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施工技术 \ 工地图片 \ 黄河调水调沙

黄河调水调沙

发布于:2010-10-19 15:46:19 来自:施工技术/工地图片 [复制转发]
黄河水沙之患
1. 黄河的特点
黄河流域是中华古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但由于上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使之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沙多则易淤,黄河下游自孟津以下因“善淤”,河床抬升,逐渐形成地上河。为约束河道,自古以来,人们不断筑堤,但筑堤后则“善决,善徙”。据统计,在1949年以前的2000多年中,黄河平均每三年就会出现两次决口,大规模的溃决则形成改道。通常的规律是:黄河北决则侵海河水系,南决则入淮河流域。数千年中,黄河河道始终在黄淮海大平原上来回迁徙。
  综观历史,黄河在哺育文明的同时,也时刻给周边地区带来灾难。在长期的治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黄河多泥沙的特性,从而自早期的单纯治水发展到后来的水沙兼治。然而,黄河的泥沙问题毕竟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只有在今天科学的治河理念和先进的水利技术下,才有成功的可能。

1.jpg

2. 北宋之前的黄河
东汉(25~220)以前,黄河中下游河道大致沿太行山东麓,斜向东北,于今天津附近入海,其下游与海河水系相混。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决宿胥口(今河南淇县东南),这是有记载以来黄河的第一次大改道。改道后,黄河入海口南移。这一时期,黄河两岸堤防不多,河流基本呈漫流状态。
  秦汉以来,黄河下游开始出现堤防。但河道被约束后,泥沙沉积,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河,溃堤决口的情况逐渐增多。西汉(前206~8)末年,王莽篡汉,天下纷争四起,河政无人过问。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于魏郡(今河北南部)决口,形成第二次大改道。此后,直至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在王景主持下,修堤千余里,才重新固定了黄河中下游的河道。
2.jpg
3.jpg

王景治河后的数百年间,黄河河道基本稳定。隋唐以后,决口泛滥的记载逐渐增多,但直到北宋初期,黄河都没有再出现大的改道。

3. 北宋之后的黄河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于今河南濮阳附近决口,北移至今天津以东入海,这是黄河历史上的第三次大改道。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阻止金兵南侵,宋军于滑州掘开黄河,河水南夺淮河入海,这是黄河历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道。元代黄河下游游移不定,南达今安徽境内,北至今山东西南部。明弘治五年至八年(1492~1495),黄河连续决口,形成第五次大改道。明代后期,著名水利专家潘季驯主张固定河道,以堤束水,以水攻沙。他的这套治河方略在清初继续得到贯彻,维持了这一时期黄河河道基本稳定的局面。
4.jpg
5.jpg

清代中期以后,由于官僚腐败、**成风,河防日渐废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再次于今河南兰考附近决口,河水北至山东由大清河入海,这是黄河历史上的第六次大改道。从那以后,形成了今天黄河下游的河道。
  1938年抗战期间,为减缓日军南下武汉的威胁,国民政府最高军事当局秘密下令掘开了黄河郑州花园口段大堤。黄河随即又南流入淮,形成大片黄泛区。直到1947年,才再次复堵,黄河又重新自山东入海。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全部回复(9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hebe5871
    hebe5871 沙发
    现在黄河河床在逐年降低,具体速度不记得了,以前听一个专家说过
    2010-11-19 20:33:19

    回复 举报
    赞同0
  • rsp2001
    rsp2001 板凳
    一批宝贵的资料
    2010-11-18 17:40:18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工地图片

返回版块

50.2 万条内容 · 36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三峡水利工程

建设1.长江水患2.早期蓝图3.反复论证4.葛洲坝水利枢纽5.三峡水利工程[ 本帖最后由 hebe5871 于 2010-10-19 14:41 编辑 ]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