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资料库 \ 关于中国建筑现状的思考

关于中国建筑现状的思考

发布于:2010-08-11 00:10:11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资料库 [复制转发]
中国建筑创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全国上下刮起了一股强烈的洋风。它给我们造成的损害,我认为,不止是经济上的,更是文化上的。
  这股洋风的主要表现是:北京、上海和其它地方最重大的建筑设计项目,几乎都被外国人囊括一空,如国家大剧院、CCTV总部、奥运主体育场鸟巢方案、首都博物馆、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北京电视中心等等。而这些以新、奇、特为尚的设计并不是最好的,不但缺乏中国建筑文化特色,有的并公然嘲笑了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功能混乱、造价惊人、结构荒谬。

各地"欧陆风"狂吹不止,越演越烈,误导并破坏了中国的城市形象,甚至也吹向了政府建筑--例如,某市代表国家政权的法院竟然照搬了美国国会大厦;杭州的一个住宅开发区,凡巴黎有的诸如凯旋门、埃菲尔铁塔等等,真是应有尽有,更少不了大片欧式草地、喷泉和一律的洋美人雕塑。由澳大利亚设计号称为"中国最大的"温泉度假酒店将在天津宝坻落成;由美国人设计的杭州"梦幻城堡"也已中标。他们都直接抄自欧洲城堡。
  甚至对传统街区的保护和改造规划,如北京皇城南池子,开发商也得请一位美国人本杰明·伍德来进行。这位洋人怎么也不能理解四合院有什么价值,说:"四合院这样的庭院建筑全世界都有……从这个方面来说,北京的四合院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最多也只不过150年的历史,并没有什么特别。"

当代中国建筑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可以说是中国社会问题在建筑业的表现,认真分析不难发现,如今的建筑业所面临的问题都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破旧立新”千年的文化传统从那一代人身上出现了断层,改革开放后,社会飞速发展,而文化的发展确相对滞后,代表当代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的文化并没有形成,而经济发展产生的一批“新贵”们却又迫切需要反映本阶层价值取向的文化,所以他们开始向西方借鉴,这正如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处在欧洲兴起的复古风潮一样,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一种物质形态来表达他们意志,而建筑正是良好的载体。

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确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中国的经济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大环境的开放不仅带来了国外的资金,而且带来了国外各种的思潮,可谓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对本国的文化感到无所适从的国人们开始向往西方的生活,于是全面的接受西方的理念,西方的审美。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也会物化为实体,于是就有了“欧式风”。可怕的是,上至决策层,下至青年学生,包括某些业主、建筑师、青年教师甚至著名教授、著名学者,都是这股洋风的吹捧者和崇拜者。而对于优秀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则不屑一顾。与此同时,文物建筑却不断受到破坏,有人说,近20年来文物建筑受到的破坏,已经超过了过去200年。同时境外建筑事务所的大批涌入也成了宣扬西方价值观的有利平台,中国的建筑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繁荣,也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空虚无物”。身为建筑系的学生,目前的现状确实让人感到悲哀,身为“内行”的我们声音却是如此的微弱,声音微弱就没有“话语权”,自然不能表达自己的意志和主张。没有自己的思想而从事建筑设计,那自己不过就是个画图匠,如果我们可以“麻木不仁”,那么我们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如果我们的良心还未泯灭,理想还未放弃,那么身在当今的中国确实是件悲哀的事情。
  但建筑师并不是问题的全部,甚至不是关键。某青年建筑师就道出了心声:"我乃一迫于现实而苦苦挣扎于当前商业大潮的建筑佬,做过很多有违本性的东西。我也很希望能有一些真正的机会,做一些实在的东西……但急功近利的社会也同时塑造着急功近利的我们。……现在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每位业主都逼着各家设计院拼命搞得标新立异,显示立竿见影的效果。

我认为,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国际大潮,除了我们的准备包括理论准备、教育准备、人才准备、组织准备以及决策面的观念准备等严重不足的客观环境、只得匆忙应战外,主观上,"体制"应该是问题的核心,包括决策体制、审查体制、竞标体制、教育体制、学术包括众多学会的建设体制和学术刊物的自律机制等等,问题要远比我们表面看起来的深远得多。
但是纵观历史,我觉得面对现状也不必要太过悲观,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阶段,虽然社会的大体格局已经形成,但是文化尚未成熟,因此当今人们的浮躁心理是正常也是不可避免的,正如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变更一样,破旧立新总是需要时间的,改革开放至今不够短短二十多年,这样的时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看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我们可以大胆的预言,将来中国终究会形成代表自己的文化的,中国建筑也会在世界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盲目的乐观是不行的,虽然目前中国建筑的现状有不少的客观原因,但是身为建筑系学生的我们主观上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目前似乎有很多人都在批判中国建筑的现状,但是缺乏冷静深刻的分析,在呼喊发扬中国传统建筑的同时却对何为中国的传统很模糊,想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之路的同时却不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现代建筑。

虽然现代建筑遭到了批判,但是现代建筑的产生却有其深刻的人文渊源。现代建筑运动是一场为大众的建筑运动,为的是多数人能更快地得到更好更实用的住宅。现代建筑简洁的形体为的正是方便大规模的营造。我想这种人文的关怀才是现代主义的实质所在。而非我们肤浅理解的功能主义和对“以人为本”的简单误读(我的很多同学都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尺度作为标准,方便人的使用)。对比中国当代的建筑,虽然我们拥有世界上顶尖级的建筑,虽然我们的城市大多数建筑都有了现代建筑的外壳,但是如果以“为了大众的营造”这样的标准衡量,我想有相当数量的建筑是毫无人文关怀可言的,我们城市相当规模的营造为的是城市里的有钱人,真正劳苦大众的需要有谁在乎过,身为建筑系学生的我们又有多少人思考过,我们是谁的建筑师?我们设计是为的什么?如果这两个问题都没有思考清楚,就会迷途,就会在现状徘徊!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资料库

返回版块

13.6 万条内容 · 19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中国建筑现状

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种情况:中国建筑创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全国上下刮起了一股强烈的洋风。它给我们造成的损害,我认为,不止是经济上的,更是文化上的。  这股洋风的主要表现是:北京、上海和其它地方最重大的建筑设计项目,几乎都被外国人囊括一空,如国家大剧院、CCTV总部、奥运主体育场鸟巢方案、首都博物馆、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北京电视中心等等。而这些以新、奇、特为尚的设计并不是最好的,不但缺乏中国建筑文化特色,有的并公然嘲笑了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功能混乱、造价惊人、结构荒谬。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