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5-12-03 22:40:03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当初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的屈辱历史一去不返,我们正越来越自信地走向世界。不过,参与国际事务越多,不开心的事也会越多,有时还颇为棘手。比如纺织品贸易问题,就让不少企业“很受伤”,一些人主张绝不能让我们的纺织品在国外受气,要硬对硬地大干一场。
这些气头上的话说起来容易,却未必理智。中国能否不再受这样的气?我看也未必。关键是为什么受气,受谁的气,受的什么气。过去,我们身边非敌即友,阵线分明,碰到于我不善的事,大不了关闭国门,长久不相往来。但如今,和我们打交道的对象越来越多,让我们不开心的原因也很复杂。想方设法拉关系搞合作的,时不时散布“中国威胁论”的,都大有人在。对此,我们必须时时保持头脑清醒,要准备有所妥协,要学会适当忍让,有时即使双边关系出了问题,交往还得继续,生意还得照做。
这就是大国风范。国家虽有强弱大小,但没有哪个国家愿受别人的气。但在国际关系中,并不存在永远不受气的国家。弱国、小国不顺心的时候可能多些,大国、强国也不是凡事如意,何况国家间实力还会此消彼长。如今,评价一个国家成功与否的标准也在变化,要赢得世界尊重,关键看经济发展是否强劲,内部是否和谐安定,对外能否勇于担当。
对事关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原则性问题,我们必须全力维护、极力争取,宁愿玉碎也不求瓦全。比如,绝不容忍日本右翼否认历史,绝不允许别国干涉两岸统一。
但这并不等于说,中国外交已放弃“韬光养晦”;也不等于说,面对任何麻烦和摩擦,我们都必须更加强硬。中国受不得一点气的倾向和主张,看起来顺理成章,但也很容易导致盲目自大心态和莽撞过激言行,损害我们的大国形象和根本利益。
其实,一个大国并不需要凡事争输赢,是理讲对错。同胞在海外遭受了无理待遇,我们可以交涉,可以有理有节维护尊严,但完全不必群情激愤,更不须锱铢必较,睚眦必报。须知,今天我们事事计较,处处强硬,明天别人也可能以牙还牙,冤冤相报。如果国际关系弄得没有回旋余地,世界就乱了。
历史经验表明,从来没有不受气的民族,也没有不知退让的大国。中华民族统一强盛如东西两汉,为怀柔边远异族可以求同存异,因此有昭君万里出塞,和亲匈奴单于;美国二战后称霸西方,可以操纵“联合国军”入侵朝鲜,但面对战场惨重失利,也得坐到板门店的谈判桌边,这都给我们以重要启示。
也曾有一些国家和民族,始终只想让别人受气,其强硬和强大似乎不可一世,却逃不掉历史的惩罚。数百年前横扫亚欧的蒙古骑兵,先遭瘟疫困于多瑙河谷,再因暴政而疆土崩裂;两个世纪前纵横欧洲的拿破仑大军,既受阻俄罗斯大地,终大败滑铁卢战场;60年前欲瓜分世界的德、意、日法西斯,虽加害数亿全球民众,还是被和平与正义力量彻底击溃。
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上,没有任何民族完全轻松自如,没有一个国家从不受气。美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但仍会有“9·11”惨重创伤,被美洲国家组织后院叫板;俄罗斯眼看着北约东扩剑锋逼近,西方袒护车臣叛乱,独联体关系频遭挑拨;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等都各有各的难念的经。
历史是一面镜子。时代不同了,观念也要变,必要的妥协退让,并不必然意味着“国将不国”。伸缩自如,正是一个大国应有的风范和胸怀。中国要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学会着眼长远,用超乎寻常的包容胸怀与求同存异的大智大勇,处理好种种大麻烦和小问题。退一步海阔天空,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中华文化的宝贵积淀,也是世界和谐的重要支撑,我们需要培养更趋成熟的大国国民心态。如果受一时之气,可以干戈化玉帛、竞争变共赢,可以获得更广泛的理解、尊重和支持,可以更长远地有利于国强民富与世界和谐,又为何不可呢?(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所以还是先发展了再说其他。
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