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设计 \ 南水北调工程与中西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互动分析

南水北调工程与中西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互动分析

发布于:2005-12-21 21:20:21 来自: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设计 [复制转发]
一、中国水资源分布特点
  我国水资源主要来自降水,因受海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其总的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呈现南方水资源较丰富,北方水资源贫乏,南北相差悬殊的基本格局。据统计,若以流域划分,我国南方地区,即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浙闽台流域、西南诸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但国土面积和耕地面积却只为全国的36%左右,人口占全国的54%;北方地区,即内陆诸河流域、黑龙江流域、辽河流域、海滦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4%,人口占全国的46%,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9%。其中海滦河、黄河、淮河三片,水资源总量仅2126亿m3,只占全国的7.5%,而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5.1%;且这三片多大平原,人口、耕地密集,人口占全国的33.7%,耕地占全国的38.5%,人均占有水量637m3,亩均占有水量360m3,远低于全国平均值。海滦河流域人均水量只有430m3,亩均水量只有251m3,分别为全国均值的16%和14%。水资源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性及水资源与全国的人口、耕地和矿产资源分布上的不匹配性,是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必须加以解决的重要困难问题。至今天,南方的土地、矿产资源短缺与北方的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边界性约束。南方的水多,没有地,洪水泛滥成灾;北方的地多,没有水,沙漠东进南侵,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南北方的长线资源不仅没有用武之地,而且成为灾难之源。这就是著名的短线约束理论。逻辑的出路只有一条,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进行水资源空间上的再配置。南水北调的设想始于50年代。1953年,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在听取治黄工作汇报时就曾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将来如有可能,借一点水也是可以的”。从此南水北调便载入我国水利史册,并经过几十年科学考察和长期深入研究论证,提出向西北、华北调水的三条路线,形成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的总体格局。
  二、南水北调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在新的世纪,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优先安排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中西部地区投资,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更加重视和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南水北调工程既是一项跨世纪的大规模调水工程,同时,又是一项支撑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经济开发工程。它的实施,将极大地缓解水资源缺乏对中西部地区,如西北、华北经济发展的制约,使其丰富的能源、矿产和土地资源得以更好地开发利用,促进其经济发展,缩小其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从而实现全国范围的协调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东线、中线先行,主要受水区是我国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科技、文化教育发达的北京、天津、山东、河北等省市,调水的效益主要是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供水、农业灌溉、生态环境用水等。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的兴建,将大大促进受水地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受水地区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国家的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强大,从而国家也会有更大的财力来实施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此外,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位于西部,其调水区和受水区都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这些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城市化水平低,大量人口还聚居在农村或分散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与内地交往甚少。因而调水工程的兴建,将为这些地区带来大量工程投资,引进技术和人才,改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扩大对外交流,最终促进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因此,南水北调工程不  仅是国家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的支持工程,而且其西线工程本身就是国家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南水北调工程不但能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东部地区也获益非浅。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布严重错位,即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而资源贫乏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中西部地区更多的能源矿产资源得以开发利用,为东部地区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原材料供应,有助于东部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中西部地区经济得到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增强,这将为东部地区产品开辟广阔市场,有助于东部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此外,调水工程也使得中西部地区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就业机会增加,从而促使东部人口向中西部迁移,缓解东部地区沉重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
因此,南水北调工程的兴建,不仅对国家中西部发展战略,而且对全国总体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南水北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资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能否满足人类世世代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之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和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因此,水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1)1978年以后,我国北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工业、农业、城市生活用水量大大增加,而水资源供应量严重不足,经济、人口、环境与水资源供给比例失调。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北方地区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引起地面降沉,海水入侵;过度利用地表水使大江大河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逐年扩大,沙尘暴肆虐。可以说,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而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已严重影响到我国北方缺水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国北方地区人口仍将增加,经济仍将进一步发展。而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量和水质的需求,以及对生态和环境改善的要求越来越高,北方地区水资源供求将更加不平衡,生态环境可能继续恶化。对区域性水资源不能维持生态平衡的地区,水资源失衡问题只能靠调水解决。解决北方地区缺水问题,从流域内调剂,如从海河调水,增加引黄、抽淮等都不能满足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需求,只能从流域外的丰水地区,如南方地区调水。如果不从南方地区调水补源,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2)我国属发展中国家,又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目前我国人口已达13亿,预测高峰时会有15、16亿人口,因此必须设法扩大环境容量。中国南方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每亩耕地平均粮食产量达1000公斤左右,但人口相当拥挤,人均耕地不足1亩,江苏、浙江只有0.7亩左右,人们为了增加耕地,到处围垦江湖洲滩,与水争地。我国北方耕地较多且还有大片的可垦荒地,因受水资源不足的制约,粮食单产较低或耕地未能利用,如华北地区粮食亩产只有200~300公斤,西北地区则更低,但这些地区光热充足,只要解决了干旱缺水问题,粮食产量就会成倍增长。
  四、结语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将具有丰沛水量的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流域的水调到缺水严重但能源、矿产和土地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将实现大范围水资源优化配置,有效缓解北方地区的“水荒”,使干旱缺水严重,草原退化加速,沙漠面积不断扩大,河流断流,湖泊、水库等水体面积日益缩小的广大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环境容量得以扩大,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南水北调是改善国家水资源配置的重大基础性战略工程,关系国计民生,也是一项利国利民影响深远的工程,不仅能在当代有效缓解北方缺水,而且将改善生态环境,扩大环境容量,支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惠及子孙后代。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利工程设计

返回版块

28.24 万条内容 · 34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黄河下游凌汛成因及防御措施

1概况黄河凌汛灾害是黄河下游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历史上曾以频繁决口、难以防治而著名。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弯曲连绵,险工、控导交错对峙,容易形成冰塞、冰坝的河段较多。人民治黄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黄河的治理,多次加高加固黄河堤防,兴建河道整治工程,修建水库和南、北展宽区等分滞洪工程,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水之后,国家加大了黄河治理力度,按照2000年设防标准,加高、加固两岸堤防,加修、改建了许多河道整治工程和病险涵闸,近期又进行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将黄河堤防建成“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大大增强。防洪非工程措施也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完善。小浪底与三门峡水库联合运用,可有效调节下游河道流量,减轻黄河下游凌汛灾害,但河道主槽逐年淤积抬高,“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局部河段仍不断发生凌汛灾害,应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凌汛期要密切注视凌情变化,采取一切措施,将凌灾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