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歌剧院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造价方面。
时任评委的美国建筑师沙里宁以其巨大的声望制止了关于方案的文化性争议,当沙里宁从一堆被遗弃的落选方案中挑选出丹麦建筑师重一张手绘草图,狂喜地断言美丽的悉尼就应当建造这样美丽如帆的剧院,悉尼人也几乎没有表示任何文化的疑义。
争论主要集中在后来的结构问题所带来的经济预算里。历经3年的计算、试验后,由于如帆的屋顶过于巨大,伍重草图里轻薄的薄壳根本无法实现,转而代之以钢筋混凝土肋骨拼接的三角瓣壳体。而建筑师伍重的烦恼接踵而来,当工程进行到9年,筹建并主持该项工程的澳大利亚总理凯西尔粹然去世,反对党上台后旋即以造价超过预算5倍为由,拒付设计费,企图迫使工程停顿。伍重选择了远离公众对建造费用的怀疑,远离政党互相倾轧的争吵以及舆论对戏剧性事件的好奇,也就选择了放弃从建筑明星上升到建筑巨星的机会。好在当伍重退出工程时,歌剧院的主体结构已经完成,政府不得不成立三人小组继续伍重留下的工作,最终完成的实际工程造价超出了原先预算的14倍,这几乎成为当时以及许多年后建筑界关于形式与经济间如此不相匹配的丑闻。
但是,一个独特的纯形式的具体建造,无论当年它为悉尼的经济带来多么大的经济压力,无论它为那些实现它的结构工程师们带来多么艰难的挑战,无论伍重对这个历时17年完工的歌剧院的结构模式如何不满——他曾说,完成的悉尼歌剧院的“内部空间,完全不是我所设想的模样”,但就是这个模样已足以为澳大利亚在世界建筑史上赢得足够的文化声誉。现在人们难以设想没有悉尼歌剧院的悉尼是怎样的悉尼,人们也难以计算悉尼歌剧院这么多年来以及未来还会为悉尼带来多少旅游收入与持久的名声。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只能说明我国的设计水平落后哦?!
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