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6-02-16 18:55:16
来自:水利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复制转发]
2004年以来,我国在一系列高技术船舶的设计制造上实现了核心技术的突破。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集装箱船关键技术已经突破,并获得了4艘船的定单;由我国制造的30万吨超大型油轮的发动机也已经开始装备船舶,中国的大型船舶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心脏”;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并制造的粤海跨海铁路船已经“上岗”工作。去年1-10月份,我国两大船舶制造集团新承接的订单中,高技术船舶占到总订单量的60.8%,比前年同期增长了43.8%。
国防科工委系统工程司副司长张相木说: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船型的发展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方面主力船型要不断优化,包括VLCC、集装箱船、散货船、游船等等,在国际上形成一批品牌。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开发,要形成一批在国际上有优势的、高附加值的船型。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建设造船人才队伍。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一直是我们的优势,但高素质的设计开发、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却严重不足,随着船舶工业的大发展,人才短缺问题将成为一大“瓶颈”。要扩大造船相关专业高等教育规模,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积极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吸纳新生力量,稳定骨干人才,努力建设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造船人才队伍。
回复 举报
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国际海运贸易量持续增加,世界造船业目前正处于30年不遇的市场高峰期。在新增需求和更新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未来5—10年世界新船需求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据世界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预测,2006~2010年世界年均新船需求量将达到5 022万载重吨,2011~2015年世界年均新船需求量将达到3 918万载重吨,大大高于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约3 356万载重吨,后半期为3 720万载重吨)。从国内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远洋船队老龄船舶更新高峰的来临,加之国家战略资源运输和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的实施,国内船舶需求将呈现急剧扩大的趋势。据预测,国内船舶需求在2005~2010年约为每年620万载重吨,2011~2015年将达每年840万载重吨。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大规模、全面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的热潮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党的十六大已经明确提出要逐步使海洋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进一步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目标。作为面向海洋的装备工业,随着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对海洋装备的需求增长,我国船舶工业将面临新的市场机会。总之,未来10-15年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良好的市场环境。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兴起,为船舶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同时也带来船舶工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这为后起造船国家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创造了机遇。
另外,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以及国家正在实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也给船舶工业带来了产业升级的重大机遇。利用这一机遇,船舶企业将加快现代化改造,实现体制、机制创新,高起点创建世界一流造船企业(集团)和造船基地(产业集群),带动我国船舶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看到不利因素和存在的困难,对竞争形势的严峻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造船业的集中化和规模化趋势加强,世界各主要造船国家纷纷制订新的发展战略和目标,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快船舶科技发展,未来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从国内宏观环境来看,入世的真正考验在今后两三年,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今后出口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汇率风险时隐时现;部分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会拉动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并使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压力进一步增大。从行业自身发展情况来看,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世界先进造船国家相比,我国船舶工业无论在造船规模、技术水平、配套能力,还是在生产效率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用科学发展观推进造船产业全面发展
船舶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与上下游产业关联性强,而且专业化分工效果显著。因此,我们必须树立造船与航运、船舶配套及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观念,理顺和优化产业价值链,促进行业间和行业内的协调发展。船舶工业还是高度军民结合型的产业,要注重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互促互动,协调发展。同时船舶工业劳动、资金、技术三密集以及行业退出壁垒较高的特点,决定了船舶工业的发展要基于能力、技术、机制等软硬件的全面提升。要摒弃只要设施能力上去了,市场份额就自然会提高的思想。不注重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的能力扩张,不仅无助于发展目标的实现,反而有可能成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包袱。
为促进船舶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今后要重点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统筹规划建设现代化造船基地。我国船舶工业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以适应世界造船业区域集群发展的特点。要抓住企业搬迁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机遇,集中力量,高起点建设几个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现代化造船基地。新基地的建设一定要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合理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避免一哄而上,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坚决制止盲目的基础设施建设,避免资源浪费,防止恶性竞争。
在造船基地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依托行业内外两方面的资源,通过多种利益纽带形式,积极以骨干企业为核心推进优势资源的优化重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战略明确、决策科学、机制完善、运作规范、特色突出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集团)。
——完善优化产业价值链体系。要将完善和优化产业价值链体系做为重要的出发点,注重专业化协作体系的构建,推动大型造船企业与中小船厂、中央企业与地方船厂、造船企业与配套企业以及上游厂家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战略联盟。大型造船企业应尽可能地把总装造船以外的生产活动通过专业化协作体系转移出去,从而有效提高造船设施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真正发挥产业集聚优势。
——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船舶工业是最适宜于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我国实施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发展战略,给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要注重运用高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船舶产业,注重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
要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尽快在船舶工业中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以及制造方、船东和船级社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快建立有效的成果扩散机制和以国家投入为导向,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良性科技投入机制,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使我国船舶工业的比较优势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
——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提高造船效率。提高造船效率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而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是提高造船效率的根本途径。要深入学习和借鉴先进造船国家的管理经验,按照现代造船模式的要求,确立新的造船理念,完善生产组织和管理体制,理顺管理流程,实现均衡、连续、高效的总装造船,切实把低劳动成本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在当今信息时代,要把造船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造船模式现代化。要从确立“数字造船”理念入手,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造船模式,推动船舶设计、生产、管理跨越式发展。
——打破封闭局面,加快配套业发展。加快发展船用配套业,是保持船舶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不可回避的艰巨任务。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船用配套业必须打破行业自我相对封闭的局面,扩大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寻求发展。大力推进对外合资、合作,积极寻求技术先进、有信用的国外知名厂商作为合作伙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争取在若干配套产品领域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制造中心。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分阶段逐步融入全球采购、制造、销售、研发体系。要以重点产品为龙头,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的原则,积极推进配套业结构调整。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