潮水位落低现象。因此,在挡潮间设计时,需考虑建闸引起的潮水位塑高和落低。座高和落低数值,可根据类似工程的实际观测资料和数模计算确定,有条件时还可进行物理模型验证。
5.2.8设计高、低潮水位计算成果,可通过本站与地理位置、地形条件相似地区的实测或调查特高(低)潮水位、计算成果等方面分析比较,检查其合理性。

5.3水位流t关系拟定

5.3.1设计断面天然河道的水位流量关系是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依据。我国各地水位观测和洪、枯水调查采用的高程系统较多,同一水准点基面平差前后的数值也有差异,水文站、水位站多采用冻结基面和假定基面。拟定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时,要查明水位高程的基面系统、平差情况及其换算关系,如与工程设计采用的基面不一致,要予以转换。
5.3.3水位观测和流量测验应符合GBJ138一90《水位观测标准》、GB50179一93《河流流量测验规范》的规定。
5.3.4设计断面所在河段无实测水文资料时,可利用水文调查资料,在设计断面所在河段施测大断面、调查测量不同水位级的水面比降、临时观测水位、施测流量等,用多种方法推算水位流量关系,相互检验,合理确定。
5.3.5非单一性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应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分清主、次,选用合适的方法分别进行改正。

6O



l、受洪水涨落而产生附加比降影响的绳套曲线,可通过校正因素、抵偿河长等方法对其进行改正,或依据洪水峰、谷点据拟定其稳定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也可根据洪水涨落率的变化范围及设计应用条件,分别拟定涨水、落水的外包线或平均线。
2、受下游水库、湖泊、干支流汇入等变动回水顶托影响的河段,拟定以下游顶托水位或流量为参数的一簇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时.要分析其间距、疏密程度是否合理。当实测资料不足时,可采用水力学方法拟定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簇,但需经实测资料检验。
3、受冲淤变化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可从水位面积关系变化、冲赞变化过程、横断面比较等方面分析冲淤变化的类型,拟定现状或某设计年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5.3.7实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范围不能满足工程设计要求而需要高水外延时,可用史蒂文斯法、水位面积与水位流速关系曲线法、水力学法、顺趋势外延等方法。低水延长时,断流水位可用图解法、试算法推求,也可从河道纵断面图上的河床凸起处的高程确定.低水延长产生的相对误差一般较大,应特别慎重。




























61


6气象要素、水面蒸发、水温和冰情

6.1主要气象要素统计分析

6.1.2概述流域气候特性时.需了解流域及邻近台站的分布和观测情况,注意所选测站的密度、代表性和地形、地貌对气候特性的影响。
6.1.3工程地址气象要素特征值为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常用的气象参数。
多年平均年、月降水量、水面蒸发量是指年、月降水总量、水面蒸发总量的多年平均值。年、月平均气温是指日平均气温的年、月平均值。累年的年、月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从逐日最高、最低气温摘取。
风特征值的统计按矢量计算规则进行。各风向最大风速是指累年定时观测2min平均最大风速及其风向;最大风速及其风向为历年10min平均最大风速及其风向,摘自自记记录,应给出该风速风向出现的年、月、日、时;大风日数是指瞬时风速不小于17m/s或风力不小于8级的日数。
由于工程的类型及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需要的气象要素也有差异。因此,可根据工程要求,统计其他的气象要素特征值,如气温骤降次数、电缆积冰、沙暴、冻土深度等。

6.2水面蒸发分析计算

6.2.1因水面蒸发的年际变化较小,一般年水面蒸发量变差系数c,值在。08~0.15间,用10年以上资料系列计算多年平均年、月蒸发量已有一定的梢度。
6.2.2用水面蒸发观测资料计算水库、湖泊水面蒸发量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途径。我国使用的蒸发器主要有E一601型、2优m口径、80cm口径(20世纪50年代有些站用rrH一3000型)蒸发器,还兴

62



建了一批包括大型蒸发池和水面漂浮蒸发器的蒸发实验站。
1、实验分析表明,20m“以上大型蒸发他观测的蒸发量可代表天然大水体的水面蒸发量。我国大型蒸发池面积大多为20m²,因此,规定可用20m2蒸发池资料直接计算水库年、月水面蒸发量。
2、采用E一601观测资料、20cm和80cm口径的蒸发器观测资料计算水库、湖泊的蒸发量时,需折算为20m²蒸发池的蒸发量后,再进行计算。E一601观测值的折算系数见附录c。折算系数是利用蒸发器观测资料计算蒸发量的重要参数,各蒸发器的折算系数随气候条件有明显的变化,一般秋季高于春季,地区分布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递减。选用折算系数时,应注意蒸发器的型号,折算系数随地理位置和季节变化。
3、漂浮蒸发器受暴雨溅水量和风浪等影响,存在器壁耗水量,计算水库、湖泊水面蒸发量时应予注意。必要时,应对漂浮蒸发器的资料进行处理,消除器壁耗水量后,再用于计算水库、湖泊的蒸发量。
6.2.3水面蒸发观测资料短缺地区,常用已刊布的水面蒸发量等值线图推求水库蒸发量。这些等值线图均系用E一601型蒸发器的观测资料或折算成E一601的数值后绘制的。鉴于受测站密度及地形条件变化等影响,等值线只能粗略反映E一601蒸发值的变化趋势。如果水面面积较小,则只在水库区查其通过的等值线数值即可;如水库面积较大,形状又特殊,则应查水库区有代表性的几点,取其平均值。
采用地区经验公式估算水面蒸发量,我国水文气象工作者结合蒸发实验及气象观测资料,建立了地区经验公式,可用于计算不同气候区水库水面蒸发量口
蒸发实验站资料分析的经验公式:
根据丰满、营盘、桓仁、官厅、三门峡、重庆、东湖、宜兴、太湖、罗桐埠、东溪口、古田、广州等13站确定的公式见式
(5):

63



式中 d—月平均空气饱和差(hPa)。

6.3水温分析计算

6.3.1工程设计中,混凝土坝应力分析计算、空调取水口位置确定等,需了解水库水温的分布。
6.3.4、6.3.5库表水温估算,可参照已建水库的库表水温与气温、库表水温与纬度的关系查得。库底水温与纬度有关,可通过已建水库的库底水温与纬度的关系求得,库底年平均水温沿纬度的分布参见图1,库底各月平均水温与库底年平均水温差异较小,也可由图1查得。水温垂直分布的估算,采用类比法和经验公式法。采用类比法时,选用的参证水库应为靠近本工程、并与之相似的已建水库。附录D中的经验公式(D.2一1一式(D.2一4)是水利部东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根据国内实测资料综合而得,用以计

65



6.4冰情分析计算

6.4.1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的河、湖水体,冬季会出现冰情,并可能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和运行,在工程设计时应进行冰情分析计算。
冰情分析计算包括工程地址及有关河段天然冰情特征值的统计、冰情特性的分析和对未来冰情变化的预测。
6.4.3我国长期进行多项目冰情观测的水文测站不多,有些冰情特征值变化较稳定,10年观测资料已有一定代表性。当系列不足10年,或虽有10年,但设计断面所在河段冰情复杂,观测资料未能观测到有关的冰塞、冰坝和冰情极值等资料时,应进行冰情实地调查。冰情调查内容主要是冰情特征中的极值,不同开河形式的出现几率,冰塞、冰坝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灾害及成因,调查时应注意人类活动对冰情的影响。
6.4.4用上下游或邻近流域参证站资料时,应注意两地水力条件及热力条件的差异。水力条件主要是流速、流量、水深及急滩、弯道、浅滩等;热力条件主要是纬度、河流走向、水温、日照、两岸山体的遮挡程度和泉水等自然因素,以及城镇排污、热电厂热水排放等人类活动影响。我国北方地区有关部门已建立了一些经验公式,但均有一定的地区局限性,使用时,其有关系数需分析论证,不能简单移用。对用冰情特征值图表查算时,需对比工程

66


地址与编制图表依据站之间水力和热力条件差异进行修正。以热力因素为主的冰情特征值,如流冰花总量等可用热平衡法计算。具体计算见附录E。
附录E式(E .2.2一1)的艺s中,太阳直接辐射热S1、太阳散射辐射热S2二者之和为太阳总辐射,采用设计地区的实测资料计

67






当气温较低而又大量降雪时,其对水体的失热作用是明显的,尤其对引水渠水体热平衡影响较大。
在严寒的冬季,无论是白昼还是夜间,水体的收入热量总是小于向外散失的热量,故艺S一般为负值。因此,用式(E.2.2-1)和式(E.3)时,公式中的艺S应取绝对值。
6.4.6河流冰凌运动是冰、水二相流,且受热力因素影响,工程冰情分析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尚不完善,归纳我国多年来设计、实践经验,常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分析计算:

70



1、以热力因素为主的冰情问题,如水库及引水口下游零温断面位置,河流、引水渠的冰花量等可采用基于热平衡原理的途径进行估算。对水电站下游不封冻距离估算,东北勘测设计研究院在对东北地区5个大中型水电站进行调查和观测的基础上提出经给癸式.见式(25):
用于建立估算L;经验公式的东北地区5个大中型水电站下游不封冻距离观测和调查成果如表3。
以水力因素为主的冰情问题,如水库末端的冰塞塑水可采用水力学方法估算。前北京勘测设计院和西北勘测设计院在黄河刘家峡、盐锅峡河段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假定冰凌运动与泥沙运动类似,应用泥沙运动理论建立了冰塞塑水计算的数学模型和经验公式;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根据黄河天桥水库末端河曲河段的冰守塞观测资料,也提出了冰塞壅水计算的经验关系。这些方法可资借鉴,但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使用时要注意方法的适用性和成果的合理性分析。
2、寒冷地区已建工程出现的冰情及其观测、研究、试验成果是工程设计的重要参考资料,设计断面所在河段遇到相似冰情间题可进行类比估算和合理性分析。
6.4.7重要工程冰情问题影响工程设计方案和建筑物尺寸。我国工程冰情模型试验始于20世纪70年代,东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曾进行过白山、莲花、小山电站导流隧洞开江期排冰的模型试验,提出了堵塞系数的概念,并据以修正底孔畅流期的泄流曲线,估算设计来水、来冰条件下底孔上游塑水高度;天津勘测设计院曾进行万家寨水利枢纽回水末端冰坝的形成和塑水高度的模型试验;原新疆八一农学院等单位曾进行新疆地区亚斯墩、红山嘴四级、卡
71



7 水文测报系统
7.1施工期水文测报规划

7.1.3拟定水文预报方案时,应考虑工程施工过程中天然河道过水能力的改变、工程建筑物蓄水等对水文预报方案的影响,北方寒冷地区,应根据施工要求拟定冰情预报方案。
7.1.4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可节省费用。现有水情站点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缺少控制性报汛站或测报项目不足,不能满足水文预报要求时,需适当增设雨量、水位、水文站或增加测报项目。水情站点应结合水文预报方案进行优选。
7.1.5施工期应尽量利用已有的通信方式(如电报、电话、报汛电台等),也可采用超短波、短波等通信方式。重要报汛站应具备恶劣天气条件下保征通信畅通的能力。
7.1.6对于有些开发程度低、人烟稀少、水文测站少、洪水预见期较短的设计流域,若采用测报方法,测验、报汛、预报作业费时较长,预见期和精度达不到要求时,经分析论证,可结合运行期的要求建立施工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7.2运行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7.2.1水文自动测报技术发展较快,设计中应切合实际,采用经鉴定的新技术、新产品,选用可靠的定型设备。设计的测报系统应在实用可靠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合理、技术先进。
7.2.3水文预报方案,应满足工程运行调度对水文预报的精度和预见期要求,根据流域水文特性及遥测站网分布等进行方案比较,综合确定。
水文预报方案的编制,应符合sL250一2000《水文情报预报规范》的规定口
7.2.4遥测站网规划应以现有的(包括施工期)水情站网为基础,

73



根据需要增加部分雨量站,入库、出库水文站,坝区、坝上下水位站及重要支流控制站等。为节省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遥测站应在满足水文预报和运行调度要求的条件下,力求精简。
7.2.5水文要素的自动采集主要是雨量、水位等,流量可通过人工置数进行数据传输,其工作体制主要有自报式和查询应答等方式。中心站、中继站和遥测站规模要适当,中继站级数不宜过多。水位计、雨量计的分辨力需满足水文预报的精度要求,按有关规定选取。
7.2.6超短波、卫星、短波等通信方式各有优点和不足,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对于规模较大或较为复杂的系统,当一种通信方式难以满足要求时,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通信方式进行混合组网。通信线路需满足系统的响应速度、数据传输的误码率及线路的通畅率等要求。






























74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b0708010503
    b0708010503 沙发
    谢谢楼主分享
    2013-09-12 21:06:12

    回复 举报
    赞同0
  • yllxcfx
    yllxcfx 板凳
    是好,要是直接做成样本就更好了
    2010-11-08 09:36:08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新政新规

返回版块

2.08 万条内容 · 12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谁有建筑新规范?

前辈们: 谁那有全新的建筑设计规范?可以发给小弟下吗?最好Word文档的。谢谢!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