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5-11-21 11:59:21
来自:商易宝社区/行业脉动
[复制转发]
环保总局、电监会联合部署含多氯联苯设备清单调查工作
1年前的今天,“斯德哥尔摩公约”正式在我国生效。今年10月,一项关系国家安全的电力设备清单调查工作已在全国铺开,调查的对象就是“公约”极力控制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一种---多氯联苯(PCBs)。这项调查决定,由环保总局和国家电监会联合发出。
“斯德哥尔摩公约”,即《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是一项旨在削减和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保护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的国际公约。2004年11月11日,在我国加入该“公约”后,“公约”在我国正式生效。此后,针对列入公约名单的POPs削减和淘汰行动逐步展开。公约列出的首批POPs有12种,PCBs为其中之一。
多氯联苯为何物?据了解,它是一种无色或浅黄色的油状物质,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作为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又有难降解性、生物毒性、生物蓄积性、远距离迁移性等特性。历史上,它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三次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分别发生在1967年的日本、1978~1979年间的中国台湾、1986年的加拿大。研究表明,这些污染事件均源于多氯联苯较强的生物毒性,包括致癌性、生殖毒性、神经毒性及干扰内分泌系统等。
然而,PCBs却曾被广泛用于电力系统及某些大型企业,尤其是变压器和电容器中。资料显示,我国含多氯联苯设备的进口,主要是在上个世纪70和80年代,集中在与大型进口设备配套的专用变压器和电力电容器上。
早在1991年,原国家环保局和能源部就联合印发《防止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及其废物污染环境的规定》,提出控制PCBs污染、集中封存含PCBs电力装置;暂存和封存期限分别不得超过3年和20年等要求。不过,部分封存点目前已超过允许年限。此外,由于受当时封存技术水平的限制,一些封存点已发生渗漏现象,成为潜在污染源。
如今,全面掌握含PCBs的设备现状,成为制定PCBs管理和处置国家战略的当务之急。今年9月27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电监会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含多氯联苯设备清单调查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含PCBs设备清单调查工作,对在用、报废、封存和已处置的含PCBs设备及造成的污染状况进行调查;详细了解含PCBs设备的在线、下线情况,设备型号、生产厂家和数量,封存时间和方式,处理处置及造成的污染情况等。具体事宜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通知强调,各电力公司和相关企业要明确调查机构和人员,并按照统一部署及具体要求积极开展调查,如实申报企业拥有PCBs设备及造成的环境污染情况。
11月10日,记者从中电联获悉,调查工作已于10月8日开始,预计历时近3个月。
新闻背景:何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可长距离传输和经食物链累积、具有高生物毒性的有机化学物质,是世界上目前已知的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一类污染物。
研究表明,POPs可以造成人体内分泌系统紊乱、破坏生殖和免疫系统、诱发癌症,导致畸形、基因突变和神经系统疾病,且可通过食物链富集后在生物体内滞留数代之久,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繁衍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首批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的POPs包括滴滴涕、六氯苯、氯丹、灭蚁灵、多氯联苯和二恶英类等12种化学物质。含多氯联苯的设备曾在历史上广泛用于电力系统及某些大型企业,调查含多氯联苯设备的封存点是当前履约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POPs污染削减和控制工作。2003年,成立了环保总局牵头、发展改革委、外交部、财政部、国家电监会等11个相关部委组成的国家实施方案编制领导小组。今年5月,国务院批准《关于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行动建议》,明确了未来5年的履约行动计划;成立了跨部门的国家履约工作协调组,共同推进POPs履约工作。
来源:中国电力报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