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5-12-02 21:46:02
来自:电气工程/输变电工程
[复制转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中国产业发展跟踪研究”课题组11月24日发布的《2006年电力煤炭供需形势预测》报告指出,电力供需的缓和带来的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下降会削弱电力行业的收益水平,在电价改革加速的背景下,竞争加剧势必引发电力行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而“一些技术水平落后、成本缺乏规模优势和不适应电力市场化运作的企业会面临较大压力”。
但国家电力改革领导小组顾问陈望祥认为,电力体制改革推进缓慢有电力市场供应形势的原因,但症结更在于电力市场中多种利益主体的博弈。
除此之外,陈望祥担心缺电时期掩盖的矛盾将随着供需形势的变化“摆上台面”。比如,目前负责执行调度职能的电网公司,不仅拥有容量巨大的所谓“调峰电厂”,而且存在众多电网职工持股参与投资的电厂,在这样的前提下,电网如何执行“三公”(公平、公正、公开)调度?
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华东一家隶属于五大发电集团中的华电集团的电厂人士说:“电力短缺的时候,机组尽可以超发满发,一旦电力过剩,谁敢保证‘调度’的胳膊肘不往里拐。”
伴随着电力供应的平衡乃至过剩,陈望祥认为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好上述问题,厂网之间的矛盾可能激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力体制改革就是利益的再分配。陈望祥说:“如果不能妥善解决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博弈,无论电荒还是电力过剩,电力体制改革的前路都不会平坦。”
严防高耗能产业死灰复燃
跳出电力行业内部,电力行业市场形势的变化也将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从2002年底开始,在电力短缺和发电巨头跑马圈地的双重刺激下,电源建设出现了一轮前所未有的“大跃进”。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估计,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中国在建和投产的装机容量将超过2亿万千瓦。他特别强调:“这只是保守的数字。”
业内很难说清目前在建的电力装机容量到底有多少,一方面因为统计口径不同,另外一方面很多电站都未经审批。但仅据公开的数据,中国2004年和2005年将有约1.2亿万千瓦投产,而发改委对外公布的目前在建的项目是7000万千瓦,仅这三个数字相加就已经接近了2亿万千瓦。
因此从2004年开始,国家多个部委联手调控电源建设热潮。但韩晓平认为,之前叫停的很多项目都没有停,“一个电站项目投资动辄数十亿,而且多数是国有企业,不可能一停了之”。
那么在电源项目建设资金中,银行的钱到底有多少?以2亿万千瓦,每千瓦装机5000元造价计算,刨去20%的项目建设资本金,银行资金投入在电源行业已经超过8000亿。韩晓平认为,其实很多项目的建设资本金也是向银行借的,“加上未经审批的项目,实际上,银行资金不会少于一万亿元。”
所以林伯强担心,一旦电力行业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由于大量的银行、企业、社会资金流入火电行业,一旦行业面临困境,可能会带来金融和社会风险。
他说,投入电力生产的多数是中央企业、地方国有资本、金融资本,等到电力供应过剩,不论是低价竞争上网还是电厂停机,“损失最大的都是国家”。而且他推断,由于电力装机的增加,煤炭需求必然增大,由此而来的能源、运输压力不容小视。
“更严重的情况是,高耗能工业可能由此死灰复燃。”韩晓平表示。虽然相关部委从2003年就开始压缩高耗能工业的建设规模,但电力过剩背后众多银行、国有企业牵扯其中,涉及复杂的地方利益,而投资高耗能行业恰恰是最容易解决电力过剩的方法,不仅解决了出路,而且满足了收益。
韩晓平很担心之后的情况会重蹈“九五”的覆辙,那时同样是电力供应过剩,为解决电力出路,各地上马众多的电解铝、电石、钢铁等高耗能项目。而由此而来的代价,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消除。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回复 举报
现在理解宏观调空的目的了。。顶。。。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