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泰宁丹霞地貌(2009年5月16日摄)。新华社发
新华调查:申遗者自报丹霞的“申遗账本”
新华网广州8月13日电(记者赖少芬、刘文国、李丹)最近,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贵州赤水等六个丹霞地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一些网友欣喜之余提出:这六个景区为“申遗”花费的资金总额达十几亿元人民币,这些钱到底花在哪儿了?景区“申遗”成功后,当地政府为了按期归还银行贷款,景区门票是否会大幅涨价?如果景区门票不涨价,又该如何偿还巨额的贷款?针对这些问题,记者对相关景区的负责人及申遗专家等进行了采访。
“申遗”花了十几亿元,到底花在哪儿了?
中国丹霞地貌“申遗”到底花了多少钱,这些钱都花在哪儿了?近日,中国丹霞地貌申遗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教授彭华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经过粗略估算,中国丹霞地貌“申遗”的投入是十几亿元,主要花的“大钱”有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改线和扩建、景区“三线下地”和卫生设施建设等。比如崀山的一条过境公路从景区内迁出,花了1.5亿元。这样景区里以后只有旅游道路,车辆大大减少,对于内部环境整治和游客安全都有利。
[
本帖最后由 hjtl 于 2010-8-14 16:09 编辑 ]
全部回复(7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其实从‘申遗’的目的来说,保护世界遗产和发展当地经济并不矛盾。”彭华认为,一个地方“申遗”是对资源保护的选择,是对遗产保护公约的承诺,是一种责任。“申遗”本身意味着要接受监督,等于是给自己戴上了一个“紧箍咒”,每走一步都要承诺保护,所有行为都要体现保护。同时当地政府肯定也要考虑到,“申遗”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这是一个可以做到两全的选择,既做到保护遗产又做到促进发展,达到双赢的目标。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