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保留北京的胡同之根——砖塔胡同
2006-02-03 16:37:09 天高.我翔@-1onL /article/-1onL-mcLB6Q.html 复制 评论
■图/岳峰
提 要:胡同是北京的特色,也是北京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北京,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胡同之称虽然始于大都,却只出现29条胡同,而且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其余的胡同则难以确指。这条胡同,就是砖塔胡同,是北京的胡同之祖。从元、明、清、民国,到今天,都有文献可考,这在北京是唯一的孤例。
砖塔胡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丰富的人文痕迹。金、元之际的高僧万松行秀的骨殖塔,即我们所熟习的万松老人塔,位于胡同的东口南侧。鲁迅、张恨水的故居也在这里。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小说已经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张恨水是中国现在文学史中最富盛名的通俗小说家,他的《啼笑因缘》也是值得珍惜的作品。鲁迅的母亲读不懂鲁迅的小说,却是张恨小说的忠实读者。两位影响深远的小说家住在一条胡同,这在北京也是唯一的孤例。
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大都时代的建筑,基本不存了,屈指可数的,只有阜成门内的白塔、土城的残垣,隐藏在西四道路下面的排水道,等等,都已经列为文物。同样,砖塔胡同作为大都唯一有记载、有实体的胡同,作为大都的城市肌理,是否也应该列为文物呢?可惜,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现在,砖塔胡同面临着被拆毁的命运,而且,西段已经被拆,仅剩下东段,也是芨芰可危。如论如何难以令人接受。因为这是大都的胡同,是北京胡同之根,现在却要把它拆掉,这该有多么的愚蠢呢?
关键词:万松老人 胡同 根 历史元素 现实元素
1、万松老人
在北京西四路口的西南,矗立着一座灰色的砖塔,埋藏着一位僧人的骨殖。在北京旧城,今天的二环路以内,这是唯一的与僧人有关的塔,筑于元初,至今,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塔的主人万松行秀,是金元之际的高僧。行秀,俗姓蔡,山西运城人。生于金大定六年(1166),卒于元定宗元年(1246),世寿八十岁,在当时,即使今天,也应该说是高寿了。万松行秀十五岁时赴邢州,今天的河北邢台,净土寺出家,受具足戒,之后,在磁州,今天的河北磁县,得到大明寺雪岩大师的传授,豁然明澈。学成之后,万松行秀返回邢州,筑万松轩,聚徒授学,世称万松老人。
金明昌四年(1193),应章宗之召,万松老人到中都,入宫说法,受到赏识,章宗赐给他一领袈裟。承安二年(1197),迁报恩寺。后来,他建造了一座不大的房子,自称是“蜗舍”,“榜曰从容庵”。蒙古人占据了中原以后,太宗二年(1230),他又奉昭主持万寿寺。万松老人是曹洞宗的著名禅师,他的弟子耶律楚材在分析曹洞宗的人物时说,“智者得之于绵密,愚者失之与廉纤”,只有万松老人得到“大自在三昧”的法宝,“真世间之宗师也”,对他由衷佩服。
耶律楚材也是金元之际的著名人物,原是契丹贵族后裔,辽丹东王突欲的八世孙。金贞佑二年(1214),他留守中都,为左右司员外郎。次年,蒙古人的铁骑攻陷了中都。很快,金王朝覆灭,耶律楚材无官可守了,于是拜万松行秀为师,行秀为他取法号“湛然”。耶律楚材流传于后世的文集以“湛然”为题,便是由此而来。三年以后,成吉思汗听到他的名声,把他延请到幕下,太宗即位后,任命他为中书令,相当于宰相的职务。做了不少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耶律楚材随同成吉思汗西征时,万松老人曾经给他写过一封信,谈论治国修身的道理,只有八个字,十分简略,但在中国的历史上非常著名,这八个字是:“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对于当时蒙古军队的杀戮政策,不能说不是一个制约。
万松老人与耶律楚材的师生关系很好。在他们的诗文中,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在蒲华城的时候,耶律楚材梦见了万松老人,醒来之后,还记得梦境里的情景,于是做了一首诗,寄给老人。诗是这样写的:“华亭仿佛旧时舟,又见吾师钓直钩。只道梦中重做梦,不知愁底更添愁。曾参活句垂青眼,未得生侯已白头。撇下尘嚣归去好,谁能骑鹤上扬州?”大概,耶律楚材遇到了不顺心的事,颇生出尘之想,向老师抒发牢骚了。在《湛然居士文集中》,留存有不少耶律楚材送给万松老人的诗。其中有一首七绝:“风流彩扇出西州,寄与白莲老社头。遮日招风都不碍,休从侍者索犀牛。”据说这首诗写在扇子上,一把孔雀翎扇子,耶律楚材送给万松老人,并在诗中引用庐山东林寺晋释慧远等人的典故,称万松行秀是“白莲老社头”。
对于这个高足,万松老人十分首肯,称赞耶律楚材是自己最好的弟子,褒扬他在生活上艰苦朴素。他在为耶律楚材文集所做的序中说:“万松一日过其门,见执菜根,蘸油盐,饭脱粟。”万松曰:“子不太俭乎?”曰:“围闭京城,绝粒六十日。”稻谷脱去一层壳,叫“脱粟”,这时的稻谷还是粗糙的,混有不少外壳,没有精凿。“围闭京城”,当是指蒙古军队围困中都之事,万松当时也在中都,师生二人有着共同的经历。在富贵的时候,依然保持旧日的生活作风,是一件颇难做到的事情。
定宗元年(1246)万松老人圆寂,埋葬在今天的西四路口,在那时,这里还是郊野,它的南部是旧时的中都,蒙古人攻占后,改称南京。它的北面,是西刘村寺,即现在的广济寺,中国佛教协会的所在地。我怀疑,二者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只是难以寻觅了。
而在两年之前,耶律楚材已然辞世,葬于瓮山泊的东侧,墓地上立有石翁仲,夏天的夜晚,流萤集中在的翁仲眼部,发出光泽,当地人很害怕,以为发生了怪异,把它推带到湖水里。后来有人在这里建造花园,把陵墓也覆盖了。入清以后,乾隆皇帝为他的母亲祝寿,修建清漪园,发现了耶律楚材的墓地,又把它恢复,并且立碑记其沿革。耶律楚材的墓地,位于今天的颐和园内,昆明湖的东岸,1984年对游人开放。
七百多年以前的师徒二人,他们的魂魄所依托的地方,今天依然完整地保存下来,应该说是不多见的事情。
2、塔与胡同
全部回复(5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有好多老建筑都转为它用.还有就是砖墙都被刷成灰色的了.不是应该按等级分为不同颜色吗?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