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现代建筑—————————中国屋顶的失语症

现代建筑—————————中国屋顶的失语症

发布于:2005-11-11 17:24:11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转贴:http://www.aaart.com.cn/cn/critique/show.asp?newsid=10588 作者:
中国建筑是伟大中华文化的实物表征,是世界原生型建筑文化之一,它以先进的结构原则、优美实用的造型和鲜明的特点而立于世界建筑之林,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正如国徽上的天安门,它在时时提醒人们:这儿是中国,我们是中国人!

中国建筑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及非凡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中华儿女,亲合着中华儿女,凝聚着中华儿女。因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虽然经历了许多次的改朝换代,都没有被切断或偏移其建筑体系的正统运行轨道。它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喜爱而留传下来,一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便会产生无穷的生命力。

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虽诞生于三千多年以前,但它所蕴含的框架结构传力原则与方法,至今仍不失其先进性和科学性,在世界各地仍被广泛地应用,尤其成为高楼大厦的首选结构方法。它不但给予设计人以极大的自由,而且也解决了多层与高层建筑的难题,是个很了不起的贡献。梁思成先生说过“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直到近代出现了钢骨水泥和钢架结构,欧美等西方国家才开始应用中国的构架原则方法”。

然而中国在这之前便应用此法建成了许多高层建筑,如现今仍在傲然屹立的建于辽代的67.3米高的“应县木塔”、宏伟壮观的承德的大乘之阁、直刺蓝天的天坛祈年殿,以及具有极高技艺的悬挑于绝壁的浑源县“悬空寺”及涉县的“娲皇宫”等。诚然,钢骨水泥的出现的确也为中国建筑的腾飞创造了良好条件,两者的结合也必然会产生出更大跨度与体量的民族特点建筑来。从本世纪20年代初,爱国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孙中山陵园、1931年建成的能容纳4000人的广州中山纪念堂一直到建国初期的重庆人民大礼堂、济南山东剧院和后来的北京民族文化宫、火车站、美术馆等,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的钢骨水泥建筑材料有可能会被更新更好的材料所代替,但是中国建筑所创造的科学的框架承重受力原则将是永远不变的。

然而,至今仍有些人继续在喋喋不休地说什么中国建筑“是木结构、无法适应大空间大体量的现代化”等等。大量的“现代化建筑”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天际线被高高低低,尖尖圆圆、斜斜正正的屋顶勾划得支离破碎,中国建筑美轮美奂的“大屋顶”患上了失语症,失去了话语权。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hrbzsq
    hrbzsq 沙发
    说的很好.....:victory: :) :) :)
    2008-12-03 15:55:03

    回复 举报
    赞同0
  • tangtaozz
    tangtaozz 板凳
    同意...这样觉得字也少点了..呵呵
    2007-11-26 22:01:26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7 万条内容 · 43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公路管理站房最终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