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转贴】设计与创新

[转贴】设计与创新

发布于:2005-11-03 21:16:03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论文作者:林家阳
  1983年,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院成立四十年来,深刻体会到了改革的必要性。我们在改革的路上不断地摸索前行,改革已成为我们发展的永恒动力。我们在改革中获取现代化的力量,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规划设计教育的未来。



  我们追求设计的尊严,在发展的道路上,为了设计艺术的存在价值与荣誉,我们几代人不断地摸索与实践,全心地塑造,一次次勇敢地打破了属于设计的神话。我们四十年的发展之路说明:设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也许,这样的经验同样适合于“现代设计”的百年生命感悟。l00年的设计舞台上,演绎过一幕幕动人心魄的故事。透视现代设计的百年擅变,那些人与事的符号,如同我们思考的书签,标示着设计学院的历程和精神。



  “现代设计”有着被动的、痛苦的分娩期。伟大的工业革命,使得陶醉于手工业理想的设计师们不得不承认技术的力量和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工业大生产所带来的劳动分工精细化和生产过程的复杂化造就了设计师这一职业。从此,“新艺术”、“功能主义”、“自然主义”等风格经历着兴起与衰落的喜悦和烦恼。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新艺术”成为涵盖一切的风格,它最初的知性起因在于对审美理性的呼唤。但不久,它就转化为一种表面化,具有诱惑力,适合于暂时形象、装饰性的商业模式,再逐渐地从寻求应用美术高尚理想转变成为一种颓废的风格,一种对珍贵材料的礼拜。它软弱的流线型与花哨的装饰最终受到了“功能主义“的嘲讽。包豪斯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对设计教育与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从功能主义出发,追求生活和科学的完美结合,设计和人的需求的完美结合。但它冷酷的几何图形与摒弃装饰的主张在后现代主义眼中已成为罪过,玻璃幕墙在现代主义阳光映射下所明示的工具理性将交通拥挤、空气污染、能源浪费等问题摆在设计师的面前。“后现代主义”与“极端设计”开始向现代主义挑战,鼓励向视觉丰富性与多·样性的回归。他们认为,设计尽管不可避免地与消费市场运作相关连,但更应关注人类的需求。“自然主义”小的回归是设计师对人类生存状态持负责态度的一种表现。如今,社会进入到“非物质社会”阶段,这是一个数字化社会,信息社会或服务型社会,设计师所面对的产品与价值观都与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对象有所不同。传统概念中,设计师与消费者追求的是一种明确的目标和价值,但在“非物质社会”,设计所追求的是“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纷繁复杂的设计百年史,说明了设计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创造的行为。从时间概念来看,一个时代的设计文化是对当时整个社会背景在诸多方面的直接反映。从地域上来说,设计与其所在民族的历史文化、观念及审美思维方法密不可分。现代设计在自我否定中不断追寻的是它与社会其它文化相默契的节奏,在自我完善中确立设计的存在价值与生存空间,在贡献中赢取尊重。站在世界现代设计这面镜子前,我们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形象,它有着现代设计史伪烙印,同时也有着自己生动具体的求索之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是以工艺美术的视角去探视设计的;七十年代,意识形态的沉重压力使我们无法以学术的思考模式去关照设计;八十年代,是我们“春天的故事”,送出去,请进来,国际学术交流使现代设计在真正意义上得到理解和认同,而后我们用十几年的时间去实践和印证;九十年代后期,设计学院开始了更为深入和更大规模的设计教育改革,提出并开始实现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全国率先吹响了变革的号角。近几年来,我们为设计的尊严严肃地工作着。



  我们的教育改革首先是从对中国传统绘画及设计教育的反思入手的,我们以批判的态度审视传统的绘画及设计教育。中国传统的绘画及设计教育讲究“由技入道”,犹如庖丁解牛,由不断地训练经验上升到理性。这是培养工匠的方法,追求技巧,不涉及思想,更谈不上创造性。这样的教育模式使得教与学都沉迷于能展现技巧的现实主义再现风格,很难以艺术与设计的发展规律去关注社会文化的发展及价值观的变迁。从我国绘画教育的历史来看,照搬的写实原则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六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乃至跨入新世纪,它都固执地坚持一种风格——逼真。艺术是随着时代的科学技术、文化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的。二百年前,人们把记实性的写实手法看成是一门艺术,称之为了不起的“写实主义艺术”,因为当时没有科学技术代替人来实现这种视觉记录。但现在,我们用摄影、摄像等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愿望,以往那种如实再现描摹已成为一种技巧,而不再是纯艺术的概念,因为它已丧失了艺术的精神内核——创新。我们的设计教育同样也走过了一段弯路。八十年代初,现代设计处于恢复期,以装饰性的工艺美术模式进行教学有它的市场背景和时代特征。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后期,仍将设计当作绘画和工艺
  • china-ruixiong
    1964年,“国际设计讲习班”曾给设计下过这样的定义: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是确定工业产品的形式性质。这些形式既包括产品的外部特征,也包括产品作为一个消费品的结构功能关系。这个定义指出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创新意识至关重要,临摹与复制的再现不是设计的精神。它同时也指出设计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的桥梁,是设计将精神层面的美物化到现实产品之中。



      通过反思,我们提出“要改革、要创新、要学习”的口号,将观念变革放在设计教育改革的首要地位。我们从创新意识开始重新认识传统的、权威的设计教育理论,我们认为设计教育是在动态的社会变革中维护学习型的教育生态系统。



      在观念变革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行动。设计教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程序,它是与社会各个层面相关连、与时代脉搏共跳动的系统工程,而设计教育改革始终以整体的战略眼光来规划我们的工程体系。以创新为核心的观念变革是设计教育改革的灵魂,它在理论和实践的方面都得到了体现。为了聆听设计的国际声音和母语的倾述,感受社会演变尤其是市场的择动,我们开设了多条通道。首先是建立较为通畅合理的国际学术交流通道。请来了国际著名设计大师冈特·兰堡、霍戈尔·马蒂斯、金特·凯泽、约里奥·库卡波罗及一大批设计专家、设计教育家,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研讨,多次举办在国内引起重大影响的国际设计作品展;同时,我们多次组团前往欧洲、日本、香港进行学术考察,洞悉国内最新设计思想。其次是搭建通往社会、通向市场的绿色通道。中国轻工工业设计生产力促进中心、设计学院国际广告研究设计中心等是学术研究机构,又直接面向市场,为社会服务,为国内多家著名企业提供设计服务,藉此贴近企业与市场。



      在教学改革方面,我们根据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结合中国社会文化特色,开设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意识并符合设计发展规律的课程。其中诸如新概念素描、新理念包装、民间艺术研究、设计语意学、设计方法论、文字艺术图形创意、广告设计等课程具有开创性。此外,为了更有利于教学研究,将原有的四个专业组划分为18个研究室,成立两个协调机构:事务委员会和学术管理委员会,强调特色课程,强调设计教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我们的教育思想不仅通过课堂传授给在校学生,通过举办“全国平面设计高级研修班”,借助国际教育力量,推广我们的设计理念;还通过举办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一“靳隶强设计大奖赛”等形式向全国在校的设计专业大学生,针对传统的观念,确定设计新的评价标准。



      我们的教育改革还延伸到中学设计教育。高考是中学教育的指挥棒,要想影响到中学.生的专业成长年以有效的形式选拔优秀的具有创造能力的考生,就必须进行高考试题改革。我们成为全国第一个以考察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美学能力和表现能力为主旨出题的设计院校。我们将原有的分专业试卷并为一张试卷,提倡宽专业、厚基础,这也是和国家新的教学目录相接轨。我们把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和广告学五个专业的有关内容分为三个板块:思考题型平面、立体、空间,外加思考题做成一张试卷。今年的考生反映说试卷偏难,甚至说“怪”,难在哪里呢?难在它与以往传统的教学内容有所不同。我们的改革思路还没有得到更多人的认同,我们有必要与社会、学校不断地沟通。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精神,我们在全国的十几个招生点开办了考前辅导班,与中学取得进一步的联系。此外,为了更广泛地传播设计教育改革的思想,我们已出版了《交点设计丛书》,从理论的角度进行阐述,并做出示范。同时,我们又组织出版了《国际广告设计大师丛书》,系统介绍国际著名广告设计大师的设计风格及作品。我们还组织国内的一些具有改革精神的专家、教师,围绕设计教育改革做了许多尝试和努力。我们期待我们的付出能唤起更多的参与者,为中国的设计事业能够以自己独特清醒的语言在国际设计舞台上轻松潇洒地表达而工作。我们一切的付出,都是为了追求设计的尊严。 2000年元月在设计学院“设计与创新”教育改革会议上我提出:“我们要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特色,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设计师。”这即是我们设计学院的工作中心,也是我们的培养目标。最近,受教育部的委托,由我组织展开“艺术设计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的课题研究。我将和设计学院的改革者们积极承担起这一重任,以实际行动推动全国的设计教育改革。



      我们追求的动力来自于改革。现在,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已等同于创新,创新不仅是我们持之以恒的精神,更是我们设计教育本体的属性。我们坚持改革与创新!
    2005-11-03 21:17:03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8 万条内容 · 44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转)

贝聿铭,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他卓越建筑的背后,贯穿着一条神秘的线,这就是为贝氏所独有的设计方法。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   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本没有中国这种建筑师身兼多职的情况。建筑师事务所只负责把握大的方向,以及总体协调工作,至于结构与设备都交由专门的事务所去解决。设备工程师的分工远比中国的复杂,建筑师甚至可以向专门的灯光工程师咨询各种灯光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的电气工程师远远办不到的。就连表达建筑师意图的设计说明,在美国也交由专门从事设计说明业务的公司去完成。在Internet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做丝毫不会妨碍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图纸通过互联网相互传输,就如同在同一单位工作一样。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