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0-10-20 11:27:20
来自:环保工程/环境修复
[复制转发]
甘肃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有一个名叫沙嘴墩的风沙口。退伍军人柴在军在这里坚守17年,与风沙为伍,与戈壁做伴,硬是在大漠戈壁开辟出一篇绿洲,这片3万多亩的绿洲种的是黑番茄、祁连冰提等具有沙漠特色的农产品。
沙漠,一向是荒芜贫瘠的代名词。而在柴在军眼里,它却是一个聚宝盆。
治沙,从我做起
1985年,柴在军从部队退伍,但他辞去地质队的安稳工作,走上自主创业之路。短短几年,凭着军人的吃苦精神和丰富的市场经验,他很快成为致富能人。
1994年,矿产和房地产成为投资热点,柴在军也准备进军这两个领域。但是,一次特殊经历让他改变了航向。
柴在军是土生土长的河西人。1994年春,柴在军回乡探亲,却遭遇了一场特大沙尘暴。他看到农作物被风沙摧毁,乡亲们一边哭喊,一边在黄沙中找苗。村上的老人说:“这风沙太可怕了,一年的期盼和辛苦,眨眼间就不见了,生活没有保障啊。”柴在军的心深受触动。舅舅也对他说:“穷人、富人都是一张床、三顿饭。如果你能为干旱缺水的家乡做出些事来,同样也是你的人生价值和财富。”
是继续淘金做短平快的项目,还是和众乡亲共同发家致富?柴在军苦苦思索了好长时间。1995年,全国第一次沙产业开发工作会议在张掖召开,会议重点探讨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理论。这让柴在军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他决定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治理风沙,用高效节水的现代农业模式造福家乡,带领众乡亲脱贫致富。
就在这一年,柴在军带着辛苦打拼挣来的3000多万元资金,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沙嘴墩风沙口上,向高台县政府正式申请划拨了3万亩盐碱沙滩地,开始了艰辛的治沙历程。
沙漠变绿洲
治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艰难困苦难以言表。白天,炎炎烈日晒得人们脱皮;夜晚,地窝子里的燥热更是避不开。一天下来,全身上下灰头土脸,满嘴的沙子。
但这还不算什么,更大的困难是治理沙漠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刚开始那几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尽管柴在军精打细算,但还是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2000年,3000万元积蓄全部花光,请来的专家要回家,工人工资要发,民工的劳务费要开支,还有水电费……
柴在军把汽车卖了,后来又把房子卖了,自己在地窝子支上床,摆上桌子、凳子,以解决办公睡觉难题。为此,没少受家人埋怨、亲友嘲讽。柴在军认定,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努力坚持着,并坚信付出总有回报。
就这样,柴在军和他的团队,凭着坚韧的毅力,在那片荒芜不堪的沙漠上,营造出了3万亩绿洲,培育出了樟子松、沙地柏等600多个在沙漠区域适生的优良农林作物品种,其中有4项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而今,这片过去的风沙口,已变得郁郁葱葱,成为樟子松繁育基地和沙漠农林科技示范园。
打造沙漠品牌
治沙是有成果了,但怎样才能有经济效益呢?柴在军认为,只有把企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结成同甘苦、共命运的责任利益“双赢”联合体,才能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打造出拥有特色品牌支撑的规模化现代大农业。
沙漠地区有充足的光照,大面积的沙性洁净土壤,河西走廊还有无污染的祁连山雪水,这些独特条件都为生产有机健康食品提供了优势条件。基于这些认识,柴在军想到,沙漠净土和阳光将成为有机食品的新发地。
柴在军由此开始了“生态与生计兼顾,治沙与致富双赢”的产业发展之路。他驱车跑遍全国农林院所及高新农业示范区,在43天时间里考察了全国9个省的102个县,还远赴以治沙节水享誉全球的以色列“取经”。
经过艰苦摸索,柴在军的团队历时4年培育出了营养价值高,具有沙漠特色的优质有机果蔬食品——黑番茄,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黑番茄还被确定为北京奥运会特供食品。以“大漠紫光”为品牌的黑番茄,现已发展成42个系列产品。
同时,他们利用祁连山干旱山区冷凉资源、干燥资源、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等优势,推广种植温室反季节红提葡萄,注册了“祁连冰提”商标。由于是反季节,上市后终端价格最高达每公斤80元。
治沙也能致富
2007年春节刚过,柴在军带领公司技术人员四处宣讲,争取实施高原冷凉反季节温室红提葡萄种植示范项目,以提供技术、赊销种苗和订单包销吸引农户加盟,协调县信用联社为农民贷款,组织打建专用温室。最终,带动高台、肃南2个县的近16个乡镇2000多户农民大规模发展“祁连冰提”葡萄,每座温棚收入达到了2万元,而每座温室用水仅为120方左右,是小麦、玉米的三分之一。
柴在军还投资9600多万元建成黑番茄加工生产线,形成“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在甘肃河西走廊中部高台县的骆驼城乡、南华镇、黑泉乡等8个干旱沙区乡镇,通过签订保底收入种植合同,免费提供打架材料、免费提供种苗、免费技术指导、上门收购的方式,示范带动起了三千多户农民种植黑番茄,沙区农民种植黑番茄每亩地收入由种植红番茄的1200-1500元提高到3700-5200元。
柴在军的治沙,不仅仅追求生态效益,还有经济效益。利用“公司+农户+协会+基地”的产业化模式,带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形成了规模化的产业发展趋势,帮助乡亲们彻底摆脱了越穷越牧、越穷越垦、吃子孙饭的恶性循环。
2007年,柴在军被评选为感动张掖2007十大骄子,颁奖词对他多年来的努力进行了充分肯定:大漠陶冶出的胸襟,用心点播出沙漠绿洲,千难万难不回头;沙尘锻打出的品格,用力打造出万紫千红,防风防沙添光彩。大漠骄子,祁连劲松。
柴在军用日益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印证了“沙产业”的光明前景。
[
本帖最后由 jiuwolia 于 2010-10-20 11:29 编辑 ]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