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装修设计 \ 装饰装修材料 \ 建设节约型社会:外国节能政策面面观

建设节约型社会:外国节能政策面面观

发布于:2006-02-13 11:17:13 来自:装修设计/装饰装修材料 [复制转发]

本报记者 吴迎春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为目的的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是发达国家政府近年来非常关注的重要领域。为此,它们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节能的政策和法规。

  美国是人均能源消耗量最多的国家。据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教授康艳兵介绍,在过去10余年间,美国共出台了《21世纪清洁能源的能源效率与可再生能源办公室战略计划》、《国家能源政策》等10多个政策或计划来推动节能。2001年5月,由副总统切尼牵头的“美国国家能源政策发展小组”建议布什总统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节能工作的支持力度;2003年出台的《能源部能源战略计划》更是把“提高能源利用率”上升到“能源安全战略”的高度,并提出四大能源安全战略目标,计划在2005年至2010年间,提供200亿美元发展能源技术。自然资源缺乏的日本从1979年开始实施《节约能源法》,对能源消耗标准作了严格的规定。2002年修改的《节约能源法》还提高了汽车、空调、冰箱、照明灯、电视机、复印机、计算机、录像机等产品的节能标准。日本政府资源能源厅每年财政预算的四成用于节能和新能源工作。英国人的节能措施与政府面向21世纪的能源战略是分不开的。为了鼓励节省能源,英国在提高能效方面有一系列的立法保障和政策引导。例如,鼓励商业和公共部门实施最佳能源措施;要求私人天然气和电力供应商作出能源效率承诺;建立非赢利性“节能企业”,通过伙伴关系促使私营和小型企业部门向可持续和有效使用能源方向发展;政府自2001年起,每年拿出5000万英镑的“能源效率基金”,鼓励企业节约能源。

  通过实施减免税鼓励使用节能设备和购买节能建筑,是一些发达国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美国政府在2001年财政预算中,对新建的节能住宅、高效建筑设备等都实行减免税收政策。对于超出最低能效标准的商业建筑,每平方英尺减免75美分,约占建筑成本的2%。此外,因为能效的高低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房地产开发商和买房用户的成本支出,所以,在财政激励措施中还实施了“分级”机制。例如,对新建节能住宅,在2001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期间,凡在规定标准基础上节能30%以上的新建建筑,可以减免税1000美元;节能50%以上的新建筑,可减免税2000美元。此外,美国各州政府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别制订了地方节能产品税收减免政策。如加州节能型洗碗机、洗衣机、水加热设备,减税额度在50美元和200美元之间。又如安装地热采暖系统和太阳能水加热系统,减税最多可达1500美元。在欧洲,荷兰政府制定了一个能源目录,明确规定能够享受能源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项目类型,如建筑物的保温隔热、高能效生产设备、余热利用设备、太阳能、风能等,可享受10%的投资优惠。此外,节能设备还可以有12%至13%的能源税收优惠。日本则对使用列入目录的111种节能设备实行税收减免优惠。减免税收约占设备购置成本的7%。

  发达国家政府在要求企业、公众提高节能意识,开发使用节能产品的同时,率先在政府机构开展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行动。美国联邦政府年能源消费量占美国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约13%。加拿大政府每年仅建筑能耗的行政费用开支就在8亿美元左右。为了推动节能工作,美国在1991年至1998年期间,共发布了10份行政令和2份总统备忘录,要求政府机构加强节能工作。12902号行政令还进一步要求各个政府机构2005年节能30%。白宫制订的节能计划要求政府公共设施购置和使用高效节能产品。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美国政府每年节约了2亿多美元的能源费用支出。澳大利亚也非常重视政府机构能耗的降低,联邦政府规定,所有机构每年都要向工业、旅游和资源部报告其年度能耗状况,报告同时提交国会,接受议会和公众监督,以提高政府机构节能工作的透明度。政府部门对各联邦机构规定了具体的能耗目标,定期进行能源审计等。联邦政府的能耗因而下降,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对各州和地方政府产生了积极影响,并推动了全社会的节能工作。

  发达国家对节能问题的关注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发生之后,去年,不断攀升的高油价,促使许多国家更加重视节能问题。由于这些国家政府采取了鼓励政策措施,因而,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涌现,能源使用效率大幅提高,这给它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民日报》 (2005年02月01日 第七版)

全部回复(6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zzh007
    zzh007 沙发
    埃及 节水成效显著
    本报驻埃及记者 黄培昭


      编者按:在资源问题十分突出的今天,节约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但是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水、电、煤气等的浪费,让节约真正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这是关系到我国发展战略的一件大事。2004年12月初,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国外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些做法,更好地借鉴他们的经验,本报从今天开始推出系列报道。

      节水措施到位

      农业连年丰收

      1月12日,埃及水利资源和农业灌溉部长马哈茂德·阿布·宰德宣布,“2005年埃及将加大治水和节约用水的管理力度,同时改善对农业用水的宏观调控”。这是埃及近年来在节约用水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的继续,埃及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际权威部门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年人均水量在2000立方米以下,就是缺水的国家;年人均水量在1000立方米以下的,属于严重缺水国。根据这一标准,埃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严重缺水国。

      埃及95%的国土是沙漠,只居住着全国4%的人口。尼罗河谷和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只占国土面积的5%,却集中了全国96%的人口和主要经济活动。如果不注意节水,光这些人的日常饮水都成问题。

      埃及又是一个干旱的国家,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干燥少雨。即使北部地中海沿岸雨水稍多,年降雨量也不过200毫米。开罗年降雨量只有31毫米。开罗以南的许多地区几乎全年不见雨水。雨少,地面蒸发量却很大,如开罗年地面蒸发量高达1020毫米。因此,埃及大力发展低压喷灌,这一灌溉方式消耗的水量比普通的漫灌节水60%,比普通的高压喷灌节水30%。同时,埃及由于高精度土地平整产生的节水增产效益,使农业生产成本下降了一大半。由于节水措施到位,农作物产量稳定增长,连年丰收。

      立法防水滥用

      开发节水技术

      埃及早在30多年前就对水资源进行立法管理,规定无论是地表水、地下水、还是工业废水等,一律由水资源灌溉部实行统一的管理与分配,还明令禁止私人和公司对水资源的滥用。对农业立法工作做得尤其细致,详细规定了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使用方法,鼓励私人投资治理沙漠等。

      20世纪70年代,埃及进行了土地改革,农民有了自己的地。政府为了鼓励农户节约用水,推广节水技术,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农户用水不必付费,但要自己购买滴灌、喷灌等设备。

      同时,埃及政府积极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包括旱作农业、耐旱品种研究等技术。埃及有许多农业科研机构,仅农业部就有7个。它们在抗旱良种的培育和筛选、节水机械的研究与应用以及给农业耕作的具体指导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水稻曾是埃及的主要农作物,但水稻种植耗水很大,每年仅灌溉用水就多达100亿立方米。埃及政府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决定减种水稻甚至改种其它作物,还采取生产和进口并举的措施,大量进口粮食,缓解农业用水压力。

      埃及还着眼于未来,进行科学调水。埃及有两个堪称庞大的“世纪调水工程”:一是“和平渠”,将尼罗河水通过苏伊士运河向东引至西奈半岛;二是“新尼罗河谷”,即把纳赛尔湖水向西引至埃及西部。据英国水利专家估算,这两项工程的启用将为埃及新增1300万亩的耕地,极大地造福后人。

      培养节水意识

      实行差别水价

      两年前,埃及的地方发展国务部长阿卜杜勒·卡迪尔宣布,埃及政府已经开始在8个省开展“全民节约饮用水”运动,并逐步将这一运动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

      全民节水运动包括:有关部门通过讲座和培训等形式,提高国民特别是儿童和家庭主妇的节水意识,使他们掌握各种行之有效的节水办法。杜绝对水资源的浪费现象,限制工业用水,对大企业浪费水的现象进行相应的惩罚。这一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支持。最终,实现了饮用水的消费量降低40%的目标。

      从1996年开始,埃及政府成立了以农民为主的用水者委员会,由农业、财政、水利、司法等部门派代表参加。除尼罗河外,用于农业灌溉的各级水渠系统均交给用水者委员会管理,由他们负责节水灌溉技术的培训及水渠的管理等,统筹安排农作物的用水分配,这样就培养了自己管水、节水的意识,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多年来,埃及政府推行不同的水价政策,即对不同的用水对象和不同的用水地区,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具体做法是:农业和农民用水一直免费;城市居民则根据情况区别对待,即对收入存在差异的不同住宅区,收取不同的水价。富人区水价高,反之则较低,有的甚至只是象征性地收费。

      近一时期,埃及国内一直酝酿着水费涨价。前不久,埃及饮用水控股公司提交了一个具体计划,决定分两个阶段提高大开罗地区的饮用水价格。第一阶段上调幅度为50%,第二阶段再上调100%。去年10月30日,埃及人民议会住房与建设委员会重新审议了这一计划,现已开始执行。

      (本报开罗1月15日电)

      《人民日报》 (2005年01月17日 第七版)
    2006-02-13 11:19:13

    回复 举报
    赞同0
  • zzh007
    zzh007 板凳
    建设节约型社会:意大利,暖气按需调节
    本报驻意大利记者 史克栋


      1月15日晚,记者拜访了在意大利一家电视台工作的保罗。他的家在罗马郊区,是一幢两层小楼。进门后,保罗一边帮着挂大衣,一边问:“你觉得冷不冷?如果冷的话,可以将暖气温度调高点。”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记者的住处都是集中供暖,不能自己调整温度。保罗的说法引起了记者的好奇,便想仔细观察一下这种可以随意调节温度的设备。

      保罗把记者带到厨房外的小阳台上,打开一个壁柜门。这套房子的供暖设备就在里面。它看起来像国内市场上的天然气热水器,只是体积稍大。保罗说,这套设备既可供暖,也可供热。供热系统全年使用;供暖系统只在冬季使用。供暖系统上有两个仪表:一个像时钟的仪表是控制时间的,可设定每天自动开启与关闭的时间;另一个是控制温度的,可根据家庭需要及室外温度的变化进行调整。

      保罗说,这种设备的主要好处是节能。现在的家庭大多是小户人家。很多夫妻没有孩子。有的家庭有小孩,但也不多。白天,大人上班,孩子上学,家中无人。如果是集中供暖,白天照样提供暖气,纯粹是浪费。保罗与夫人都有工作,一个女儿上大学。因此,他们就将供暖启动时间调整到下午大家快回家之前。等他们到家时,家里已经暖洋洋的了。使用这种设备,从社会角度来讲,节约了能源;从家庭角度说,节省了开支。另外,这种设备使用灵活。保罗一家住过城里的公寓,那里是集中供暖。有时天气并不冷,却照样有暖气;有时天气很冷,暖气温度却不够,不像现在可以根据家庭需要来进行调节。记者看到供暖设备上贴着维修电话。保罗说,设备每年维修一次,只要打个电话,公司就会派人上门,以保证设备的安全使用。

      据保罗介绍,罗马现在新建的住宅里,大部分配上了这种单户供暖供热设备,只有老城区仍然采用集中供暖。记者站所在的公寓用的仍然是烧煤的暖气设备,夜间还能听到锅炉工添煤的铁锹声。供暖从每年11月1日开始,到4月底结束,开支不是小数。据房东介绍,罗马市政府早有规定,城里要取消烧煤的供暖锅炉。这幢楼的改造从今年开始,目前正在讨论是选择集中供暖还是自主供暖。据说大家基本上倾向于后者。

      (本报罗马1月16日电)

      《人民日报》 (2005年01月18日 第七版)
    2006-02-13 11:19:13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装饰装修材料

返回版块

6.35 万条内容 · 20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澳大利亚著名建筑师谈遮阳在建筑外立面应用的科技文章

Use shaded skylights to compensate for any resultant loss of natural daylight. 运用带有遮阳的天窗以弥补自然光的损失。 Choose and position landscape to provide adequate shade without blocking access to cooling breezes.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