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施工技术 \ 建筑施工 \ [转帖]战略规划十步法

[转帖]战略规划十步法

发布于:2006-02-10 02:35:10 来自:施工技术/建筑施工 [复制转发]
作/转载者:王景山 战略规划十步法
——如何将战略规划具体化到行动

1.企业中的两大类过程与项目

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分解成过程单元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企业针对过程制订控制程序、管理规定和作业指导书来进行管理。现代企业管理中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过程优化和流程重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2等都是以过程作为基本单元来进行管理。

仔细观察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人们可以发现在企业运作中存在两类过程,既重复性连续过程(姑且称为休哈特过程或S过程)和暂态一次性过程(姑且称为克洛斯比过程或C过程)。重复性连续过程有工序制造,材料供应、质量检验、市场营销等过程。电信行业的例子有新机开户、顾客投诉处理、交换机维护等过程。而暂态一次性过程是指一项重大的投资决策、一次重要的活动组织、一个新产品的开发,一个特殊订单的产品或服务实现、ERP的实施、ISO9000的认证、一次重大的企业管理体系改善等过程。这些过程的共同特点是:

(1)企业的人员没有实施上述过程的经验

(2)企业不会重复这些过程,既企业只有一次机会来完成这些过程。
这些暂态一次性过程就是项目过程,项目过程主要是(1)新系统、新体制、新过程的建立;(2)对连续性重复过程的改进过程。项目运作要求企业各级人员具有将从没有做过的事情第一次就做好`,每一次都做好的能力。这些暂态的一次性过程要求企业以不同的组织机构形式、不同的实施控制模式和不同的管理技术方法来完成。这就是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在项目过程中,又可以分成两种项目过程,见下图。



2.企业核心竞争力与项目
每个组织都是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
组织具有的资源和能力是决定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内部资源学派的观点)。这种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伴随着组织的发展过程而变化,并与其他组织的资源和能力结合体相比较,具有独特性。这就是该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其他组织难以通过模仿之类的手段而获得的,除非重复其发展过程。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并不是公司所有的资源和能力都有潜力发展成为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核心知识方面的能力,核心知识方面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利技术、组织智力等。二是核心运作方面的能力。核心运作方面的能力包括组织管理体系、决策和执行系统等。

通过对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培养、强化和运用,建立起企业的战略资产,这些战略资产是企业特有的商业品牌、社会形象、用户关系、企业文化等资产。上述核心竞争力和通过运用核心竞争力建立起的战略资产就是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

在剧烈动荡的环境中企业立足和发展的基础是其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知识能力的形成是企业众多项目运作的累积结果。而核心运作能力本身就包含了企业的项目运作能力。不具备项目运作能力的企业,不是由于茫然冒进而加速消亡,就是由于无所作为而坐以待毙。在企业界,对项目管理能力不足的企业有一种形象的说法:“不开展项目是等死,开展项目是找死”

3.企业员工素质与项目

项目是目标和任务、人员和物资在时间和空间的临时组合,其中人是决定性的因素,项目活动与日常经营活动相比较,项目由于是在临时的团队中将从没有作过的事情一次性作好,对人员的协调性(情)、创造性(理)和主动性(物)具有特殊的要求。

每个人可以主要以“情”、“物”、“理”3个集合来表述其存在状态,“物”表现为个人的物质存在、“理”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活动、“情”表现为个人的价值观念。多个集合中的共性内容形成集合的交集,例如“情”与“物”的交集是艺术,“物”与”理“的交集是科学,”情“与”理“的交集是心理。


人们在出生时3个集合没有显著的差异,由于“性相近,习相远”的作用而使3个集合出现了差异。人们在生命的自然规律支配下、在生存的社会规律要求下、在对理想或欲望追求的主观动力驱使下、3个集合始终处于发展和变化状态。这3个集合内容的不同形成了每个人不同时期的个人差异和每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比较差异。

作为自然人,每个人具有自由发展这3个集合的趋势。而作为社会人,社会环境具有对这3个集合发展变化的约束、引导和要求。这3个集合既可以表述个人存在的实体,也可以作为社会角色对个人的约束、引导和要求。还可以作为个人发展和变化的方向、目标、范围和内容。

人们的不同社会角色形成这3个集合不同的具体内容,并形成个人的社会角色竞争能力。作为企业组织中的个人,个人存在的实体状态、组织对个人的要求和个人竞争能力主要有下列内容:

“情”集合:价值观念、道德意识、社会责任、奉献精神、工作动机、忠诚信誉、理解宽容、是非准则等,以及作为社会组织要求的亲情、爱情、友情的延伸部分;

“理”集合:逻辑思维、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行为规范、执行方法、学习能力、沟通技巧、全局观念、分析能力等;

“物”集合:行为能力、感知能力、勤奋程度、工作效率、执行速度、身体状态、个性特征等
由于企业是个人组成的集合,每一个体的个性集合形成了群体的共性集合。3个集合在群体中分别表现为组织实体(物)、组织智力(理)和价值观念(情)。

企业组织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也要提高竞争能力。企业在社会需求的激励、市场竞争的压力和自我发展的动力驱使下,产生对未来的憧憬。憧憬使企业处于动态,或发展状态。企业制订其发展的战略规划(有时这个规划存在在决策层的脑子里),并形成一系列的项目来实现规划。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组织对个人的3个集合具有两个要求,一个是增强个体3个集合能力的要求,另外一个是平衡3个集合能力的要求。

增强3个集合能力的要求是增强组织竞争能力的基础,没有个体作为组织“细胞”的能力,就没有组织“总体”的能力。同样,普遍的个体竞争能力的薄弱将会带来总体竞争能力的薄弱。实践表明,并不是一群“能人”就可以将事情作好。企业对人员的理想要求是“好人”、“能人”和“勤人”的综合平衡。组织的竞争能力要求在个人发展3个集合的时候要平衡发展。当个人的“物”、“理”、“情”处于平衡状态下,在东方文化中被称为“和”,在西方文化中被称为“最高智慧”。

平衡发展的要求是约束个体的发展方向与组织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的要求。同时也是组织能够最大化地综合个体能力的要求,是使得各个分力能够形成最大的合力的要求,是组织能够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系统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社会中严重存在的“失衡”状态,大量个体的“情”集合对“理”集合和“物”集合的不对称。人们在追求个人物质欲望和遵循社会理性约束的同时对社会责任、组织责任和他人责任的缺失。人们在“物”世界里奋斗,在“理”世界中精进,却在“情”世界中迷失。
这种状态的社会典型问题是黑社会的存在、犯罪率的上升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等。这种状态的企业典型问题是有组织的经营违规问题、商业信誉问题和竞争力低下问题等。

认识这种状态的根源将有助于对“失衡”的修正,尽管这是“任重”的艰巨目标和“道远”的漫长过程。这种状态的主要根源之一是历史上曾经支配人们“情”集合的封建的忠孝伦理、宗教的博爱精神、社会的理想主义等理想支柱都由于终极目标的不可及而退出了思想统治地位。人类面临着创造新的理想支柱和建设新的精神家园的任务。

全部回复(5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caogena
    caogena 沙发
    对管理着是个好材料,但整体环境的改善还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仿者亡,学者生
    2006-06-13 17:26:13

    回复 举报
    赞同0
  • caokoka505
    caokoka505 板凳
    对建筑业也是有启发的
    2006-04-24 21:27:24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施工

返回版块

65.75 万条内容 · 153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转帖]项目管理小知识

项目管理的适用性   项目管理的概念已被广为接受, 应用于军事、 工业、 建筑等各个不同领域中。但是项目管理也并非万能管理, 不是在任何场合都可以使用的。 项目管理只有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才有效, 是否需要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以及项目管理是否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取决于有关技术的复杂性, 组织的相互关系, 公共团体或用户的需求, 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关于这个问题, 并没有一个简单划一的评判标准可遵循,但一般来说, 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