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环境修复 \ 震区生态修复亮点在哪?

震区生态修复亮点在哪?

发布于:2010-08-25 15:39:25 来自:环保工程/环境修复 [复制转发]
  由环境保护部联合四川、甘肃、陕西三省人民政府共同编制的《汶川地震灾后生态修复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日前原则性通过。作为一份为地震灾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重建工作提供科学指导的文件,《规划》有哪些亮点?在区域生态功能修复方面有哪些重要的针对性举措?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参与震区生态损失评估数据分析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研究员王文杰和参与《规划》编制的中国环境规划院生态室主任张慧远,他们分别从参与者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

  1.93%区域成为生态重灾区

  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震区,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在我国生态保护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的发源地、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土保持区,这块区域不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龙门山——横断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是大熊猫、川金丝猴、四川红杉等多种国家珍稀动植物重要生境,如这里的大熊猫栖息地占全国保护栖息地总面积的60%,野外大熊猫数量占全国大熊猫种群的70%。
  王文杰表示,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县市(区)主要分布在沿龙门断裂带一线的山地区域,包括绵竹、汶川、安县、什邡、彭州等14个县市(区)的山地区,根据遥感监测结果显示,约有75885公顷,即1.93%地表覆盖受到破坏,为地震受损严重的生态重灾区。生态重灾区的生态破坏体现在大面积的崩塌、滑坡以及相应形成的泥石流与堰塞湖。
  王文杰说,由于生态重灾区中区域基质物理性破坏所引发的生态系统承载力下降、区域生态系统斑块破碎化与连通性降低、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严重威胁、生态系统结构改变及生态系统功能受到影响,导致了受灾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
  “地震除破坏了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外,更为严重的是还对保护区生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王文杰说,这导致保护区内物种适宜栖息地面积缩小,生境破碎化,生境之间连通性降低,严重影响了保护区内保护物种的生存与繁衍。
  据介绍,在地震影响评估区范围内40个自然保护区中,受到地震影响较为严重的自然保护区有17个,其中破坏最为严重的为龙溪虹口、白水河2个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其次为卧龙自然保护区。

  《规划》体现三大亮点

  作为一个具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汶川震区生态修复有着自己的特点。张慧远告诉记者,在前期生态评估的基础上做出的这次《规划》,在区域生态功能的保护与修复方面体现了3个亮点:
  一是根据生态系统综合评价,进行重建生态风险分区。具体是根据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脆弱性、灾后生态系统受破坏的程度等3方面综合评价,将区域划分为重建生态极风险区、重建生态高风险区、重建生态中风险区和重建生态低风险区4个类型区。
  二是以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为重点,重视生态功能的整体保护。规划将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恢复作为生态恢复重建的重点,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和提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并恢复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同时,规划区包括秦巴山地、岷江上游等2个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和5个省级重要生态功能区,在恢复过程中,以生态功能的恢复示范工程为主,强调对生态功能区的综合保护和恢复。
  三是重视生态监测,跟踪中长期生态影响。规划尤其关注地震灾害对区域生态环境长期影响的跟踪监测。规划建设了龙门山、甘南地区2个地区生态监测站,四川、陕西2个生态遥感解译工作站,阿坝、绵阳2个生态监测片区中心站,以及13个地区生态监测点,形成区域生态监测的网络体系,有助于密切跟踪监测地震灾害的中长期生态影响。

  五大举措保障目标实现

  这次《规划》的目标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尽快要完成灾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企业治污设施恢复重建,实现与城镇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二是要使灾区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相关水、气指标得到国家标准;三是要基本恢复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态功能;四是要全面恢复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实现环境监管能力达标,增强突发事件环境应急能力和区域监测能力。
  张慧远说,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保障区域生态功能的恢复,《规划》从项目设计和机制保障两个层次共5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措施:
  一是设计了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恢复重建工程、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恢复示范工程、生态功能恢复示范工程、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工程、生态监测工程等六大类优先实施的重建项目,总投资约16.5亿元左右。
  二是明确了优先项目的投资渠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恢复由中央财政全额支持,地方级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恢复项目由中央财政按照60%的比例补助;土壤污染防治、敏感区生态修复、生态监测等项目,由中央财政按照75%的比例进行补助。
  三是要求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的领导机制,成立灾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领导小组,由环境保护部牵头,相关省环保局为成员,指导和协调灾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工作。
  四是提出了生态修复的保障性政策建议。首先是建立灾区生态补偿机制,重点建立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补偿政策。其次是制定并实施其他有利于恢复重建的优惠政策,包括行政事业费返还、企业捐赠抵税、外省市对口支援、增值税转型、发行环境彩票、建立企业退出机制等各种有利于灾后重建的优惠政策。
  五是要求建立严格的规划实施评估考核制度,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恢复重建遵循四条原则

  张慧远表示,鉴于汶川震区在生态上有自己的特殊性,《规划》在灾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方面主要遵循以下4条原则。
  一是科学规划,依法重建。尊重科学,尊重自然,根据重建生态风险评价和环境容量,科学确定重建布局,规划先行;以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与适度干预为手段,提出应急修复和灾后重建方案,按照《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要求,因地制宜,科学实施。
  二是突出重点,确保急需。以修复治污设施、环境监管能力、自然生态系统为重点,先急后缓,分步骤地开展恢复重建工作。
  三是统筹兼顾,总体部署。做好与国家已经批准的各项规划的衔接,并兼顾考虑“十二五”环境要求,着眼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灾区转变发展方式和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是政策扶持,机制创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的重建机制,广泛吸引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初步形成灾后生态修复重建机制。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环境修复

返回版块

9419 条内容 · 13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北京门头沟区生态修复调查:生态修复“修”出高效产业

废弃砂矿变成了坑地公园,裸露山地变成了山地公园,煤矿废弃地变成了山地果园……昔日的全国五大无烟煤产地之一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破坏面积曾达200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4%。2005年以来,门头沟区大力实施和推进生态修复工程,秃岭五年披绿,京西水碧天蓝,走出了一条生态涵养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根源上杜绝生态破坏  门头沟区长期的煤炭开采,形成了45平方公里的地下采空区;沙石矿开采,形成了长约8公里的大沙坑,最深处达40米;矿石开采造成山体破坏12平方公里。大量矿渣和扬尘造成当地大气严重污染。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